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水滸臺灣被罰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臺灣地區主管電影電視審查的機構“通訊傳播委員會”開罰當地多家電視臺播出的部分大陸劇,如“華視”播出的《新還珠格格》,描述紫薇遭容嬤嬤刑求,出現暴力血腥情節。以及“中視”播出的《水滸傳》描述武松殺潘金蓮等人的畫面。
從公布的處罰原因來看,臺灣的監督機構的確看出了我們似乎已經習以為常的不正常之處。如武松殺潘金蓮那一幕,刀子在人體進出的過程一清二楚,甚至還給了特寫鏡頭。紫薇被毒打并扎針,痛苦的表情也常常出現特寫鏡頭。這些鏡頭,在審查的時候沒人要求刪除,而電視觀眾們似乎也沒有提出過什么異議。
血腥暴力的畫面會引發青少年的模仿行為,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應該加以限制,這是全世界的共識。在電影電視之中實行分級制度,既是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也體現出對生命的尊重,體現出人文關懷的精神。有識之士早就呼吁建立影視分級制度,也屢次傳出即將實行的風聲。但一直都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我們的電影電視審查制度,偏重于“思想”方面的監督。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們的熒屏上古裝片那么多了。近現代,容易犯歷史、政治性錯誤;現當代,更加不用說了。唯有古代,只要編劇不是“影射史學”的愛好者,一般而言都不會犯錯誤。現在的穿越劇、前幾年的清宮戲的受限,都不是出于思想問題(即使清宮戲里天天磕頭自稱奴才),而只不過是因為它“實在太多了”。對于那些有違人文精神、無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東西,卻沒有什么敏感性。
對真正有害的東西,感覺麻木;對可以允許自由的事物,卻往往“過度聯想”。這又如何建設“先進文化”呢?
ATM機吐假鈔真相
管理取款機,是瀘州某銀行職工張莉(化名)的日常工作之一。然而,她卻一次次將雙手伸向自己管理的取款機,竊取里面的現金。4年間,她共從瀘州城區十余臺取款機竊取108萬元,日前才因職務侵占罪被瀘縣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2 年。(《成都商報》)
法院披露的信息顯示,張莉的作案手法非常簡單,直接打開取款機內的儲藏柜,拿走現金。為了確保賬面平衡,她“拆東墻補西墻”,從其他ATM取款機中取錢放到最先取款的ATM機里。正因為這樣,在4年時間里,她所在的銀行一直沒發現有人從取款機中竊取現金。直到虧空越來越大,盜款一事才最終暴露。
此案件也讓銀行以往ATM取款機很安全,不會有假鈔的說法變得非常可笑。以前每次有人投訴從ATM里取到假鈔,銀行總是說鈔票裝入ATM前要經過數次清點,且同時有兩人在場。裝鈔時至少兩人操作,現金從銀行送往ATM全程也封存于裝鈔箱,中途不允許被任何人打開,每個裝鈔箱都配有兩把鑰匙,分交兩人嚴格管理,整個過程都在攝像頭監控下。“如此嚴密的監控流程,個別員工換鈔是不可能的。”
但現實卻是,張莉從ATM竊取現金總是單獨作案,根本沒第二人在場,而且也沒攝像頭監控。換句話說,無論是她還是其他有取款機鑰匙的銀行員工都能輕松將取款機內的鈔票更換成假鈔而不被人發現。像瀘州某銀行一樣對ATM機疏于監管的銀行應該不是孤例,否則如何解釋頻頻發生的ATM假鈔事件?
太太學院防“小三”
11月12日,國內首家以教授女性經營婚姻情感課程的“太太學院”開班。防范“小三”成為太太課程中的教授項目,付費課程為10萬元。 (《北京晚報》)
時下,中國“小三”發展勢頭兇猛,對一些尊貴的太太們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力,盡管這些太太們都家財萬貫。因此,消滅小三成為了太太們課程學習的重中之重。
在一些發達國家,“太太學院”早已有之。可人家“太太學院”的傳統,以教授烹飪、插花等怡情養性的內容為主,似乎很少聽到有把防范“小三”當作授課要點的。盡管媒體報道稱,國內的這家“太太學院”,只把教防“小三”作為收費課程之一,而群眾卻無法不表疑惑:假如缺了這項“小三課程”,是否還能支撐起高昂學費的開價底氣?
