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狗蛋是我上大學時認識的一位北美黑人,球技出眾,防守他時只聞一股臭胳肢窩味,卻早已不見人影——而作為報復,幾個中國學生就幫他起了這個中文名字,還告訴他說:特有文化底蘊,一聽就像鄉紳的后代。
這幾年,我是看著張狗蛋從“以狗蛋為榮”的美國土包子變成了一個喝燕京啤酒的中國通。因為一個社區籃球比賽,我去找張狗蛋當外援,他卻很遺憾地說:去不了,我要過七夕。
我總是笑話過西方情人節的中國人,這時突然遇到一個過中國情人節的美國人,就覺得應該一視同仁,也諷刺一下:你不會是想追我們國家姑娘,就假裝特懂中國文化吧?可惜她們現在都是過Valentine’s day(西方情人節)的。
沒想到張狗蛋以他外國人特有的認真解釋起來:我可高攀不上你們中國的城市姑娘,我有女朋友,是哥斯達黎加的,我要跟她網上約會。張狗蛋進而闡述,中國人和美國人應該把他們的情人節互換一下,理由如下:
西方的情人節源起于古羅馬,傳說有個叫瓦倫丁的傳教士,因看不慣皇帝只抓生產不許戀愛,專門制造機會讓年輕人風花雪月。中國人上學時有老師像防賊一樣防早戀,工作后因生活重負不敢戀愛的更大有人在——在壓迫中追求浪漫,這正好符合西方情人節的本意。而美國人經常浪跡天涯四處流竄,造成了大量的兩地分居,這個情況便恰恰如同牛郎先生和織女小姐了。
這個理論倒是讓友邦驚詫。雖然有十分道理,但本著保衛國粹的責任感,我強辭道:七夕的含義,除了兩地分居以外,還有一條就是跨階級戀愛嘛,一仙女愣要嫁給勞動人民后代,多感人……
誰知張狗蛋立刻接茬兒:就憑這一條,七夕就更不是中國人的情人節啦,你們現在講究的不是有錢人終成眷屬嗎?
面對外國人的污蔑,我卻也無言以對:張狗蛋啊張狗蛋,你現在真是一個中國通了。
摘自《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