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榮景將最終結束于美麗的意大利海灘?抑或巴塞羅那夢幻的古典吉他聲中?
《金融時報》《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每周總有一篇文章以抒情式的文字,哀悼華麗歐洲的終點,差別只是眾多經濟學家有的最不看好西班牙,有的點名意大利或愛爾蘭;共同的是,沒有人認為歐元區危機會來自德國。
多么奇特!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是戰敗國。1945年,希特勒舉槍自殺的前一天,先與多年女友艾娃舉行婚禮。當日柏林巷戰已開始,全城被蘇軍包圍。婚宴于29日凌晨在防空洞內舉行,席上備著香檳酒。希特勒告訴賓客們,死對他已是一種解脫。他整日沒入睡——人生倒數時刻,睡眠已是最不需要的活動。下午,傳來墨索里尼與情婦被處死并暴尸街頭的消息;第二天,1945年4月30日下午3點30分,希特勒與所有的身邊人員一一訣別,然后走進房間,先殺了心愛的狗,接著對著自己的嘴放了一槍。艾娃則是服毒自殺。當日晚間,紅軍沖進第三帝國國會大廈。柏林滿街都是難民,整個城一半淪為廢墟。
杜魯門在戰后巡視柏林,望著衣不蔽體的民眾茫然地走在街上,兩眼無神,于日記中寫下:“此刻,我毫無勝利的歡愉。”
66年過去了,歐元區戰勝國大半倒下,唯獨德國,有如奇跡,永遠有能力東山再起。
德國爬起來并不容易。德國沒有陷入高社會福利支出累積造成的國債危機,靠的是2003年起的一連串退休法案改革。當年的總理施羅德不顧抗爭,大力推行重大計劃“2010大議程”。這個改革方案取消了德國普遍過高的退休年金,調低失業救濟金水平,并放寬僵硬的工時監管,與工會達成一份勞、資、國家競爭力三方全贏的“全面協議”。
當時全球經濟雖處于網絡泡沫化及亞洲SARS的恐慌中,但德國并無重大經濟危機。施羅德嘗試說服國會與工會,德國如果不在體質好的時候改革,等病入膏肓再來解決問題,工人與國家都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德國2011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6.1%,人口雖僅8200萬,卻維持著全球第二大出口國地位。
施羅德的遠見,使德國成了如今唯一傲視歐洲的國家。就在它的邊界,法國至今仍維持著每周工時30小時的法律規定,經濟疲弱;英國首相卡梅倫直至近日才提出改革退休養老金方案,結果引發75萬人大罷工。
制造歐債恐慌的核心國希臘更顯得離譜。它的工會法規定53歲退休,退休金為原薪資的80%。希臘民眾自二戰以來,最認真、“工時”也最長的兩天就是6月28日至29日48小時不中斷的大抗爭。全國航空、銀行學校、醫院、政府部門全加入了大罷工。
德國ARD電視最新民調顯示:60%的德國人同意,無論他們高興與否,德國別無選擇,為了歐元區穩定及德國的長期發展,只能幫助希臘;只有37%的德國人憤憤不平,質問希臘為何可以毫無節制地累積國債,并以欺騙手法加入歐元區。
又是一次德國人的遠見,挽救了世界經濟。
希特勒已死,可是德國人戰后選擇的一條截然不同的、理智的、有遠見的路線,為德國在歐洲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摘自《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