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紅巖烈士王樸和他母親金永華可歌可泣的事跡。
1921年,王樸出生在重慶江北一個富有的家庭。(圖1)
古人云,先有賢母,后有忠信報國之士。作為十分注重家教淵源的國家,在我們的歷史上,流傳著許多賢母教子的故事。革命烈士王樸,也有著一位賢良而偉大的母親。為了搜集烈士的相關資料,我多次采訪王樸烈士的親屬。王樸的弟弟曾是我的老師,他向我講述了許多他哥哥王樸和母親金永華的故事。
王樸的母親金永華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自幼聰慧過人,好學上進,辛亥革命后,新式學堂興起,此時金家卻家道中落,無力供她繼續讀書。金永華只能以伴讀的身份,到成都益州女子學堂繼續讀書。(圖2)
此時成都的新文化思想空前活躍,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警世鐘》、《猛回頭》等進步著作在廣大青年中廣為流傳,幾年的伴讀生活,經過新學的教育和新思想的洗禮,這位女學生竟然成為益州女子學堂出類拔萃的才聰明伶俐的金永華嫁到王家后,幫助王家打理生意,王家的生意日益擴大。1926年,王樸的父母親帶他到日本經商,王樸在日本開始上小學,雖然客居異鄉經營生意,但金永華卻一刻也沒放松對王樸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除了中國優秀的古典詩文,還經常給王樸講《岳母刺字》、《蘇武牧羊》,以及林則徐禁煙和黃花崗72烈士英勇斗爭的故事,經過民主思想洗禮的金永華知道,雖然旅居日本,但自己的根卻在中國,與日本發達的工商業相比,特別是在日本霸權主義傾向日益顯露的情況下,積貧積弱的中國要繁榮振興,任重道遠。母親非常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后,能成為一個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有所作為的人。如果說母親的教育,使王樸從小就養成了樸實的崇尚正義的信仰,而真正投身于大時代下的民主運動,則是這種信仰的升華和完善。
幾年的經營,王樸的父母在日本賺了七萬大洋。回國后,他們在江北縣收購田產,成為當地首富。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王樸完全可以隨著父母的人生軌跡做一方富豪,或者走實業救國的道路。但是1941年,在復旦高中發生的一件事情,扭轉了王樸的人生軌跡。
有著救國救民、振興中華崇高理想的王樸,讀高中時,因為公開揭露校長貪污受賄等惡劣行徑而被學校無理開除。這件事讓王樸開始認真思考個人的前途,并開始尋找真正的救國道路。幾經周折,有著留洋經歷、已考上大學的王樸,心甘情愿地回到了農村。
被開除的王樸邀約幾個同學,到自己家里開始了自學活動。自學為他們帶來了思想和行動上的自由,他們買來《資本論》、《聯共(布)黨史》、《馬克思傳》和魯迅、莎士比亞著作等進步書刊資料,在一起讀書、討論。要求改變社會現實的使命感和共產主義理論,及中國共產黨關于抗日救國的主張,在這里產生了深刻的對接。王樸開始了共產主義的探索。王樸烈士的弟弟王榮說:“哥哥非常喜歡讀《資本論》,愛不釋手,讀了好多遍,并把書中的內容和自己讀書的一些體會說給母親聽,哥哥認真讀書的勁頭在我心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1944年,王樸考入重慶北碚復旦大學讀書,由于熟讀過《資本論》,而且能夠運用書中的一些觀點、立場,結合社會現實談出自己的看法,所以,王樸在學校里的進步讀書會小有名氣,很多同學因為喜歡聽他講《資本論》而被吸收到進步讀書會,所以,進步讀書會為南方局在學校建立據點,打下了堅實的學生基礎。
有了明確的方向指引,就有行動付諸實踐。在黨組織的教育培養下,特別是在南方局青年組的具體引導下,王樸向母親要了一些錢,并拿出自己節余的生活費,開始參與籌辦一份反映和引導青年學生正義呼聲的報紙。他秘密來往于各個學校之間,與學校里的秘密進步團體建立起單線聯系,互通學習資料及情況,并秘密組織各種稿件。
