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9年的一天,法國人愛德華茲收到了一個沉甸甸的箱子。當他小心翼翼地打開之后,發現里面有許多動物毛皮和植物標本。其中一株植物標本引起了他特別的興趣。(圖1)
這種植物的葉子如同桑葉一般大小,邊緣有鋸齒,暗紅色的小花被兩片橢圓的白色大苞片包圍著,如同一對展開的白色翅膀。(圖2)
愛德華茲是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部主任,是一名經驗豐富的生物分類學家。然而,他卻從沒見過外形如此獨特的植物,在他的記憶里,甚至沒有與它相近的物種存在,他懷疑這很可能是一種未知的新物種。
愛德華茲十分興奮,多年的等待終于有了收獲,他所寄予厚望的那個人果然沒有讓他失望。
這些標本,是一個名叫阿爾芒·戴維的人從遙遠的中國寄來的。這位在中國傳教的神父非常熱愛自然科學,在他看來,越了解自然越能接近上帝。
戴維神父出生在法國比利牛斯山區,他熱衷于探險、親近自然。經常到山野中觀察動植物,采集制作標本。在當地,是個小有名氣的博物學家。(圖3)
19世紀中葉,正是生物學發展的黃金時代。地理大發現后的全球視野,生物學的發展以及歐洲海外殖民的步伐,使得數量龐大的新物種源源不斷地出現在世人面前。遙遠的東方國度——中國,也點燃了許多探險家對于發現新物種的狂熱。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教授陳偉烈說,傳教士、探險家,還有一些海關人員到中國來考察,實際上他們是有目的而來,是來采集東西的。
阿爾芒·戴維神父也被這股風潮所裹挾。1852年,26歲的戴維神父向教會提出申請,希望能夠到中國傳播上帝的福音。將生物學研究與傳教相結合,對于戴維來說,無疑是件完美的事情。
然而,提交申請10年后,他才獲得批準。
1862年2月,戴維終于啟程前往中國。
臨行前,他前往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拜會愛德華茲教授。愛德華茲對戴維豐富的動植物知識極為欣賞,特意委托他在中國采集動植物標本,尋找新的物種。
誰也沒有想到,這位當時名不見經傳的神父,日后陸續發現了麋鹿、大熊貓、金絲猴等物種,改變了世界生物學界的認知。
帶著愛德華茲的·付,戴維神父踏上了中國的土地。
在上海,戴維得到一個重要信息,一位法國傳教士在中國西南地區采集了許多動植物標本,正準備運回法國。戴維相信,那里一定蘊藏著許多珍貴的動植物資源。他當即決定,從上海乘船溯江而上,深入中國腹地。
經歷漫長的旅程,戴維神父來到西南山區的一座小縣城,在當地的一座教堂落了腳。
閑暇時,戴維開始到附近的山林里考察動植物。這里的高山和河谷都被原始森林所覆蓋,參天的大樹、復雜的生態結構,戴維確信這就是他長久以來苦苦追尋的植物王國。
1869年3月17日,對于戴維來說是普通的一天,他和助手早早地出發,上山采集植物標本。這一次,他決定前往以前從未去過的一條山谷看看,期望能在那里獲得一些特別的發現。他在日記里寫道:“一大早,我和助手離開了教堂,朝著山區一個荒無人煙的山谷進發。快到中午的時候,引著我們到達這里的窄小路徑突然中斷……到了下午,連太陽也最后消失在濃霧之中,我們很快就迷路了……”
就在這片水汽濛濛的山谷中,戴維神父跋涉了很久,一直找不到出路,索性停下來休息,打算等待濃霧散去后再繼續前進。環顧四周,他突然留意到一株從未見過的樹木。這是一棵高大的喬木,樹高將近20米,挺拔直立,枝葉繁茂。它的葉子呈卵形,大小和桑葉相當,花朵為暗紅色的頭狀花序,被兩片大大的白色苞片包圍著,在微風輕拂下,猶如白鴿拍打著雙翅。
戴維很驚訝,在長期的野外考察中,他見過各種各樣的植物,也曾發現過一些新的物種,多少能夠判斷它們的科目,找出近親物種。但眼前這種奇異樹木,卻跟他所知的任何植物都不同,這很可能是一種極其稀有的特殊物種。懷著興奮的心情,他讓助手折了一段枝條帶走。
過了一會兒,濃霧終于散去,戴維和助手安全返回教堂。
