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臺灣,在地圖上遙遠,書里很近;在影像間熟悉,卻始終更像個傳說。她與大陸就像一個原點的兩條射線,已在漸行漸遠的軌道中走過了太多不同的風景。失卻相同乳汁的同胞,還能否僅靠著血脈的連接親切如初?
接受《新京報》專訪時,我說“北京是一個農村氛圍的城市”。這篇報道引來潮水般的撻伐,都說,“你這個臺灣女人憑什么污蔑北京?”我很是意外,不理解農村怎么就“污蔑”了。后來我才知道,原來,農村這個概念,兩岸大不同。
其實在臺灣,什么叫做有錢?不是擁有都市中心的豪宅,也不是什么勞斯萊斯,而是在鄉下有棟透天厝,甚至再有塊小田地。農村在臺灣人心中是一個都市人在奮斗多年以后的向往,是一個過盡千帆之后的回歸,對自然、對人性、更是對精神與靈魂感受的一種“時尚流行”。所以,農村在臺灣人心目中,絕非一個傾向負面的名詞。
為何農村這個在定義上、兩岸完全相同的名詞,卻在人們的理解中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
臺灣,一個蕞爾小島,沒有天然資源,地震、臺風頻仍,在這小島上艱苦地生存,糧食恐怕是第一要務。因著日治時代的“以臺治臺”策略,日本人在籠絡臺灣人心時選擇的是地方士紳,給予的除了那個皇民化的姓氏,還準予這些士紳子弟可以讀書,但類別必須限制在農業、醫學。其中,農業因為擔負著提供日本本土所需農產的前提,因此,從那個時候,就已經為臺灣的農業發展奠定下良好基礎。
其后,蔣經國先生所施行的三七五減租乃至耕者有其田政策,使得佃農成為自耕農,擁有農田并為自己耕種。而這也使得如何在有限土地上創造最大價值的思考,成為每個農民所重視的。如何在當地的天然條件下,有效地產生各種農作物,臺灣的農耕隊為臺灣的農業技術提升加了一把重要且必需的勁!
臺灣的農業改良技術世界聞名。舉個例子來說,有種熱帶水果叫“釋迦”,我很愛吃,但這水果很嬌貴,非常容易因為熟透而腐爛,磕碰一下也不行。因此,距離產地太遠就無法享受,所以除了產期的很短時間可以一快朵頤,基本很少見。
但是,臺灣農民卻想到了一個好方法,將堅硬不易爛的“鳳梨”(大陸稱菠蘿)與之雜交,生出了一個新品種菠蘿釋迦,不但籽變小了,果肉變多了,最重要的是,不易壞,不怕磕碰,大大提高了這種水果可銷售的范圍。今年春天我去海南時,這種水果在當地的攤上到處都是。
至于農村現代化,由于經濟的發達加上國際貿易的流通,糧食作物已經無法符合臺灣本土所需。從許多農業地區購買其成本可能遠低于自己耕種,因此,不種植糧食作物的臺灣農村,開始發展經濟作物,并且延伸農村價值與經濟,所以,彰化有大片花田。據報道,臺灣種植的郁金香可以外銷到郁金香之國荷蘭,而各種與農村、農產品有關的文化創意活動也應運而生,例如臺灣花卉節,就是在經濟作物的發展下,衍生出的休閑活動。農村不只是靠著農產品賺錢,還可以因為旅游人口的吸引,而增加收入。
此外,因著生物科技的發達,農產品有了其他方向的運用。譬如,曾經在大陸也知名的美容類節目“女人我最大”中介紹的“菜瓜水”就是將原本價值低廉的菜瓜,制成了女人保濕用的化妝水,提高了農作物本身的價值。
并且,政府輔導農村建設成為“度假旅游點”,因此許多精致有特色的民宿應運而生。假日時,臺灣人大多會帶著小孩,舉家到農村享受脫離城市喧囂的寧靜與大自然,也讓小孩在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增加知識,接近土地,并且感受環保的重要性!
在這樣的一股風潮中,對于土地、家鄉的熱愛,已是臺灣社會普遍的氛圍。臺灣人都想做農民,這是人類在過度物質科技之后的一種反思,一種出于人為動物想要返樸歸真的內心渴望。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乃至身邊的朋友們都羨慕著,在鄉下有個住所,假日可以回去種種東西、在太陽底下耕作的這種愜意。其實農村不必然代表著貧窮與落后,如果能在維持風貌的同時又相當程度地通過政策方向、創意巧思與城市結合,那么,農村恐怕才是人們最適合也最需要的所在了。
摘自《從臺北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