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希特勒在波蘭戰場、西歐戰場連續創造“閃擊戰”的神話后,當他準備發起莫斯科會戰的時候,在他眼里,俄國人無法阻止他裝甲鐵騎的橫掃,他的大軍將迅速“把莫斯科夷為平地”,“讓莫斯科這個地名永遠消失”。
然而,德軍二戰中的不敗神話,在莫斯科的城墻面前,第一次被無情地撞擊粉碎。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后的第8天,斯大林特意給中共中央發來一封電報:“感謝你們提供了德國進攻的準確情報,使蘇聯提早進入了戰備狀態。”
在原中共中央調查部部長羅青長的記憶中,這是斯大林給中國共產黨惟一一封感謝電報。當時的中國是如何提前獲取德國將要進攻蘇聯的準確情報,并及時通報給蘇聯的?蘇德戰爭又究竟是如何爆發的呢?
1939年9月,德國對其東面鄰國波蘭展開閃電戰,短短5周波蘭便被徹底擊敗。希特勒隨即將注意力轉而向西,1940年5月,德國對法國與低地國家發動進攻,也是在5周時間里,比利時、荷蘭和法國相繼陷落。
緊接著希特勒把德軍主力調回東線,下決心摧毀蘇聯。
要達到這個目的,他首先必須確保德軍南部側翼,也就是歐洲東南部尤其是巴爾干半島的安全。1940年11月以后,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相繼加入了德、日、意軸心國協定。翌年4月,希特勒又通過閃擊進攻最后征服了南斯拉夫和希臘。至此,整個巴爾干半島完全被法西斯軸心所控制。希特勒消除了后顧之憂,可以放心實施征服蘇聯的計劃了。
早在1940年8月底,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就已經制定完畢。
聞一:(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員)當時的計劃名為“奧托”,呈報之時即被希特勒批準。12月18日,希特勒把“奧托”計劃改名為“巴巴羅薩”計劃,巴巴羅薩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大帝的綽號,希特勒用“巴巴羅薩”來命名,是希望這個作戰計劃擁有圣戰色彩,能夠建立一個像神圣羅馬帝國那樣的大帝國。這個計劃的起草人保盧斯,后來在斯大林格勒城下成為敗將。
1940年12月28日,希特勒簽署“巴巴羅薩”計劃,并依此將德軍分成三個集團軍群,同時入侵蘇聯。
北方集團軍群將從東普魯士出發,在芬蘭軍隊配合下,占領波羅的海周圍各國,然后攻入列寧格勒。
中央集團軍群將集中運用坦克裝甲部隊,通過高速奔襲突破,以閃電戰從多個方向實施迅猛深遠的突擊,從中間割裂撕開蘇聯防線,出其不意地占領蘇聯首都莫斯科。希特勒認為,莫斯科是蘇聯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也是鐵路交通樞紐,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一旦攻占莫斯科,便有可能完全擊敗蘇軍主力,徹底結束對蘇戰爭。
這樣,莫斯科便成為德軍戰略目標的重中之重。
南方集團軍群將與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軍隊一起主攻烏克蘭(圖1)
1941年6月16日,在蘇德戰爭爆發前一周,中共中央向蘇聯通報了德軍進攻的準確日期。
這一重要情報是由中共地下黨員閻寶航獲取的。(圖2)
閻寶航是遼寧海城人,1936年西安事變時,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周恩來予以批準并安排他不要暴露黨員身份,繼續以東北愛國人士的便利條件,從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閻寶航既是張學良的高級幕僚,又擔任著國民黨軍委會政治部設計委員,與南京國民政府上層人物過從甚密,有許多機會獲取大量機密消息,而國民政府由于需要從德國大批進口新式武器,學習德國先進的戰略戰術,也與當時的德國保持著密切關系。
