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交往的范圍也日益擴大。我們應該與他人如何相處呢?兩千多年前,儒家從孝道的角度也談到了人際間應該具有的相互關系。儒家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是怎樣的關系呢?跨越兩千年光陰,儒家的說法還有價值嗎?
一個人盡孝道,要有家庭成員的配合,通過家庭,他的影響力擴展開去,擴展到社會,形成良性影響。孔子注意到了這一點。(圖1)
孔子在《孝經》中說:“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就是說,如果在家里講孝道,那么逐漸地擴展,就是整個天下,人們都會對自己的長輩尊重孝順。這是逐層擴展的,是一種教化的效果。儒家特別看重這一點。后來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也繼承了這個做法。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說,對待別人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像對待自己的老人、孩子一樣。一個人既能在自己的家庭里面恪守孝道,又能夠在社會上表現出良好的修養,這是儒家的主張。實際上,這種逐層擴展的人倫觀念,最后就會波及到陌生人,乃至整個社會。
孟子也注意到,不同的人群,不是有親情關系的人群,也受這種道義的影響。孟子舉了一個例子,鄭國跟衛國作戰,鄭國攻打衛國,鄭國作戰的將領名字叫子濯孺子,是個神箭手,射箭百發百中。他帶兵打衛國時想得很好,想把衛國打敗。但是,沒想到結果他們自己大敗,被衛國打得落花流水。子濯孺子往回跑時突然生病了,病得很厲害,他這個神箭手連弓都拿不起來了。他們一路奔逃,衛國的軍隊在后面緊追不舍。眼看著就要被人家攆上了。子濯孺子跟左右的人打聽,追咱們的這個人是誰?左右的人告訴他,這個人叫庾公之斯,是衛國的神箭手,射箭也非常厲害,咱們大概沒命了。這時已聽到戰車的“隆隆”聲。子濯孺子一聽是庾公之斯追他,就放松了,跟身邊的人講,沒事了,我估計咱們安全了,他不會把咱們怎么樣,不要擔心。庾公之斯這個人我了解,他跟我有淵源。他說,庾公之斯的老師叫尹公之托,尹公之托也是衛國人,也是射箭高手,尹公之托的老師是誰?就是我子濯孺子,這樣一算,我是他老師的老師。人們說,兩軍陣前,不講這些感情,講誰的武藝強,誰有殺傷力,誰就是勝利者,你說這些能有用嗎?他說有用。在正常的戰爭時期,我能打仗,人家也能打仗,是真刀真槍。現在不一樣,現在我生病了,拿不起弓。而這個追我的庾公之斯的老師尹公之托是一個很高尚的人,追我的這個人的老師很高尚,道德很好,他的學生一定是他認同的,我推斷現在追我的庾公之斯品德也不錯。一個品德不錯的戰士,不會殺一個拿不起武器的人,這是他作為戰士的底線。他看到我現在這樣,我估計他下不了手。幾個人還在議論,庾公之斯已經追上來了,拿著箭把他們逼住了,很緊張。他對子濯孺子說,我把弓箭拿出來了,你們為什么不把你們的武器拿起來還擊呢?子濯孺子說,我生病了,拿不起弓。庾公之斯一看這種情況,進行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心想,他拿不起弓箭來,我把他射死了,勝之不武;我不射這是兩軍對陣,回去交代不了。最后他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把自己的箭拿出來,把金屬箭頭在自己的車輪上敲掉了。連射了4支沒有箭頭的箭,這4支箭傷不了人,4支箭射過來,子濯孺子也沒有受傷。庾公之斯說,我射這4支箭,表示在戰爭中我為國盡力了;我把箭頭拿掉,說明我對你的尊重,也可以說是愛護。為什么呢?你教了我的老師,我的老師教了我。今天我不能趁人之危把你殺了。因為子濯孺子是他的太老師。古代人講,師徒如父子,這是更寬泛的一種孝道的精神,所以在這里,他不能痛下殺手,他要有自己的底線,對這個老師他要有敬意。所以他采用了一種折中的辦法,既完成了國家交給他的任務,又讓自己的良心獲得了安寧,這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做法。射完4支箭,庾公之斯回去了,子濯孺子脫險了。