幾個月后,戴維神父把幾年間在中國收集的珍稀動物皮毛和植物標本裝進一個大箱子,寄給了遠在巴黎的愛德華茲教授,其中就有那株奇特的植物標本。在寫給愛德華茲的信中,戴維神父重點提及了這種植物的特殊之處,推測它極有可能是一種從遠古時代幸存下來的珍稀植物,并根據花朵的美麗外形,將它稱為“中國鴿子樹”。
收到戴維神父的標本后,愛德華茲教授立即展開研究。他查閱大量資料,試圖找出這種植物所屬的科目,他驚訝地發現,歐洲曾出土過的一種新生代落葉喬木化石與這種植物的特征有些相似。而這種樹木,原本被認為早已滅絕上百萬年。鴿子樹應該是遠古時代就存在的孑遺植物。
陳偉烈教授說,在以往地質史上生長的植物,僅有少量被偶然地保留了下來,所以叫孑遺植物。
這些孑遺植物,曾經歷了地球上劇烈的氣候變遷。
在新生代,原本連成一體的五大陸,經過不斷分裂、漂移,開始呈現出七大洲的雛形。大量的哺乳動物和高等被子植物紛紛登場。整個生物界逐漸呈現出現代的面貌,鴿子樹正是在這個時期出現在地球上。當時的氣候比現在更為溫暖、濕潤。這樣的條件,使植物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那時的被子植物基本上都是像鴿子樹這樣的高大喬木,而且分布面積極廣。一些現在屬于熱帶和亞熱帶的植物在那個時候甚至深入到北極地區。
鴿子樹上美麗潔白的”鴿子”在地球上的許多角落迎風飛舞。這樣的繁榮景象一直持續到距今180萬年前。這段地球生物大發展的時期,被稱為新生代第三紀。
第三紀后期,廣大的平原地區開始呈現出干旱情況。第三紀結束后,地球的地質時代進入新生代第四紀,從這時候開始,氣候發生了劇烈變化。地球年平均氣溫比現在低10~15度,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大陸為冰川覆蓋。冰川面積達5200萬平方公里,冰厚1000米左右。所以這一時期又被稱為“第四紀大冰川期”。
在這樣寒冷嚴酷的環境中,很多植物相繼滅絕,鴿子樹也從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銷聲匿跡。
陳偉烈說,現在看起來它是亞熱帶植物,亞熱帶植物是不耐寒的。冬季如果零下五六度以下,它很難生存。
后來,歐洲的學者們只能從化石中一窺鴿子樹的真容。讓人沒想到的是,在遙遠中國的崇山峻嶺中,竟然有一批鴿子樹奇跡般地幸存下來,可以說是活著的化石。這個發現讓愛德華茲欣喜萬分,他推測,既然鴿子樹能夠安然度過冰河時代,那么一定還有很多遠古時代的生物在同樣的環境中生存至今。
愛德華茲的研究報告發表后,一時間,在法國生物學界引起轟動,而他的發現者——阿爾芒·戴維也贏得了莫大的榮耀。因為發現大熊貓、金絲猴、鴿子樹等新的物種,法國學術界授予他金質獎章。1872年,他又被法國科學院選為通訊院士。
為了頌揚阿爾芒·戴維在發現鴿子樹上的重大貢獻,植物學家以他的姓氏David作為鴿子樹的拉丁學名。而中文學名則確定為珙桐。
限于當時的條件,戴維神父發現的鴿子樹,始終沒有從中國移植到歐洲,人們對它的了解只能停留在紙上。時間一長,公眾對它的熱情漸漸淡去。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中國鴿子樹”依然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傳說。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幾十年后,一個偶然的契機使得這種植物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1888年,法國植物分類學家弗朗謝整理了戴維神父采集的標本并出版成書。這本書中唯一的彩色插圖就是鴿子樹。美麗的鴿子花打動了讀者,也引起園林商人的興趣。英國維奇花木公司打算從遙遠的中國引進這種美麗的花樹。
維奇公司很快挑好了植物獵人。他是一位23歲的年輕人,名叫威爾遜。(圖4)
威爾遜出生在英國一個鐵路工人家庭。13歲那年,他成為一名花工,從此瘋狂地迷戀上植物。后來,他又到英國的皇家植物園——邱園深造。
