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們是青海湖中的唯一生靈,在不可能生存的地方繁衍生息。
“翠綠的湖泊是一面鏡子,小巧的金魚是美麗的圖案,只要遂了天鵝的心愿,鏡子與圖案便渾然天成。”
這是流傳在青海湖地區一首很好聽的藏族民歌。青海湖的風景絕對是天下數一數二的,而青海湖里的一種珍貴魚類資源,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這就是青海湖著名的湟魚,也就是裸鯉。裸鯉顧名思義就是沒穿衣服的鯉魚,它沒有魚鱗。這種魚在過去很常見,據說20世紀60年代,全國發生大饑荒時,這種魚救活了青海的一半人。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發現,青海湖珍貴的湟魚快沒有了。于是,2000年國家發布了禁捕令,并成立了專門的漁政部門。十余年過去了,青海湖湟魚的生存境況怎么樣了呢?(圖1)
深夜,青海省剛察縣漁政局的工作人員又開始了一天的沿河巡查。10多年來,這是他們每天必做的工作。
突然,黑夜中一點微弱的光引起了他們的注意。3個正在偷捕湟魚的不法分子被執法人員逮了個正著。
3麻袋偷捕的湟魚被放回河里,但其中大多數已經死去。這讓青海剛察縣漁政管理局副局長丹增尖措心疼不已。他說,沙柳河全長60多公里,湟魚要冒很大的風險,在河口上游,海鷗等許多水禽要吃它;到中游,如果天氣干旱,要擱淺死亡一些;到人口密集的地方,還要被偷捕一些。
盜捕分子僅靠月光在河道中捕魚,即使這樣,他們也能順利地捕到成百上千斤魚。
湟魚為什么會在擠在一條小小的河道中?為什么要走這條險象環生的路?它們要去干什么呢?
幾乎是一夜之間,青海湖沙柳河大壩聚集了大量的湟魚,它們瘋狂地往大壩上跳,一次次被急流沖下,又一次次逆流而上,似乎有什么使命讓它們爭分奪秒拼命游。(圖2)
青海湖平均海拔3200米,年平均氣溫不到0℃,空氣中的氧含量不足平原的7成。環湖除了耐高寒的青稞和油菜,其他作物根本無法生長。湟魚為什么會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它們又是怎么存活的呢?
事實上,湟魚在青海湖安家完全是一個偶然。很久以前,青海湖還只是一個淡水湖,與黃河水系相連,湟魚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其中。然而,一次重大的地質構造運動,徹底改變了它們的命運。
中科院地球科學與資源環境研究所徐明說,大概十幾萬年前,隨著新構造運動,現在的日月山東部的山體突然上升,把原來往東流的河流改向了,水向西流,出現了我國比較獨特的水向西流的現象,又流回了青海湖。
原來,在這次地質構造運動中,日月山突然隆起堵住了青海湖的出水口,使整個高原湖變成了一個封閉的湖。湟魚被堵在青海湖里,使它們的成長歷程變得異常艱難。(圖3)
由于青海湖被封閉,巨大的蒸發量讓青海湖變成了一個咸水湖。被困在湖中的湟魚隨著湖水慢慢變咸,再加上寒冷和高海拔,成了長不大的魚。
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主任史建全說,湟魚長到500克左右的體重,大概需要8~10年的時間。
如此高海拔高鹽堿度又寒冷的一個湖,事實上非常不適合生物生存。湖中除了湟魚,再也找不出像樣的水生生物。它們不僅要抵御高寒高鹽堿,還常常面臨著吃不飽飯的危機。
這樣的生存環境,能為湟魚提供的養料很少,偏偏它需要消耗的能量很多。為了繁衍生息,一切可以用來果腹的東西對湟魚來說都是美味佳肴。
史建全說,湟魚是一個雜食性的生物,水中的浮游動物,湖底的一些生物,包括青海湖里最大的隱患剛毛藻等一些藻類、底泥,裸鯉都吃。
青海湖地處高原,是我國第一大世界第二大的高原內陸咸水湖。整個水域面積4600平方公里。任何人站在青海湖邊,都會覺得自己是在大海邊上,加上它的水是咸的,所以,這恐怕也是青海湖名字的由來,因為它太大了,所以人們把它形容為海。伴隨地殼運動的一系列變化,青海湖逐漸成了一個只有進水沒有出水的湖。現在有7條支流能夠匯入青海湖中,其中5條在剛察縣境內。高原地區,日照強烈,蒸發和補入的水有時達不到平衡,礦物質逐漸沉積,青海湖的水變得越來越咸,湖水的改變導致原本的很多生物無法生存,唯獨青海湟魚居然由淡水魚逐漸地演變為能夠適應咸水生存的魚類。