1944年12月22日,一張四開的鉛印小報《中國學生導報》正式創刊。這份報紙名義上是學生自發創辦的,其實從一開始,就是在南方局青年組的秘密領導之下,它以反映國統區的學校文化生活和學生的民主呼聲以及團結進步力量為主要內容,被認為是國統區有效打破國民黨獨裁統治和文化專制的《新華日報》的學生版。王樸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和杰出的組織協調能力,得到黨組織的高度信任。
1944年,毛澤東致電中共中央南方局,針對日本對西南發起的攻勢,要求開展大后方的農村工作,建立據點,為開展抗日游擊做準備工作。南方局負責人周恩來立即決定,國統區的地下黨組織,組織動員革命青年到農村去,扎根群眾之中,使自己公開社會合法化,為爭取抗戰勝利和未來民主政權而努力奮斗。
正在復旦大學讀書的王樸成為黨組織最優秀的人選之一。王樸被派回江北老家,為黨建立秘密據點。黨組織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慮:
第一,王樸在參加各種進步活動中表現杰出。
第二,重慶江北有著廣闊的農村,非常適合建立統戰工作和聯絡工作的秘密據點。
第三,地下黨想通過王樸動員他母親在江北靜觀鄉為我黨創辦一所學校,為地下黨領導干部提供一個公開合法的身份,也為地下黨組織培養一些后備干部。
對于黨交給自己的這項任務,王樸表示堅決服從。這一年,王樸才23歲。要創辦這么一所有秘密任務的學校,母親會同意嗎?畢竟父母創下的家業來之不易。
1945年7月,回到老家的王樸,與母親做了一次長談,他提出了創辦學校的想法,當然,王樸當時沒有說出創辦這所學校的真正意圖。王樸以他自己在外面幾年的讀書經歷,分析了現在學校教育的種種弊端,進而向母親提出,想要辦一所從理念、教學內容上都有所創新的學校。母親金永華問他,怎么一個新法?王樸說,一是要培養關注國家前途命運、對社會有實用性的人才。二是要培養學生有革命的意識,在國家、民族需要時,能夠勇敢地站出去。母親金永華非常贊賞王樸提出的這些辦學理念和方法,爽快地答應拿出30兩黃金,收購了江北復興鄉李家祠堂,創辦起蓮華小學。南方局青年組派了30多名同志到這個地方工作。抗戰勝利后,為了使這所學校合法化,王樸又動員母親再次投資,買下遷回天津的志達中學,金永華親自擔任董事長,王樸任校長。以這兩所學校為掩護,1946年3月,地下黨在學校建立起江北農村工作組。同時,正式批準王樸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后來,王樸擔任了中共江北區委委員、江北縣工委書記。1947年,重慶北區工作委員會成立,王樸負責宣傳和統戰工作,成為地下黨重慶基層主要負責人。
王樸和母親沒有讓黨組織失望,學校不僅成為革命工作的據點,也成為進步青年成長的搖籃。解放前的幾年間,這兩所學校共培養出30名共產黨員,如同蓮華和志達這兩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校名一樣,他們出污泥而不染,身處白色恐怖,卻始終胸懷高遠的志向,堅守光明的信仰,譜寫了自己的人生篇章。
為了保證經費開支的安全,王樸還按照地下黨組織的要求,在重慶開辦了一個南華貿易公司,作為儲備和管理地下黨活動經費的據點。
當時共產黨沒有固定的經費來源,急需為地下活動籌集大量的經費。王樸和他的母親金永華,做出了一個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令人肅然起敬的舉動:為革命變賣家中田產,傾囊相助,支持革命。對金永華來說,這意味著自己將從一個有產者變成無產者。當時王樸家中,還有一個殘疾的妹妹和一個弟弟需要撫養,同時很多親朋好友也需要經常周濟,母親金永華處于義和利的艱難抉擇之中。王樸的弟弟王榮回憶,那段時間,母親的書房經常徹夜長明,哥哥和母親整夜進行談話。具有堅定革命理想信念的兒子在做善良母親的工作,最終,向往光明的這對革命母子產生了共識。母親覺得兒子是在認認真真地辦教育,兒子是一個對社會講求責任的人,她認為兒子所從事的革命活動體現了一種追求和執著。當兒子需要她做出經費支持時,這位母親認為,這是她義不容辭的責任,乃至于毀家紓難都是她應該做的。解放后,金永華老人回憶說,從創辦蓮華小學到迎來重慶解放,正是通過兒子對我長期的說服、教育工作,使我堅定了跟共產黨走的決心。王樸不僅是我的兒子,而且是我在解放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老師。