世界園林當中,邱園是最高級的一個學府,它不光是一個植物園,還是一個研究單位,里面引種了全世界各地的植物。而且引種栽培的方法非常高級。
邱園中種植了許多從中國引進的植物,并且建造了富有東方風情的塔式建筑。也許正是這樣的機緣,使得威爾遜對于中國充滿了遐想和憧憬。
1899年,威爾遜開始極富傳奇色彩的東方之行。此刻,威爾遜心里充滿了焦慮,光憑手頭的一張插圖,要在茫茫大山中找到鴿子樹的身影,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到中國后,威爾遜找到了在云南的蘇格蘭人奧古斯丁·亨利。亨利給威爾遜提供了尋找鴿子樹最關鍵的線索:一張地圖。上面標注了亨利發現鴿子樹的地點。
懷揣這張地圖,威爾遜登上了前往宜昌的船只。到達宜昌后,他很快組織了一支探險隊,按照地圖的標示開始搜尋。
歷經艱難的跋涉和尋找,威爾遜終于找到了那棵亨利見過的鴿子樹。然而令威爾遜意想不到的是,這棵樹居然已被攔腰砍斷。這對于威爾遜來說無疑是個重大打擊。他失望得徹夜難眠,考察隊只好暫時先撤離到宜昌。
稍作休整后,威爾遜繼續在鄂西地區的山野里考察,雖然沒有看到鴿子樹的蹤影,但他卻發現了外型奇特營養豐富的獼猴桃,稍稍平復了他失落的心情。
考察期間,威爾遜聽到一個有趣的傳說。
很久以前,當地一位土司有個獨生女兒,名叫小白鴿。小白鴿不戀富貴,與山上一個農家小伙子相愛。她把一根碧玉簪掰成兩截,一截贈送愛人,一截留給自己,以表衷心。但她的父親不允許這樁婚事,為了斷絕小白鴿的念想,竟然派人把小伙子殺死。小白鴿得知后,淡裝素裹,逃出山寨,找到愛人被害處,傷心痛哭。忽然,她面前出現一株形如碧玉簪的小樹,頃刻之間,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小白鴿認為這是愛人化成的,于是張開雙臂向這株樹撲去。頓時,千萬朵潔白美麗、形如白鴿的花朵掛滿枝頭。
傳說中的這棵神樹,其特征與威爾遜要尋找的鴿子樹非常相似,說明當地極有可能存在這種植物。這更加堅定了他尋找鴿子樹的決心。
此后幾個月,威爾遜繼續在山野里仔細地搜尋。5月19日,在一片蔥翠的密林里,一棵滿樹飛舞著美麗白花的高大鴿子樹赫然出現在他的眼前。威爾遜禁不住激動地歡呼起來。事后,他興奮地記錄道:“我認為鴿子樹是北溫帶所有樹種中最有趣和最漂亮的,花朵和苞片垂掛在那些長長的花莖上,微風吹拂時,它們就像在樹上曼舞的大蝴蝶……”
歷盡艱辛,威爾遜終于找到了夢寐以求的鴿子樹,那份欣喜剛剛充盈著他的內心,隨即便面對一個嚴峻的問題,怎樣才能把鴿子樹安全地從中國帶回英國,并移植成活呢?整樹移植,快捷簡便,成活率高。但路途遙遠,海上漂泊,攜帶樹苗非常不便,很可能夭折在路途中,風險太大;帶種子回國,從頭開始種植,所需時間較長,不可預知的因素很多,但適合長途攜帶。威爾遜權衡再三,選擇了后者。
于是,威爾遜在中國西南的大山中駐扎下來,等待秋季鴿子樹果實成熟之時采集種子。山區的生活十分清苦,但威爾遜毫不在意,他整日徜徉于醉人的植物王國中,除了鴿子樹,他還采集了大量其它珍貴植物的標本和種子,并做出詳細的記錄,這是之前的西方探險者所未能做到的,因此,日后他被稱為“打開中國西部花園的人”。
1902年,帶著精心挑選的鴿子樹種,威爾遜終于啟程返回英國,但沒有想到的是,一場考驗正等待著他。(圖5)
在海上漂泊了兩個月之后,威爾遜回到了家鄉。維奇花木公司對威爾遜的凱旋欣喜不已,公司老板維奇爵士高興萬分地掏出一塊金表,以示對威爾遜的獎勵。
然而,就在他們沉浸在喜悅中時,一個令人沮喪的消息傳來。一個叫保羅·法吉斯的法國人早在1897年就已捷足先登,將鴿子樹的幾十粒種子帶到了巴黎,并且在維爾瑪瑞恩園中展開培育實驗,其中一粒種子還發芽長成了小樹。這個消息對于歷經3年才找到鴿子樹的威爾遜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想著自己經歷了九死一生才把種子帶回歐洲,如今他作為該樹種“第一引進者”的資格已不復存在,而且如果法國人占得先機,維奇花木公司很可能就此放棄培育鴿子樹的計劃,那么他所有的努力都將前功盡棄。