其實,饑寒交迫對湟魚來說還不是最要命的。致命的是青海湖的高鹽堿度會抑制湟魚的性腺成熟。性腺是魚體內主管生殖的器官,也就是說,湟魚如果一直呆在青海湖里,就無法繁衍后代,只能等待滅亡。
大自然好像在和湟魚作對,要讓它們走投無路。然而,頑強的湟魚為了生存,竟然想出了一個舍近求遠的辦法。每到性成熟季節,它們就成群結隊地游到青海湖的支流里,一路逆流而上,游幾十、幾百公里,回到淡水中產卵。每年六七月間,是湟魚產卵的時候,因此河道中會聚集大量的湟魚。這一路,它們走得九死一生。
20世紀60~90年代,青海湖開湖捕魚,剛察縣很多人靠捕魚為生。然而,這種捕撈使湟魚面臨滅頂之災。
史建全說,2000年前后,我們和長江所做資源推算時評估,當時湟魚原始資源蘊藏量32萬噸。之前的時候,環湖周邊的蒙族、藏族群眾,騎馬經過河道時,馬蹄都能踩死魚。
旦增尖措說,聽老人說,以前青海湖冰面鑿開以后,趴在冰眼上面往下看,能看到厚厚的幾層魚,但是到20世紀末,打開冰眼看一天,連一條魚都看不到。
成千上萬年累積下來的種群規模,不到30年就被徹底破壞了。然而,更讓人沒想到的是,湟魚沒了,麻煩接二連三地來了。
徐明說,青海湖是許多鳥類的棲息地,這里能為各種遷徙的鳥提供食物來源,魚的過渡捕撈,使食物鏈受到影響,肯定會影響整個區域的生態。
史建全說,青海湖里的剛毛藻和裸鯉是相輔相成的,裸鯉資源豐富了,剛毛藻就少了,如果裸鯉資源衰退了,剛毛藻就大量地繁殖,造成水質惡化,形成大的水華現象也就是“赤潮”。
青海省位于中國西北部,青藏高原的東段,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作為三江源,青海的生態環境影響著半個中國。而青海湖里并不起眼的湟魚恰恰是青海湖生態鏈中的一環,湟魚一旦滅絕,將打破整個生態穩定。
剛察縣一旦缺雨,青海湖的各條支流水位就會驟降,直接影響湟魚的生存。
旦增尖措說,斷流以后,有的地方河道出現坑洼,洄游的湟魚會擱淺在里面,因為沒有水流,擱淺量大了就缺氧,水溫升高以后,湟魚很快會死去。
湟魚的種群繁殖遇到了空前的困難,大量洄游產卵的湟魚,不是中途夭折,就是產下的卵因為環境惡劣無法存活。滅絕的威脅像魔咒一樣圍繞著它們。
為此,青海省成立了青海湖裸鯉保護中心,對湟魚的種群繁殖實施人工干預。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每到湟魚洄游季節,就到河道里尋找成熟的雌魚和雄魚,進行人工授精。為此,他們每天早出晚歸,走遍每一條河道,中午就在河邊野餐。(圖4)
完成授精的卵,被帶回人工放流站,在安全的環境里孵化成幼魚,這樣,這些脆弱的受精卵就不會遭遇因為河道水流量變化而擱淺暴曬等危險,大大提高了成活率。(圖5)
由于肚子里還有一些未采完的卵,被人工采卵后的湟魚一點都不敢懈怠,盡管灘險水急,它們仍然拚盡全力游往上游,為自己的寶寶尋找合適的出生地。有的湟魚為了產下所有的卵,需要游完整條河流,長途奔襲幾百公里。
可是,眼看著湟魚就要沖過重重險阻,到達上游時,一座大壩攔住了它們的去路。
上世紀90年代,剛察縣政府在沙柳河上修筑了一座大壩。然而,這座大壩成了湟魚的攔路虎。它們根本無力跳過大壩,很多湟魚活活累死在大壩前。
為了打通湟魚的洄游之路,當地有關部門請相關專家為湟魚想了一個辦法,他們將大壩改造成階梯狀,使湟魚能一級一級地跳上大壩。于是,大壩改造完成后,就出現了湟魚爭先恐后“跳龍門”的景象。
裸鯉的存在對青海湖的生態環境非常重要,裸鯉吃剛毛藻,能抑制這種藻類的大量繁殖。這里的很多鳥以裸鯉為食,裸鯉沒了,鳥自然也就不來了。因此保護裸鯉必須要進行下去。但保護裸鯉困難重重。
近年來,青海湖連續多年出現了水位下降的情況,環湖草場逐漸沙化。環湖牧民為了保護自己世世代代的棲息地,響應國家“退牧還草”的號召,放棄游牧生活,圍著縣城定居下來。
剛察縣每年舉辦觀魚放生節。在祭海儀式上,人們穿著華美的民族服裝,向青海湖里放入人工繁育的魚苗并投放食物,感謝湟魚和青海湖帶給他們這一方美好家園。(圖6)
據了解,經過10多年的保護,青海湖裸鯉的數量已經有了極大的恢復。達到了保護前最差時的10多倍,但這并不容樂觀。現在的數量,僅相當于裸鯉最繁盛時期的十分之一。保護裸鯉的任務依然非常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