金永華做出了決定,她還要做家人的工作。一天,金永華把自己所有子女召集到書房,對他們談了這樣一個觀點:我同你們父親在國外做生意確實賺了不少錢,回國后購買田產也掙了不少錢,這個錢應該用在有意義的地方,錢用于社會大眾才有意義。如果留給兒孫讓其只知道花錢,那是恥辱,這錢一定要用得其所。我想變賣家中田產,用于辦學校,讓更多的人能夠讀書受教育,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母親這種開明豁達、光明磊落、愛國愛民族的熱情,與兒子對共產主義的理想信仰產生了深刻的對接,使她做出了偉大的行動。因此,在地下黨需要更多的經費開展活動時,兒子向母親坦誠了自己的政治觀點,講明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母親并沒有被白色恐怖下兒子共產黨員的身份所嚇倒,她出于對兒子的信任、對共產黨人的同情和理解,同意變賣家中部分田產,把錢借給地下黨。
變賣家產支持兒子的工作,表現了一位母親的博大胸懷,不惜從地方首富變成無產者而全力支持救國救民的事業,表現了一位新女性的愛國情懷。然而,這一切都是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秘密進行的地下工作,一個小小的疏忽,會讓王樸的生命處在危險之中。
當地下黨得知王樸已做通母親的工作,川東民委書記王慕齋派黃頌文和齊亮來到金永華家中,經過談判、磋商,最后達成三點協議:
第一,金永華變賣自己在江北八縣的部分田產,將錢款存入銀行,借給地下黨使用。
第二,蓮華小學由地下黨組織接管。
第三,王樸的弟弟妹妹送到地下黨領導的育才中學繼續讀書。
就這樣,王樸的母親將自己在江北八縣1680多石田產變賣了1480多石,折合黃金2000兩借給地下黨,地下黨組織得到一筆相當可觀的經費。
王樸一家幾乎一夜之間從富豪變為無產者。但與此同時,金永華也從一位同情、理解革命的群眾,變為和兒子站在一起的革命者。我們的傳統文化從來就不缺乏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的價值觀念,當這種價值觀和白色恐怖下隨時可能獻出生命的危險舉動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升華為一種追求真理、追求正義的崇高信仰。
有了這筆經費,川東地下黨組織迅速在市區籌建了一個貿易公司。這樣,連同以前創辦的蓮華小學、志達中學和《中國學生導報》,王樸為地下黨辦起了4個秘密據點,用以傳播革命思想,提供經費,掩護和支持革命。
1948年4月,國民黨特務從逮捕的一位游擊隊員的包里,搜出一張南華貿易公司的支票。特務經過調查,發現公司經理是王樸,而且王樸有明顯的“通匪”嫌疑。王樸被捕后,特務提出兩條道路讓他選擇:第一,悔過自新。第二,長期監禁。
王樸義正辭嚴地回答:我寧愿選擇后一條。在獄中,王樸編寫了如何做一個支部書記的學習材料供大家學習討論,并與江竹筠組織難友們學習《論共產黨員修養》和《新民主主義論》,把監獄當成繼續與敵人斗爭的戰場。
1948年10月28日,王樸被國民黨公開槍殺在大坪刑場。母親金永華從國民黨的報紙上知道了這一消息,一個人在辦公室靜靜地看著報紙上的內容,心如刀絞,她反復想,兒子開公司、辦學校,讓窮人的孩子上學,宣傳和平民主,他所做的一切有什么錯?想著兒子做的一切,禁不住眼淚唰唰地流下來。金永華老人一個人在辦公室坐了許久,當她推門走出來時,看見院壩中站了許多師生。老人強忍悲痛,含著淚水對大家說,王樸不僅是我的兒子,也是我的老師,你們放心,這兩所學校我一定要把它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比以前更好。