好在他們很快了解到,維爾瑪瑞恩園引種鴿子樹僅僅是為了科研需要,并不會在商業上跟維奇花木公司構成競爭,而且,那些鴿子樹種是在人工營造的溫室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還沒有在歐洲大陸的天然環境中種植成功。
作為為數不多的親眼見證過美麗鴿子花的歐洲人,威爾遜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在自家院子里就能觀賞這種植物,讓歐洲的大街小巷都被圣潔的鴿子花妝點起來。
威爾遜照常展開了鴿子樹的培育計劃。然而一個更糟糕的情況出現了,他們播撒下的種子遲遲沒有發芽,種子像石頭一般停留在泥土中。
通過鴿子樹果實的剖面看到,鴿子樹的種子被厚硬的果殼緊緊包裹。(圖6)
陳偉烈說,珙桐要發芽非常難,一般在土壤里埋2~3年才能發芽。主要是它的殼太厚,芽長不出來。兩三年以后,外面的殼腐朽了,慢慢地軟化了,芽才比較容易長出來。
經過漫長的等待,威爾遜種下的鴿子樹終于有一部分長出了小芽。(圖7)
此后,威爾遜又先后4次深入中國內地收集植物。足跡遍布湖北宜昌、重慶開縣、四川的樂山、北川、汶川、丹巴、康定等地。幾十年間,他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引種的全新植物達1000種以上,幾乎引發了一場西方園藝界的革新。
此外,他還拍攝了上千張照片,撰寫了數十萬字的考察日記。
1929年,威爾遜出版了《中國——園林之母》一書。這本在20世紀國際園藝學和植物學界都具有深遠影響的著作,提出中國是園林之母的觀點,之后得到了西方園藝學界的普遍認同。
通過威爾遜等植物學家的努力,鴿子樹終于在歐洲的土地上茁壯成長起來。在維奇花木公司的推廣下,許多歐洲國家引進了鴿子樹。此外,鴿子樹還栽培到了美洲大陸上。它不僅在各處園林內受寵,甚至被種植于街道兩旁。象征和平的鴿子花深受人們喜愛,從古堡到民居,從行政機構到高級酒店都希望用它來裝飾自己的庭院。甚至在美國白宮的后院,也種有一棵高大的鴿子樹。
陳偉烈教授家中珍藏著許多他到歐美各國考察時拍攝的照片,這些照片規整地按時間和地點排列,其中大部分都和植物相關。照片中有眾多珍稀植物,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海外看到的鴿子樹。
陳偉烈說,1994年,我在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第一次看到我們國家的珙桐,那棵樹高12米左右,滿樹白花。他們還把珙桐種子培育成幼苗,在植物園門口賣,還很貴。(圖8)
來自中國的神奇植物就這樣漂洋過海,在異國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可是在原生地中國,它依然默默無聞。幾十年過去了,一個偶然的契機使得鴿子樹重新進入國人的視野。
1954年4月,周恩來總理到瑞士日內瓦參加國際會議,在下榻處他見到幾株美麗的樹,只見這種樹盛開著乳白色的花朵,遠遠看去,好像一群白鴿要迎風飛翔。周總理被它的美麗所吸引,于是詢問陪同的外國工作人員,這是什么樹?工作人員略微有些驚訝地告訴他,這是來自中國的樹,在歐洲被稱為“中國鴿子樹”,原產于中國西南地區,是一種歷經幾百萬年,成功度過第四紀冰期存活下來的“活化石”。(圖9)
周總理回國后,一直沒有忘記美麗的鴿子樹。他意識到,這種源自遠古的珍稀植物,一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于是指示有關部門開展研究。
林業部立即向位于我國西南部的貴州、四川、云南、廣西林業廳下達了調研任務。貴州省林業廳接到調研課題后,立刻聯合貴州科學院,組織精干力量,并從有關大學抽調專家組成課題組,展開了調研工作。
由于貴州此前從來沒有境內發現過鴿子樹的記錄,因此,一切工作都要從頭開始。可是,即使貴州擁有良好的水熱環境,但經歷了漫長的氣候變遷,這種植物一定會存在于這片土地上嗎?更重要的是,貴州全省范圍內都分布著茂密的山林,到底該從哪里入手呢?