“太太學院”有意無意地將教防“小三”推為一種“招牌課程”,對于這種特殊教育門類的發展成長,究竟是喜耶,還是弊耶?倘若因著“教防‘小三’,學費十萬”的鮮明特點,以后人們私下里越來越把“太太學院”戲稱為“防小三學院”,那這“辦學”的底氣何在,骨氣又何存?
跋涉在郵址上
網友@木遙在微博發了一張中國銀行莆田分行水關頭分理處對外公布的投訴電子郵箱圖片,該電子郵箱地址為:0xLJB3F6C4C9D3EBCFD6BDF0B
9DCC0EDzFJPJKFBCNYXJGL@
mail.notes.bank-of-china.com,長度超過70個字符,號稱“史上最不可能收到信的電子郵箱地址”。
這可以是一個勵志的故事。郵箱地址像金蘋果一樣在遠方閃閃發光,最終能嘗到這鮮美果實的人,屬于有真心、恒心和耐心的人。漫漫投訴路,英文與中文齊飛,橫杠共斜杠亂竄,a耶?A耶?@耶?多少次,纖纖十指迷失于鍵盤的上下左右!在字符的汪洋大海中,0和o向你招手,撲上去是0,抓住的卻是o……直到你灰心絕望,徘徊于牛A與牛C之間自憐自怨,驀然驚覺,你已側身牛B之列!天亮了!淚奔了!爹也被坑夠了!
這樣坑爹的郵箱,不是為了虛心接受投訴,而是對投訴者的一種調戲。
生死單車道
自行車道夾在公車道和機動車道中間,市民騎車須從公車和機動車夾縫中過,日日上演“生死時速”,近日,有網友發現廣州市水蔭路竟有這樣一條“坑爹”自行車道。
《世說新語·排調》載,桓玄、顧愷之、殷仲堪等名士共作“危語”,殷曰:“百歲老翁攀枯枝。”顧曰:“井上轆轤臥嬰兒。”殷有一參軍在坐,云:“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三種情況確實堪稱危境,若玩一回穿越,廣州網友可接一句:“水蔭路上騎單車。”在熱浪和廢氣的包裹下,騎在一前一后兩個轱轆上一扭一擺,只能前行,不能停止,不能回頭,不許左,不許右,一掉下來,旁邊的滾滾鐵流就會令你非死即殘——只知揮麈談玄的魏晉諸賢,何曾見識過這等危境?
危境不在懸崖峭壁,亦毋需向壁虛構,它就在你我身邊。生活中不缺少危境,缺少的是一雙發現危境的眼睛。論境界,魏晉名士輸給了廣州網友。
給道德充饑的“饅頭”
家住鄭州市緯五路的張大娘70多歲了,但身體尚健。老人嫌在家悶,擺個饅頭攤。每天,跟路人寒暄,與孩子逗樂,是老人最開心的時光。吃飯休息,老人只需把攤子一撂,貼張紙條:“攤主回家吃飯。買饃請把錢放到箱子里。謝謝合作。”顧客拿了饅頭自然留錢。街坊直夸,她的饅頭攤“比自動售賣機還強”。(據新華社)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于現代人而言似乎已顯遙遠。瞧瞧周邊,防盜門、防盜窗,層層設防,好似動物園的鐵籠,但人們仍覺不放心。如今,“無人攤”的場景只能在邊遠閉塞的山鄉偶然見到:菜蔬擺于路邊,賣家顧自去忙自己的營生。顧客買菜,任隨其便,錢就放入旁邊的錢罐中。傍晚,賣主方來收錢。而張大娘在人來人往的大都市里,居然擺了個“無人售饃”的攤,讓人既驚奇又覺溫馨。
在基礎秩序崩壞、道德彷徨的語境下,信任、守則都尤顯奢侈。冷漠圍觀、見義不為,在抽空著善的氛圍;保身哲學的泛濫,在稀釋著道德濃度。在此情景下,“無人售饃”在為道德充饑。它讓人懂得,蘊含在公民自身的情懷,可內縮為冷漠自私,也可外延為信任互愛。道德復蘇,需要我們對善的堅守——哪怕它只是“涓涓細流”。 可以說,老人賣的不是饅頭,而是信任。“天下無賊”固然是人們的理想,但世道人心,信任無價。你給人一分信任,他人會回報你十分的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