圖1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畫像
圖2 晚清重臣曾國藩
圖3 晚清湘軍統帥胡林翼
這是孟子講的故事,孟子要說明什么呢?是說有道德的人在一起,他們的行為,我們是可以預測的,他們是有自己的底線的。有道德的人,對社會一定有一種影響。當時,庾公之斯臨走的時候還說了一句話:我“不忍與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夫子指的就是子濯孺子。這句話表現了這個人內心是很有人道情懷的,不能以子之道,還子之身,這是他的主張。這樣的做法,會影響整個社會,如果這個社會處于正常狀態下,應當是有良性的發展,儒家特別主張這一點。
庾公之斯最終沒有射殺得病的子濯孺子,這其實就是一種由師徒之情引申出來的人間溫情,這種溫情,可以使人與人相處起來更加富有人情味,交往更加融洽。
同時,儒家也看出來一個問題,就是親人之間,還有一種互動,不僅僅是像漣漪一樣,一圈一圈的,還有一種更加有效的聯系。所以在《孝經》中,孔子說,“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就是我們在社會上尊重一個人,實際上這個人有自己的親屬結構,如果我們敬了一個做父親的,他的兒子知道了這種情況,就會對我們有好感,覺得你尊重我父親了,當然我對你也有善意的回報。因為社會上的人,都有這種親情關系,這樣一來,你表現出你的修養了,很多人無形中就對你有善意的態度,這是孔子講的。實際在中國歷史上,這種現象比較普遍,我們中國人特別注意這一點,所以中國人在跟對方談話時,經常使用大量的敬詞,稱對方的父親:令尊;稱母親:令堂;稱妹妹:令妹;稱對方的兒女:令郎、令愛,都是很尊敬的。實際上是對一種親情關系的認同。而社會上交朋友,很看重這一點,不能用簡單粗俗的話稱對方。古人也把這個當成了交友的一個竅門。
我們舉一個例子,晚清重臣曾國藩很有名,曾國藩是湘軍的統帥,他帶湘軍的時候,湘軍還有一位統帥,名聲不在他之下,這個人叫胡林翼,曾國藩想跟胡林翼成為好朋友,直接去表達,當然也是一個辦法,還有沒有更富有人情味的一種表達方式呢?他在尋找機會。胡林翼的母親去世了。曾國藩想, 這時他的內心會非常感傷,非常脆弱,我得安慰安慰他。曾國藩學問好,文采也不錯,他按照當時的社交慣例,下了很大的功夫給他寫了一幅挽聯。寫成后跟自己的弟弟說,胡林翼母親去世,很多朋友都會給他送挽聯,不知道我這個能不能得前五名,我估計差不多。曾國藩那時地位已經很高,他對這件事情還是這么在乎。那是副很有名的挽聯,上聯:“武昌居天下上游,看郎君新整乾坤,縱橫掃蕩三千里”;下聯:“陶母是女中人杰,痛仙馭永辭江漢,感激悲歌百萬家”。很有文采。當然以后胡林翼跟他兩個人之間的關系拉近了,兩個人精誠團結,共同把他們要做的事做成了。所以這也是一個竅門,他通過這種情感來獲得友誼。這是不是一種利用?也不完全是,我們可以從正面來理解這件事情。我們欣賞對方、認同對方,我們也得要用一個恰當的方式。所以這種通過人際關系的交往,通過感情的聯絡,社會風氣,社會氛圍會被凈化,這是一種很突出的治理國家的思想。(圖2、3)
曾國藩和胡林翼成為好朋友,兩個人精誠團結的例子告訴我們,在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中,重視相互之間的友情,可以達到一種很好的溝通效果。而《孝經》中也談到了忽視親情,一味用嚴刑峻法來治理社會所帶來的一些問題。