由于距離省會貴陽最近,調查組將第一站選在了黔靈山。這里區域狹窄,調研組幾乎把每棵樹都摸完了,也沒有找到有鴿子樹特征的植物。(圖10)
經過反復討論,調查組決定對省內森林進行全面篩查。于是,30多人的調查隊分為3個小組,奔赴各個地區。
然而,將近一年過去,卻沒有發現鴿子樹的絲毫蹤影。
調查人員決定改變工作方法,從其他熟悉的物種入手。他們了解到,有一種樹經常與鴿子樹相伴而生,叫作水青樹。
陳偉烈說,它們生長的環境相近,要求也相近,不是說有水青樹一定有珙桐,也不是說有珙桐一定有水青樹。但這兩個樹種是經常在一起長的。
調查組希望能夠循著水青樹的蹤跡找到鴿子樹。他們很快將目光集中在貴州省東南部的雷公山上。
雷公山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的雷山縣境內,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這里生長著大量珍稀植物,其中就有調查組關注的水青樹。
于是,調查組人員開始在雷公山展開篩查。很快,他們陸續找到許多分布水青樹的區域,然而設想中的鴿子樹卻始終沒有出現。
將近兩年過去了,鴿子樹依然沒有半點影子。
不過,稍微令他們感到欣慰的是,在調研過程中,他們無意中發現了另一種國家珍稀保護植物——禿杉。
經歷了太多的空手而歸,調查組的許多人都產生了疑問,是不是貴州根本就沒生長著鴿子樹呢?雖然尋找沒有結果,大家都心有不甘,但調查工作似乎也只能告一段落。
不過,在這些調查人員中,有一位執拗的植物學家卻沒有打算放棄。他就是貴州農學院的樹木分類學家徐有源。多年的野外工作經驗,讓他相信有一個地方找到鴿子樹的希望極大,那就是貴州東北部的梵凈山。(圖11)
梵凈山位于銅仁地區印江、江口、松桃三縣交界處,作為武陵山脈的主峰,突立于云貴高原東部與向西丘陵的過渡帶上,古老而特殊的地質結構,塑造了它千姿百態的山岳景觀。
它同樣是一座赫赫有名的佛教名山,被認為是彌勒菩薩的道場,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并稱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
然而徐有源等人感興趣的,是它獨特的自然環境。這里生長和棲息著大量的奇花異草和珍禽異獸,是我國亞熱帶地區極其珍貴的自然生態寶庫。
貴州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楊傳東說,梵凈山地處亞熱帶,水熱條件十分豐富。據初步統計,有植物3000多種,動物2000多種。
1974年,做了周全的準備后,徐有源帶著弟子們來到梵凈山。
梵凈山的山體龐大,面積達567平方公里。要在茂密的森林中找到鴿子樹,難度可想而知。
徐有源和弟子們一頭扎進深山,日復一日,不知疲倦地尋找著。按照之前的設想,他們將主要精力用于尋找水青樹,希望能夠借此找到鴿子樹。
楊傳東說,水青樹集中分布的海拔高度在1600~1700米,當時他們找的重點就放在這些地方。但找了幾個月始終沒有找到珙桐。
