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畢業之后,在同學的口中得知,導師何老出國了,在法國巴黎留籍了。導師今年年近六十,我們都稱呼他何老。何老是個極為愛書的人,除卻工作和必要的休息時間,他把時間都獻給了書,對此,師母還常跟我們抱怨。對于何老這樣一個嗜書如命的人遷居巴黎,是我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的。一個時尚之都,怎么會滿足何老的讀書需求?
前不久,單位放年假,我準備出國旅游,何老邀請我去巴黎。見面后,我問:“何老,您每天的時間還是都用在讀書上嗎?”
何老點了點頭。“想您從國內帶來的書一定看完了,那您每天去書店購書嗎?”“去書店多浪費時間啊!在社區里就有書看!我住的是書香社區。”
何老看出我的疑惑,卻不急于解釋。車子輾轉進了塞納·馬恩省河畔的一個社區,隨何老一起,我來到了何老的家中。何老招呼我在客廳歇足,我略微打量了一下,客廳的面積竟不足二十平方,這與何老先前告訴我的兩百平米房子相去甚遠。“何老,您的房子果真有兩百平方?”
何老笑了笑,說,“來我的書房看看!”
拐門進去,我走進了何老的書房,然而眼前的一排排書架讓我懷疑我是走進了某所學校的圖書室。書架上,一本本書立在架上,整整齊齊,一排書架分三層,共計五排,每一排的每一層都放滿了書。“何老,您這是開私人圖書館呢?”“沒有。我家的藏書在社區里算少的了。別看這外表普普通通的社區,這里可不是所有人都能住得進來的。想要住進來,都必須要提出申請,審核通過后,才行。主人必須是喜愛讀書的人,每家每戶最低藏書也不能少于500冊。這個小區是早前我在索邦大學留學時,一位關系很好的同學告訴我的,因為移居巴黎,路途遙遠,我帶的書并不多,這里的很多書都是他送我的。”
聽何老這樣一說,我來了興致。“有錢也不能住進來?”“在你來之前,前面的一戶人家剛好搬家,一位叫sam的企業老總看上了那套房子。這里的環境寧靜,傍晚的長椅上、花臺旁,三三兩兩的人都在讀書。最重要的,小區的西南角設了一個社區圖書館,凡是社區里的人都可憑著門牌號前去免費讀書。門牌號上寫有住戶的家庭成員,每個成員人手一張圖書卡,上面寫著門牌號和姓名。那位老總正是想著閑暇時間可以來圖書館充電,所以想出高資買下前面的那套房子。”“他買下來了嗎?”“沒有,社區管理會拒絕了。雖然sam愛書,家中藏書也很多,但是他沒有時間來讀書,他的主要時間還是忙于他的事業的。沒有時間讀書的人,也不允許住進來。”
從何老處,我還得知,該社區每十天半個月都有一固定的主題讀書、評書和薦書會。社區管理會的工作人員會將當周的市場新書信息公布在固定的信息欄中。每周六上午九點,圖書館中必然坐滿了小區里的住戶,他們中有白發如雪的老人,也有剛入學不久的小學生。成人交流區、少年交流區,大家會自覺分坐開來,圍繞新書評論開來。社區管理會的工作人員會將大家的討論過程全程記錄下來,隨后摘取部分精彩的點評,張貼在信息欄中。評書活動結束后,社區管理會的工作人員會向成人群、少年群推薦好書。一本經典名著加一本最新暢銷書,每周都會推陳出新。
此外,社區管理會還為每家住戶訂購了巴黎的暢銷報刊和雜志,例如《ELLE》《巴黎競賽畫報》和《世界報》等。《ELLE》是一本女性刊物,內容涉及時尚、美容、家居、健身等多項女性關注的問題,為社區里的女人們提供休閑小道;而《巴黎競賽畫報》則是法國一份重要的時事、消遣性周刊,圖文并茂。這些報刊雜志的訂閱費用都由管理會代為墊付,住戶只需要在物業費中增添部分費用即可,管理會人員會將這些讀物親自送到住戶手中。“你可不要小瞧這些管理會的工作人員,他們都可以稱得上專家!他們或者是大學退休的教授,或者是研究生兼職的,對圖書最為熱愛,而且做得到了如指掌!”何老對社區工作人員的素質高度概括著。
最后何老還說,現在他們的這個社區在周邊很有名氣,因為在讀書潛移默化的作用下,社區里的住戶都顯得溫文爾雅,禮貌而有“書生氣”,很多人都很羨慕,都想住進來,特別是一些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但是已經滿員,符合條件的也只能排隊等候啦!”何老驕傲地說。
摘自《新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