

4月16~20日,臺灣舉行“漢光28”號演習,近2萬名士兵和后備役人員參加了演習,演習以“實兵、不實彈”方式在臺灣空軍基地和沿岸地區展開。
此次臺灣“漢光28”號演習第一天演習想定是臺軍遭受大陸導彈與空中打擊的情況下,部隊與裝備進行了疏散,以躲過第一擊,保存戰力,后續兩天則是部隊機動,包括向臺北的跨區增援演練;第四天開始反擊,進行了大規模兵力集結與作戰演練。與以往“漢光”軍演相比,此次軍演有以下特點:
注重對作戰程序、指揮控制和電子戰的演練
之前進行的“漢光”軍演,導彈發射等火力展示內容是軍演重頭戲,馬英九上臺以后,逐漸取消這一內容。此次的“漢光”軍演更是看不到火光,聽不到槍炮聲。這是因為一方面隨著兩岸關系不斷緩和,馬英九當局向大陸示好,降低軍演的火藥味,另一方面臺軍已把對裝備進行檢驗的火力展示內容規劃到全年其他各項專門演訓中。“漢光28”號軍演更是強調對作戰程序、指揮控制和電子戰的演練。這也從另一個層面表明,臺軍的作戰能力正不斷向信息與電子戰能力跨越。
檢驗復雜電磁環境下電子戰斗能力
臺軍研判,解放軍在對臺第一擊時,除導彈外,還將越來越多地使用無人機攻擊臺灣雷達站等軍事設施。這是大陸節約軍隊和戰機部署開支的軍事新戰略。為此,臺軍新的重點應該放在防御無人機上。在這次軍演中,臺軍還仿效伊朗以電子干擾“軟殺傷擊落”美軍無人機的方式,于嵩山雷達站和花蓮基地進行無人機和反輻射導彈的攻防演練。臺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首次出動“天隼2”型無人機,配合AH-1W攻擊直升機、OH-58作戰搜救直升機進行聯合電子戰演練。這也是“天隼2”型無人機首次應用干攻擊任務。該機是臺灣中科院研制的第一種輕型無人機,具有短距起降、全天候偵察、遠距離遙控、即時圖像傳送和長時間滯空飛行等特點。
檢驗“國防部”導彈指揮部指揮控制能力
在此次“漢光28”號軍演規劃中,臺灣“國防部”專門提到要對重組的導彈指揮部的指揮控制(臺軍稱“指管編組”)能力進行檢驗。主要原因是首批赴美升級為“愛國者-3”型配置的導彈開始返臺部署,臺灣自研的“天弓-3”型反導系統性能不斷提升,以及射程可達1000千米的“雄風-2E”對陸攻擊巡航導彈已開始量產部署,臺軍希望成立“國防部”導彈指揮部,加強對這些導彈的指揮控制與管理能力。在“漢光28”軍演啟動之前,臺灣軍方高層官員證實,臺灣“國防部”借朝鮮發射衛星之名,曾密令導彈指揮部,展開“愛國者3”與“天弓-3”型反導系統在臺灣東部野戰陣地的戰備整備,并進入演習狀況,其余防衛臺北的防空導彈系統也同時進入戰備狀態,臺軍借攔截朝鮮發射“衛星”之名,實際上對“愛國者”與“天弓-3”反導系統的機動能力、分組配置的導彈指揮部指揮控制能力進行了驗證。
秘密測試“鋪路爪”遠程預警雷達系統
在“漢光28”號軍演規劃中,臺軍重點提到要檢驗數字指揮控制系統整合能力,雖然沒有具體說明,也沒有對外界公開演練課目。但據推測,隨著臺軍從美國雷聲公司引進的“鋪路爪”遠程預警雷達陣地建設的完工和即將投入使用,臺軍很可能在軍演中對整套系統與“愛國者”反導系統,以及“衡山”地下指揮所之間的互連互通互操作進行驗證。同時,更有可能與美日進行數據交換。
自2011年以來,“鋪路爪”遠程預警雷達系統進行了多次測試。測試結果顯示,該雷達可成功與“愛國者”反導系統和位于臺北的最高軍事指揮中心——“衡山”地下指揮所實現聯接。據稱,這套遠程預警雷達系統的目標探測距離可以達到5000千米,對于導彈等雷達截面積較小的目標,其探測距離也可達到1500千米。它可以為臺軍提供6分鐘的預警時間。但臺軍這套耗資近10億美元的雷達系統為固定目標,容易受到攻擊,生存能力有限。
驗證三軍聯合作戰能力
盡管近兩年的“漢光”演習取消火力展示內容,但是傳統演習科目如“登陸與反登陸”、“空降與反空降”演練等仍然是軍演重頭戲。
4月19日,在屏東縣枋山加祿堂海灘進行的聯合兩棲登陸作戰演練中,陸、海、空參演兵力達到6000余人。海軍出動各型登陸艇及戰車登陸艦,在空軍“經國”號戰機和攻擊直升機配合下,進行搶灘登陸演練。臺灣建造的“合永”艇首次投入搶灘演練。該艇具有速度快、裝載量大,適合不同坡度灘頭登陸能力,最快速度可達12節。當日,在空軍新竹基地舉行的“空降與反空降作戰”演練,參演兵力達1300余人,還出動10架c-130運輸機運載百名傘兵實施空降演練。
此外,今年臺灣還動員1.3萬余名后備役軍人參與“漢光”演習。4月18日在桃園參與“海灘陣地及阻絕設置”演習,4月19日在臺南進行“灘岸戰斗及反擊作戰”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