徐有源帶領著調查隊走訪鄉民,希望通過他們獲得一些線索。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向老鄉描述鴿子樹的特征,很快有了回應。老鄉說,山后面就有這種樹。
在老鄉的帶領下,徐有源等人興沖沖地前去查看。
楊傳東說,老鄉說的原來是燈臺樹,燈臺樹也是4月開花,顏色也是白的,一層一層的,滿樹都是。但是樹葉背后是灰白的。老鄉認為這種樹就是鴿子樹。
一次次的失望后,徐有源仍然不愿放棄,他始終相信鴿子樹就隱藏在梵凈山中。
1976年4月的一天,和往常一樣,徐有源他們又經歷了一無所獲的一天,拖著疲憊的身子正往營地走,半路上遇到一位打豬草歸來的鄉民,徐有源看到他手里拿著一根水青樹枝當拐杖。他們在梵凈山已經看到了太多的水青樹,其他人都見怪不怪了,可是徐有源不愿放棄任何一線希望,趕忙上前詢問老鄉水青樹的位置。
第二天一早,在老鄉的帶領下,徐有源和調查隊員向發現水青樹的地方進發。
楊傳東說,在山頭老遠就看到,山溝里滿山都是白的。大家非常激動,迅速地向那片樹林奔跑過去。望著滿樹飄飛著鴿子花的珙桐樹,有的調查隊員不禁喜極而泣,徐老師抱著珙桐樹激動地說,我終于找到你了。
他們終于如愿以償,第一次在貴州找到了鴿子樹。
進入20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珙桐在西南地區的不斷發現,生物學界展開了科學研究。
植物學家們發現,珙桐屬于一個單獨的植物科屬,于是稱其為珙桐科、珙桐屬,它的發現,為我國的植物譜系又增添了一個新的特有物種。
陳偉烈說,為什么在世界其它地方都沒有發現珙桐植物,就在我們中國這個區域存在,這為生物進化或物種的變異研究提供了很多線索。
珙桐的發現,其意義不僅僅限于植物學科,更多的價值還體現在地質學、氣候學、生態學等各個領域。
珙桐在梵凈山的發現,對于人們了解它的生長習性有著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銅仁地區氣象局專門針對梵凈山的氣候進行監測研究,基本掌握了梵凈山的氣候特征。
梵凈山地勢高聳,坡陡谷深,高差達2000余米。氣候溫和濕潤,氣象要素垂直差異明顯,由于山體高大,從山下到山上依次具有中亞熱帶氣候、北亞熱帶氣候、暖溫帶氣候和中溫帶氣候。在珙桐生活的高海拔區域濕度特別大,雨日多,少日照,多云霧,這些特點恰恰適合珙桐的生長。
楊傳東說,梵凈山的珙桐,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600米,集中分布在1100~1300米。環境潮濕,主要是溝的兩邊,地表比較破碎的地方。
這里冬天不像北方那樣到零下十幾度,夏天,山上在28~36度之間,對珙桐生長比較好。
像梵凈山這樣溫暖、潮濕的環境,幾百萬年前曾經在地球上隨處可見。可是隨著第四紀冰川時期的來臨,大部分地方都變成了冰雪覆蓋的不毛之地。那么梵凈山等地區究竟是如何在第四紀冰川期間保持氣候穩定,從而避免嚴寒侵襲的呢?