王樸犧牲前曾從監獄里給母親和妻子帶過口信,不曾想那些話竟成了遺言。
一天,金永華帶著兒媳諸群,來到大坪刑場對面的一個坡地上,此時,她仿佛看見兒子高呼口號,慷慨就義,視死如歸的壯烈場景,她認為兒子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是一個值得母親驕傲的人。她對王樸的妻子諸群說,小群,不要難過,從王樸被捕的那天,我就知道他有可能回不來了。他從獄中帶出了幾句話,組織上已經給我講了好幾天了,我今天一字一字地講給你聽,你要記住,這是你丈夫對你最后的交代:莫要為我犧牲淚輕彈,黨還有很多任務要交給你去做,你能化悲痛為力量就是為我報了大仇。在今后漫長的革命道路上,你還年輕,記住,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給咱們的兒子起個名字,叫“繼志”,讓他長大成人,長成一身硬骨頭,千萬莫成軟骨頭,讓他長大了真正懂得“繼志”的含義。(圖3)
《紅巖》革命烈士博物館檔案中,記載了王樸的這幾句話。
這就是一個共產黨人最后的交代,我們常說信仰,信仰究竟是什么?從王樸烈士最后的遺言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信仰沉甸甸的份量。
1950年,西南軍政委員會首長劉伯承、鄧小平在聽取重慶市關于渣滓洞白公館遇難烈士以及革命烈士家屬善后撫恤工作的匯報會上提出,重慶的解放工作搞得如此出色,地下黨組織之所以能夠生存,取決于我們黨的統戰工作。過去,我們說過的話、答應過的事情,今天要逐一兌現。于是,市政府的同志帶著2000兩黃金銀行存票到江北靜觀鄉歸還當年這筆借款。金永華老人只收下了代表著兒子生命價值和意義的烈士榮譽證書,拒絕收取2000兩黃金的銀行存票。她說,這錢我不能收。政府工作組的同志對她說,這是我們按照協議歸還的錢,這錢本來就是你的。金永華老人想了一下,說出了一句“三個應該和不應該”。她說,我的兒子參加革命這是應該的,現在要我享受黨和政府的照顧是不應該的。我當年把家中田產變賣,把黃金借給地下黨是應該的,現在要接受政府的歸還是不應該的。作為家屬和子女,繼承烈士的遺志是應該的,把烈士的光環戴在頭上作為資本向組織伸手是不應該的。在場的同志無不為之動容。兒子用生命詮釋了信仰的偉大,而母親用這簡短的“三個應該和不應該”為我們做出了最樸實無華而又深刻的詮釋,這位母親是在延續著信仰的力量。
解放后,金永華老人一直從事社會福利工作,84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92歲高齡無疾而終。王樸烈士的兒子王繼志,大學畢業后,在南京一家科研單位工作,成為一位有貢獻的科技專家。他每次來重慶,都要到烈士墓掃墓。在同他數年的交往中,我深深地記住了他說的這樣一席話:父親當年變賣家產沒有給我們留下什么財產,但是,他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卻是那樣豐厚。在金錢與理想的天平上何以為重?在義和利之間應該怎樣選擇?這樣豐厚的財產,使我們兒孫會變得非常富有。(圖4)
金永華去世后,子女根據母親的遺愿,將她保存的兒子王樸所有書信、物品,無條件地獻給了《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我們當年舉辦了一個展覽,很多中央領導為這個展覽題詞作畫,其中有一幅是這樣寫的:光榮的兒子,偉大的母親!失敗膏黃土,成功濟蒼生,可以告慰英烈的是,為紀念并繼承王樸烈士的遺志,重慶市人民政府多年前將志達小學改名王樸中學。金永華的家鄉靜觀鄉,現已發展成為中國知名的花卉苗木之鄉,鮮花四季常開,王樸烈士的遺愿已變成了現實。(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