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印象中,美國是資本主義大本營,實際上美國一向是最佳共產主義實驗地。
對共產社區的描繪,十六世紀初出版的一本書里就有,作者托馬斯·摩爾活在五百年前,寫了一本書叫做《烏托邦》,引起轟動。待到1551年,第一次翻譯成英語,回英國出版時,那顆構思著共產制度的聰明腦袋,已經被砍掉十六年,砍他腦袋的亨利八世,也已經死去多年。
三百年后,英國資本家歐文,念念不忘摩爾的《烏托邦》,決心打造一個試試。看遍世界,還是美國最寬容。于是不遠萬里,遠渡大洋,來到美國荒涼的中部,花巨款購地三萬英畝,獨為拯救人類,試建共產村,這是什么精神?不僅需要精神,這還是最花錢的社會改造,不是成功企業家,還真玩不仝起。
歐文在英國自己的工廠搞改革,久負盛名,現在輸出社會改造到美國,引起轟動。剛剛抵達,就收到美國國會的演講邀請。1825年2月25日和3月7日,他兩次在國會大廈演講,參眾兩院議員、總統、內閣部長,甚至最高法院大法官等各路名人,都好奇地趕來聽。
歐文對美國人說,美國憲法是一個進步社會的開端,但還遠遠不夠,他要在美國正中,建起一個史無前例實行共產制度的好社會。有人問,你們和周圍社區如何相處?歐文信心滿滿:我可以斷言,美國原來各種型制的老社區,很快就會走到盡頭。我們產品成本低,必要拋售,他人無法競爭。再說,誰愿意生活在悲慘和焦慮之下,而拒絕我們社區“輕松、智慧和親切的感覺”?有人問,如此,美國不是就要變成一個共產社區大組合、實現共產主義了嗎?歐文回答說,那好啊,政府就沒有必要了,省下多少開支啊!
1825年4月,歐文的共產村建在印第安納州,馬克思那年才7歲。之前,德國來的拉普牧師領著他的幾百宗教追隨者,在此建了和諧村。他們要搬家,就賣給歐文,歐文改名為“新和諧村”,吸引了來自歐洲和美國的約一千人,其中有一批科學家來辦教育,還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一次知識遷徙。
記住《烏托邦》美景的人,很容易忽略作者對烏托邦原則的質疑:“在公有制下,人們不可能過著很富足的生活。當人們感覺工作不是為了自己,卻可以享用他人勞動成果,誰還愿意努力工作?”“大家都不努力工作,物質當然就不會豐富……那里不可能如此理想,因為人的本性良莠不齊,要在短時間就改善人性,絕無可能。”早歐文三百年的摩爾,他對人性的洞察,準確預告了歐文很快失敗的原因。新和諧村堅持不到三年。當時受歐文感召建立的一批美國共產村,在1830年以后,都陸續消失。
美國政府的態度,是不管意識形態,聽憑嘗試,照單全收。宗教社區也罷,私有制也罷,無神論共產村也罷,愿意怎么活著是民眾自己的事情,政府樂觀其成。
所以,各色共產社區實驗在美國此起彼伏經久不息。上世紀嬉皮士運動以后,又有過一個小高潮。它們如何聚合,如何散去,一般人都不太在意,任其聚散無常。
例如弗吉尼亞州的雙橡樹合作社區,從1967年堅持到今天。四百五十英畝土地,大約百來口人,奉行平等主義,到現在已有四十多年,是今天北美共產社區中成員最多、維持時間也相對較長的一個。基本原則是財產共有。他們承認,其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賴著外面的“資本主義社會”。因為,很大一部分收入是依靠從外面的一個種子公司取得生產訂單,成員也有在外打工,只是必須把工資交給社區共同賬戶。他們自愿聚合,每周工作四十二小時,放棄部分個人自由,例如,規定不能看當下電視節目,只能看電影錄像,只可在社區公共電腦上網。
摘自《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