1941年5月的一天,國民政府駐德武官桂永清,在柏林與一個德國軍官閑談時,慨嘆中國東北、華北、西北的問題難以解決,那個德國軍官聽后便吹噓說:中國問題太簡單了,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之后就會全部解決。
桂永清當即把這一情報密報了蔣介石。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在一次酒會上,無意中把消息透露給了閻寶航,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行政院院長孫科隨后也予以證實。閻寶航迅速向周恩來作了匯報。
中共中央立即向蘇聯通報了這一絕密情報。另外,當時在香港的中共敵后情報人員潘漢年、在日本東京的蘇聯特工理查德·佐爾格以及瑞士、英國的情報組織也先后獲取這一情報,并迅速向蘇聯發出警報。
非常遺憾的是,斯大林并未重視中共中央提供的如此重要情報,甚至根本不打算立即采取防范行動。
歐陽維(國防大學副教授):當時斯大林并沒有準確判斷出德國會在1941年夏天進攻蘇聯,一直到1941年6月初,他還認為這個情報是謠言。當時蘇聯整體的戰略思考就是要避免同德國的戰爭,要謹慎處理蘇聯和德國的關系。特別要提到的是20世紀30年代后期,相當一部分紅軍將領和軍事指揮官受到清洗,當時的5位元帥中居然有3位被槍斃。
另外,蘇聯軍隊在1939年11月底進攻芬蘭時,蒙受較多損失,需要一次大規模重組,但在1941年春天還沒有徹底完成,因此斯大林沒有過多精力去迎戰德國。直到德軍為攻擊蘇聯進入最后準備階段時,斯大林才提醒邊防部隊要加強警戒。
希特勒卻按照原定日期,一步步實施著他的侵蘇計劃。
希特勒斷然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開始了蓄謀已久的侵蘇計劃,面對德軍的凌厲攻勢,準備不足的蘇軍處處被動,局勢極為嚴峻。
1941年6月22日,凌晨3點,德軍的大炮率先發動攻擊。
黎明時分,納粹空軍也展開進攻,其首要目標是蘇聯西部邊境線的飛機場,目的非常明顯,就是盡最大可能摧毀停放在機場的蘇聯空軍飛機,削弱蘇聯的空中力量。
地面攻勢也幾乎同時展開,中路的德國裝甲部隊迅速向東突進,前鋒直指莫斯科,在短短一天時間里,德國坦克的先頭部隊就已經迅速突破蘇軍防線,向前推進了80公里。制空權也幾乎被德國空軍完全掌握,相比之下,蘇聯的“波利卡波夫”戰斗機,根本不是德國“米109”和“米110”型戰斗機的對手,其它型號的飛機則更為遜色。
然而,最初一段時間里,斯大林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沉默。直到7月3日,斯大林才通過廣播向全國通告:蘇聯正面臨著巨大威脅,必須誓死保衛。
蘇軍不斷地發起反攻,卻由于戰術落后和缺乏訓練有素的坦克兵而一再失利,雖然如此,蘇軍還是延緩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向莫斯科的推進速度。
由于希特勒一直不信任陸軍將領,此時他把軍事指揮權從陸軍總指揮部奪到自己手中,并且下了一道新命令:莫斯科已經不再是進攻重點,列寧格勒和烏克蘭是下一步主要攻擊目標。
按照希特勒的指令,中央集團軍群一旦消滅被圍困在斯摩棱斯克的蘇軍后,必須把大量裝甲部隊轉交給南北兩個集團軍群。
此時,處處被動的蘇軍,開始將新型的T34坦克投入戰斗。T34坦克不僅是蘇軍坦克部隊的主力,也是整個二戰期間最優秀的坦克之一,它最初裝備的是76毫米口徑火炮,后來口徑又被加碼到85毫米,這種坦克的前裝甲厚度為45毫米,由于傾斜角度使裝甲防御力達到了70毫米。T34坦克無論是生產還是操作都非常方便,具有良好的越野性能,最高時速可以達到每小時50公里,比德軍三型坦克的時速要快10公里,只是由于數量不夠,根本抵擋不住德軍的進攻。(圖3)