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板塊運動劇烈,喜馬拉雅山脈的山體不斷抬升,使得大氣的環流發生改變。
陳偉烈說,我們中國山脈多,犬牙交錯地暴露在地面上,山谷里可能有很多地方保留一定的溫度,使很多生物保存下來,我們說避難所就是這個意思。在中國南部大家比較公認的幾個避難所中,有一個就是神農架往南到北武陵山、湖南、湖北、重慶,還有貴州,這交界區域是一個重要的物種保留區。
梵凈山恰恰位于這個避難所中。
雖然對于久遠的氣候條件,人們只能依靠科學知識進行推演,然而近期發生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場氣候災難,卻為這種推演提供了絕佳的現實佐證。
從2009年7月~2010年4月,貴州省內出現了極端的干旱少雨天氣,許多地方半年內滴雨未下,水源枯竭,土地干裂,災情極其嚴重。干旱導致大量地區植物枯死,全省植被指數總體趨勢低于往年同期。但是位于貴州東北部的銅仁地區,植被指數卻明顯好于省內其他地區。森林火災發生次數也為全省最少。嚴重旱災來臨時,梵凈山依然云霧繚繞、水汽濛濛,如同百萬年前那樣,龐大的山體很好地維持了局地小氣候,保證了珙桐的生活樂園不會因為旱災而產生多大變化。
楊傳東說,我們專門做了兩次調查,調查從物候到開花,珙桐生長情況基本和往年一樣,沒有受到長期干旱的影響。
如今梵凈山早已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艱苦與危險并存的工作環境下,梵凈山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全面勘察了全山的珙桐分布,確認梵凈山區有5000多畝珙桐,主要集中在鳳凰山、牛尾河、馬槽河和冷家壩一帶。
珙桐經歷了滄海桑田的巨變存活至今,印證了它頑強的生命力,但是這并不足以保證它將一直擁有樂觀的野外生存前景。雖然除了梵凈山以外,在湖北、四川、云南等地也陸續發現了野生珙桐,但多是零星分布,很少有大片成林。珙桐依然被列為國家級瀕危植物,對于它的保護刻不容緩。
天然珙桐之所以依舊瀕危,和它自身繁殖上的一個特點有關。珙桐的種子果殼厚硬,發芽困難,具有后熟的特性,需要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順利出苗。這樣的特點也是造成珙桐野外繁殖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當年植物學家威爾遜將珙桐引進英國時,曾經為珙桐種子的這種特性而苦惱。然而,經過長期實驗,歐美許多園藝公司都已掌握了成熟的繁育技術。而中國,在這方面卻被遠遠地落在了后頭。
梵凈山腳下,印江縣新業鄉鐵廠村,有一位叫周應勇的村民,小時候隨爺爺上山砍柴,看見珙桐開滿了漂亮的白色花朵,于是好奇地問爺爺那是什么樹。爺爺哄他說,這是神樹,自己之所以能活到這把年紀,就是因為樹神的保佑。盡管這只是爺爺的玩笑,卻在周應勇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一個念頭,等長大了,他不但要把這種“神樹”栽在自家屋前,還要讓美麗的鴿子花開滿全山。
1989年,18歲的周應勇走出深山到沿海地區務工,在廈門園林公司從事培育苗木的工作。兩年多時間里,周應勇學到了用種子育苗的基本方法。這時他想起了家鄉的珙桐,思考著用自己學到的技術來培育珙桐,實現小時候的夢想。
1992年,周應勇回到梵凈山,決心開始珙桐育苗的嘗試。按照在廈門學到的方法,他搭起了育苗棚,把珙桐果實埋入土中。然而,一年過去了,卻不見一顆細芽。
開始的時候,周應勇以為,失敗的原因是種殼太堅硬,芽長不出來,等種殼腐爛了,里面的種仁也壞掉了,所以它不會發芽。
于是,第二年播種的時候,周應勇想出了一個辦法,將珙桐種子一顆一顆地在石頭上磨去外殼,再把它們埋在苗圃里,心想這下應該成功了。可是過了一年,珙桐種子萌發的新芽仍零零星星,發芽率很低。
周應勇說,第二年,我每天研究種子怎么把它打開,種仁不會爛掉。后來我用藥水浸泡種子以后,把種殼敲開,敲開后種仁不會壞掉,這樣它成活率就比較高。
1995年,周應勇終于研制出了“藥水浸泡法”。他用當地野生中藥材配制的藥水,把珙桐種子浸泡后再埋入苗圃中,大大提高了珙桐的發芽率。
珙桐的育苗一直是生物學界的研究課題。其中的關鍵是珙桐種子堅硬的種皮。只有突破種子堅硬的外殼,使種胚吸水,才能打破種子的休眠,達到催芽的效果。周應勇的藥水浸泡法正是這個道理。