到1941年9月以前,德軍還是突破了蘇軍防線,向東推進了大約600公里。南方集團軍群迅速攻占了白俄羅斯。
當時中共領導人、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的女兒朱敏,正在明斯克參加夏令營,不幸被德軍俘虜。在1941年初,鑒于中國國內的嚴峻形勢,朱敏被藏在飛機行李艙里從延安秘密到了蘇聯。朱敏被俘后,德軍把她關押在東普魯士集中營。不久,因為營養不良和超負荷的強迫勞動,朱敏患了頸部淋巴結核,集中營的醫生對她進行了一次殘忍的手術。(圖4)
朱敏(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我以為他們要給我打麻藥,結果沒打,非常疼,一刀就拉開了,一股膿血就出來了,回國后傷口還在潰爛,一直爛了10年。
在生病的情況下,朱敏仍然被強迫從事制造炮彈等勞動,她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破壞德軍器械,她制造的炮彈每一發都是啞彈。
在集中營里,朱敏始終沒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對德國人謊稱父親是一名中醫,而自己是來蘇聯看病的。如果德軍知道朱敏是中共領導人、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的女兒,后果將不堪設想。
1941年9月,就在朱敏剛剛被關押到集中營時,德軍越過白俄羅斯繼續向東推進,希特勒再次突然改變進攻思路,他開始縮短戰線,重新調整部署,又一次將莫斯科作為主要的攻擊目標。
歐陽維:蘇聯氣候的特點是到了9月以后,天氣就逐漸轉冷,如果不在秋季拿下莫斯科,德軍很難在冬季完成作戰行動。希特勒考慮,拿下了烏克蘭,同時在保持圍困列寧格勒的情況下,奪占莫斯科的戰略時機到了。他下決心把原來集中到南方和北方的坦克集團軍重新調回到中央方向,參加中央集團軍群攻擊莫斯科的行動。
從1941年9月27日開始,蘇聯境內下起了連綿秋雨。
盡管氣候越來越惡劣,3天之后,德軍還是發動了代號“臺風”的大規模攻勢,計劃在10天之內攻占莫斯科。希特勒揚言,一定要在莫斯科紅場檢閱德國部隊。他集中了最精銳部隊,投入總兵力多達74個半師180萬人,共有1700輛坦克,1390架飛機,14000多門大炮和迫擊炮投入戰斗。
蘇聯總共投入了95個師,125萬人,990輛坦克,677架飛機,7600門大炮和迫擊炮,處于明顯劣勢。
在德軍進攻莫斯科40天之后,合圍了蘇聯紅軍的3個集團軍60多萬人,這正是保衛莫斯科的主要武裝力量,通向莫斯科的大門被打開了。
三型坦克擔當了德軍坦克突擊的主力,它們重要部位的裝甲厚度大約60毫米,裝有50毫米口徑火炮,最高時速40公里。德軍的裝甲師是最常見的戰術單位,戰役往往首先由裝甲師的三型坦克為先導,在5公里左右寬度的進攻正面上,大量三型坦克排列為楔型,插入并撕開蘇軍防線,同時由四型坦克擔任支援任務,消滅主攻方向上的蘇軍反坦克武器。(圖5)
10月7日,包括謝爾蓋·阿納托利耶維奇在內的一個4人小分隊,從高爾基坦克專科學校被派到莫斯科郊外。謝爾蓋出生于莫斯科,當時26歲,是坦克專科學校四年級的學生。
謝爾蓋·阿納托利耶維奇(蘇聯紅軍老戰士):我和進修生一起,被派到莫斯科執行完全不同的任務——去設法搞到兩輛德軍坦克,至于把坦克運回高爾基市就不是我們的任務了,坦克將會作為進修生的教材。(圖6)
當時,因為蘇軍的T34坦克數量很少,難以與德國的三型坦克抗衡,因此謝爾蓋等人的任務就是盡快設法研究德國三型坦克,找出這種坦克的缺陷,便于用燃燒瓶、坦克炮等更有效地將其摧毀。沒有現成的三型坦克樣品,而戰火之中所能找到的全部是三型坦克的殘骸,謝爾蓋等人必須嘗試著修理,還原這種坦克。
謝爾蓋·阿納托利耶維奇:戰役的規模已經很大,德國人開始進攻莫斯科,我們不能袖手旁觀,于是就在戰場上維修那些德軍的被擊壞的坦克,修好了三、四輛。
奉行閃電進攻的德軍幾乎沒有給保衛莫斯科的蘇軍留出研究三型坦克的時間,就在謝爾蓋到達莫斯科不久,莫斯科的一個機場遭到突然襲擊,防空炮火尚未來得及射擊,停放在機場的200多架飛機便被全部炸毀在地面,憤怒的機場人員把一架飛機倒立起來,用機尾炮火對空還擊!(圖7)
在莫斯科西部防御地帶,蘇聯的正規部隊已被德軍沖散,軍事學校的學員們被當作最后的有生力量,迅速投入到新建立的防線之中,謝爾蓋等人迅即轉變成戰士,被臨時編入獨立坦克第4旅。
匆忙中臨時組建的蘇軍要對抗德軍完備的進攻體系,少量的優質坦克只能分散使用,零星伏擊敵人。在斯大林就地強攻的嚴厲命令面前,不少紅軍部隊往往選擇向強大的德軍發起正面沖擊,不但損失慘重,甚至還會全軍覆沒。
謝爾蓋所在的獨立坦克第4旅,負責保衛小城奧廖爾,然而這里已經失陷。究竟是立即反攻還是后撤成為兩難的選擇,第4旅選擇了后退伏擊敵人。正面咆哮而來的是德軍第4裝甲師的上百輛坦克,他們突然遭到蘇軍坦克的猛烈射擊,第一波火力下就有十幾輛被擊中起火。(圖8)
謝爾蓋·阿納托利耶維奇:常常是幾輛坦克一起燃起大火,許多坦克從外面看還是完整的,但里面的馬達等機械都被燒毀了,坦克兵被燒傷了,身上只剩下一件坦克服和一條褲子,在雪地里凍得直顫抖。
第二天,蘇軍為了達到伏擊目的,使用步兵營作為誘餌,這是一種無奈的戰術。大量步兵首先用輕武器對德國裝甲部隊射擊,冒著被鋼鐵履帶碾壓的危險吸引敵方的注意力,此時埋伏在附近的蘇軍坦克才可能獲得側面攻擊敵人的時機。
強敵壓境,形勢十萬火急,莫斯科似乎逃不過被攻陷的厄運,然而,一夜之間,蘇德兩國的優劣態勢出人意料地發生神奇逆轉。
1941年10月10日,斯大林把朱可夫大將從列寧格勒緊急調往莫斯科前線,任命他擔任西方和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組織莫斯科的防御。
朱可夫被譽為蘇聯衛國戰爭中的“救火隊員”,他1896年出生于盧加省,1915年應征加入沙俄軍隊,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得過兩枚喬治十字勛章。1939年夏天,朱可夫被調往外蒙,任蘇軍第1集團軍群司令,同年指揮蘇蒙軍隊在諾門坎地區擊潰了日本關東軍的入侵。(圖9)
朱可夫受命之后,將部署在西伯利亞的25個步兵師和9個裝甲旅,陸續西調到莫斯科近郊,迅速重建了4個集團軍。并動員莫斯科市民,在3天之內組織了25個工人營,12萬人的民兵師,169個巷戰小組,發動了45萬人圍繞莫斯科城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其中婦女的數量占了四分之三。到10月末,僅婦女兒童就構筑了72000公里長度的反坦克塹壕,共挖掘了300多萬方泥土。(圖10)
當時,在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學習的許多中國孩子,也在莫斯科西南60公里處參加了防御工事的修筑。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是蘇聯1933年建立的特殊學校,位于莫斯科以東300公里,這里接收過20多個國家的共產黨人和烈士的后代,其中包括毛澤東、劉少奇、朱德等中共領導人子女在內的100多名中國孩子。
處于防御狀態的莫斯科城,被街壘、鹿砦、工事嚴密地封鎖起來,食品因此嚴重短缺,留在莫斯科城里的人,由政府定期定量發給食品,每一種食品都被仔細地計劃和分配著,借以維持最低生存水平。
當時,正在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學習的黃健,對食品短缺有著特別深刻的體會。
黃健(原國家田徑隊總教練):年輕小伙子吃不飽,就到醫院去賣血。按規定,這個月你賣了450cc ,下個月就是270cc,再一個月又是450cc,每個月都賣450cc很危險。可問題是,賣450cc可給我200多盧布,還有油票、肉票、糖票。你賣270cc呢,盧布和票證少了一半。三年半的衛國戰爭期間,每個月都去賣血,一次也沒有270cc,全都是450cc。