通過長期的實驗研究,植物學家已掌握了多種提高珙桐種子發芽率的方法。
陳偉烈說,把種子跟細沙混在一起,然后用木槌在水泥地上敲,使種子產生細小的裂紋,這些小縫有提供水分或者其它東西進入種仁的可能性,這樣促使它能夠提早發芽,一般當年就可以發芽。
此外,在不斷的繁育實驗中,人們又先后總結了磨損、尿泡、腐蝕、變溫等各種方法。
如今,周應勇種植了4萬余株珙桐,有的是剛剛冒出土的幼芽,有的已高達兩米,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用種子培育珙桐樹苗最多的地方之一。(圖12)
珙桐在原生地的繁育培植日益成熟。然而,還有一個難題擺在中國植物學家的面前。
早在一個世紀前,珙桐就已漂洋過海到了歐美,并且在栽培后開花結果。然而在國內,對它進行異地引種卻一直遭遇各種困難。
解放前,樹木分類學家陳榮教授曾多次采集珙桐樹苗,在杭州、上海、南京等地試種,然而均以失敗告終。
讓珙桐美麗的鴿子花在中國各大城市展翅,成了許多植物學家和園藝工作者的心愿。
66歲的黃士昆老人從事園林工作已近半個世紀。如今,他擁有一片400多畝的苗圃,種植著各種珍稀花木。然而,最讓黃士昆老人感到自豪的,是幾株小小的珙桐樹苗。
1987年,黃士昆是北京市園林局西南郊苗圃的生產廠長,那時,他先后從外地引進了45株珙桐幼苗。希望珙桐能夠在北京落地生根。這一舉動,在當時很多人看來簡直是異想天開。
盡管20世紀70年代以來,珙桐在南京和鄭州已有個別引種成功的案例,但珙桐對生存環境要求嚴格,北京所處的緯度遠高于南京和鄭州,氣候和珙桐生長環境相去甚遠。
想讓鴿子樹開花結果,無疑要克服重重困難。黃士昆說,夏季炎熱高溫,對于珙桐來說是一個很難度過的時期,水分供不上,葉子很快就萎蔫。第二是初冬以后到春節前后,北京的凍土層深,珙桐是淺根系的樹種,它的主要根系都在地表層,在北京地區的凍土層以內,凍土層使得它的毛細根不能吸收水分,這時刮劇烈大風,蒸騰量特別大,它會從樹的小枝條,到樹干整個干枯。
每一個條件都是致命的。懷著忐忑的心情,黃士昆和他的同事在北京西南郊苗圃,栽下了第一批珙桐樹苗。
他們對這些珙桐幼苗悉心照料,然而令黃士昆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一些珙桐幼苗出現枯萎、爛根等病害,陸續死亡。45棵苗只剩下4棵。
這4棵珙桐成了黃士昆他們最后的希望,像寶貝一樣被照料起來,夏天北京天氣干燥,就噴水增加空氣濕度;冬天則在塑料棚中越冬,搭防風帳避風。
這幾棵珙桐終于生存下來。1995年~1997年,最后的幾棵珙桐陸續開出了美麗的白鴿花。消息傳出,在業界引起轟動。這是珙桐第一次在北京開花。也是珙桐在中國引種成功的最高緯度。(圖13)
真正看到鴿子樹開花了,黃士昆他們驚喜若狂。慕名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其中有一位特殊的觀眾:中國工程院院士陳俊愉。
黃士昆說,陳先生聽說珙桐樹開花了,他說,我得做檢討,原來我認為這是瞎胡鬧,北京根本不可能種植成功,我一定去看,第二天他不顧39度的高燒來看花。
此后,黃士昆又先后在北京其他地區引種珙桐成功,種植在清華大學校園內的幾株珙桐,不僅長勢良好,而且大部分已開花結果。
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和研究,黃士昆漸漸摸清了珙桐在北京生長的條件。
黃士昆說,珙桐需要和其它植物混雜的生態環境,森林群落中的其他大樹不僅能為珙桐遮擋陽光、防風,而且能夠營造出一個小氣候環境。能夠使地面有一層厚厚的樹葉層,樹葉層實際上是保溫層,它等于給土地蓋上了一層棉被,不使它形成凍土層,使珙桐的根系能夠吸收水分。
被稱作“中國鴿子花”的珙桐終于在首都北京落地生根。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黃士昆種植的珙桐樹上,潔白的鴿子花如約綻放。在中國百年夢圓之際,黃士昆終于實現了為世界“園林之母”的祖國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增光添彩的美好愿望,他也因此獲得“奧運2008優秀企業家”獎。
如今,珙桐早已走出人跡罕至的山林,褪去了“植物活化石”的神秘面紗,從中國名山大川到法國的塞納河畔,鴿子樹穿越數百萬年的塵埃,迎風傲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