10月16日,有傳言說莫斯科即將失陷。
一份給莫斯科市蘇維埃的報告稱,有些工廠炸毀了機器設備,部分工人已經逃離莫斯科。
聞一(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朱可夫在他的回憶錄里,用了一個詞來形容當時莫斯科的局勢,就是“驚慌失措”。7月22日、23日,德國的幾百架飛機開始轟炸莫斯科,一天當中把莫斯科中心市區炸得一塌糊涂,阿爾巴特大街炸成了一片平地,莫斯科大劇院附近的400多座建筑全部被炸平,地鐵成了防空洞和避難所。所有黨政機關都要往外疏散到戰時首都古比雪夫,緊張到連紅場里面的列寧遺體也要搬遷。
在某些地方局面失控的時候,莫斯科的工人、民兵以及正規軍的士氣并未低落,他們頑強地抗擊著德軍。
與此同時,德軍的情形更加不容樂觀。連綿的秋雨,導致地上一片泥濘,德軍的補給陷入了極端困境,地面進攻幾乎停滯,部隊減員越來越嚴重,根本沒有足夠的新兵補充,許多部隊僅僅剩下最初建制的一半,更糟糕的是天氣越來越寒冷,德國官兵卻仍然穿著夏天的軍裝。
與主力部隊失去聯系的紅軍戰士組成了抗德游擊隊,在一些德占區破壞德軍的交通線,迫使德國部署了大量部隊來穩定后方。而德軍對付游擊隊的方法非常殘忍,那些被懷疑幫助游擊隊的村莊往往被付之一炬,無辜的居民失去了一切財產,德軍還經常抓捕所謂嫌疑的游擊隊員,很多人被集體處決。(圖11)
蘇軍誓死保衛莫斯科的同時,于11月7日,在紅場舉行了傳統的10月革命慶祝大會和閱兵式,全副武裝的紅軍部隊從列寧墓前經過,然后直接開赴前線。(圖12)
然而,德軍的進攻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11月底,部分德軍迅速推進到了距莫斯科僅有24公里的希姆金,也就是在這里,德軍再也沒能向前推進一步,后來被稱為“24公里處”。德軍用望遠鏡幾乎能清晰地看到克里姆林宮的頂尖,莫斯科已經處于德軍大炮射程之內。(圖13)
到12月4日晚上,德國中央集團軍群主力距離莫斯科甚至只有30公里,并開始為所謂的最后一戰加緊準備,正當德軍打算一舉拿下莫斯科,打贏這場戰役的時候,奇跡出現了:就在這天晚上,嚴寒突然降臨莫斯科,氣溫驟降到零下20度至40度,致使德軍的坦克引擎發動不了,光學儀器失去作用,幾乎所有武器都被凍得無法使用,更為糟糕和可怕的是,德軍連棉衣都沒有,大量士兵被凍傷甚至凍死。(圖14)
對莫斯科的人們而言,情形則恰好相反,來自西伯利亞的蘇軍早已習慣在寒帶生活,有著足夠的冬季作戰裝備,他們的槍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凍潤滑油;有足夠棉衣、皮靴和護耳冬帽用來防寒——僅英國和美國根據《莫斯科協議》就向蘇聯援助了850萬雙軍靴,10500噸制靴皮革。
歐陽維:到了1941年底,美國總共援助蘇聯204架飛機,182輛坦克,而英國給的更多,給了蘇聯699架飛機,487輛坦克,另外還給了大量的通信器材和輕武器,包括反坦克槍。軍需備用品包括皮件、大衣、皮靴等英國也給了紅軍很大支持。(圖15)
蘇德兩國的優劣之勢,一夜之間,出人意料地發生了神奇逆轉。
兩天之后,蘇軍從莫斯科南面和北面同時展開大反攻,截止1942年4月,進攻莫斯科的德軍被擊斃擊傷168000人,被蘇軍趕到距離莫斯科100乃至350公里以外的地帶。(圖16——1 圖16——2 圖16——3)
蘇聯付出傷亡和被俘70多萬人的慘重代價,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最后勝利。
1941年,包括莫斯科之戰在內的整個冬季戰役中,德軍總共被擊潰50個師,陸軍傷亡高達83萬多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的第一次大失敗。
至此,希特勒對蘇聯的閃擊進攻破產。
圖16-1,16-2,16-3 蘇軍從莫斯科南面和北面同時展開大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