這個思想按孔夫子在《孝經》中所說的,“君子之教以孝,非家治而日見之也”。什么意思呢?“家治而日見”就是政府派人每天都到你家里來,告訴你怎么做,你必須這樣做,三天兩頭來檢查。孔夫子說,不能夠按這樣的方式,這種“家治而日見”是一種勞而無功的方法。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人比較善于用這種方法,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就是天天去,用強行的手段管理老百姓,但是,也有一些隱患。這個人是漢朝人,叫趙廣漢,他在穎川做官。穎川到處是豪族、世族。他怎么來管理這些人呢?他有他的辦法,他先找幾個人到他這里來談話,然后把這些人放出去,并放出一些口風,說這些人揭發檢舉了某些人。實際這些人并沒有揭發檢舉。這個風一放出去,其他大家族對這幾個人都不滿意了。然后他再反反復復用這個辦法。在這個過程中,他又發展了幾個臥底,現在的話叫線人,這些人總給他提供情報。最后這些大家族之間矛盾重重,互相揭發檢舉。這個時候,他高興了,這地方好管了,誰跟誰都不團結,家庭內部互相爭斗,各大家族之間不團結,到處都有他的眼線,誰背后做什么他都知道。他用這種方式居然在這個地方維持了一定的統治,也能夠讓這個地方的百姓不敢鬧事。為什么?因為你一鬧事,邊上有人牽制你,揭發你。人和人之間沒有信任感。他的這番治理,把穎川地區民眾的倫理道德,破壞得相當厲害,這個地方快崩潰了,他被調走了。(圖4)
這個時候又來了一位姓韓的,叫韓延壽,韓延壽做官跟他的做法正好相反。韓延壽把一些老先生及一些家族的族長請來,告訴他們,你們好好地過日子就行了,不要互相揭發,我也不聽這些,大家一定要注意家庭倫理,不要在這方面有所損害,不要人和人之間,人人自危。開始他這樣說,大家將信將疑。他讓民眾自理、自治。時間一長,官府這些人,覺得閑著沒什么事干了,就給他出主意,咱們能不能下去視察?總在上面待著,不了解民情,他們是不是很聽話也不知道。韓延壽說,絕對不可以下去,下去擾民嗎?不可以擾民。我就在這兒待著,讓老百姓自在地生活。(圖5)
后來,他偶爾下去,發現一般情況下,百姓生活都很好,一次正好碰著兄弟倆因爭田產打起來了,按照以前趙廣漢的做法,當時就要把這兩個人帶回衙門處理,但他沒有,他看到兩個人為了財產爭得如此激烈,他回去了。回去之后,閉門思過,自己想自己的不足。手下人把話傳出來,說我們韓大人在想,這哥倆兒能夠如此不顧手足之情爭財產,是他的失誤,他沒把大家引導好,他很自責。他們倆倒沒什么,接著爭吧。這兩個人良心發現了,于是兩個人做了讓大家感覺很震驚的行為:他們把自己的頭發剃了。古人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是孝道。古時候輕易不能剃頭,剃頭是一個刑罰,叫髡刑。髡刑不是把人的肢體打殘,或者打傷,而是給你把頭發理了,讓你見不得人。這兄弟倆把自己的頭發給理了,說自己有罪。兩個人找韓延壽承認錯誤,表示再也不會因為錢財破壞兄弟之間的親情了。韓延壽的做法是感化人。時間不是很長,這里的民風就又回來了,老百姓又非常講究孝道了。后來韓延壽走的時候,老百姓都去送他,挽留他,跟他感情非常深。韓延壽的做法是很自然的行為,不需要額外地加力量。
圖4 趙廣漢畫像
圖5 韓延壽畫像
圖6 卓茂畫像
古人把這稱為儒家的“無為而治”。儒家講治理國家,不是讓你做人性之外的事情,而是人性自然向往什么,就給你提供什么環境,韓延壽很典型。
從上面的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重視親情和忽視親情,治理的效果大不一樣。
還有一個比韓延壽做得更突出的人,這個人也是西漢末年、東漢初年的人,叫卓茂,他為什么能比韓延壽做得還到位,還有效果呢?跟他的性格有關系。這個人天性比較柔和,對人有溫暖的情懷。(圖6)
卓茂開始在丞相府做事,他有一匹馬。一天他牽著馬出去,在大街上被一個人攔住了,說這匹馬是他的。那個人跟他講,這個馬是什么時候丟的,他一聽,對方的馬才丟了幾天,可是這匹馬跟他有好多年了,他知道這個人認錯了。但一看這個人很著急,也很真誠,不像是騙子。卓茂性格很寬和,他說你要認準是你的,你就牽走。那個人理直氣壯地把馬牽走了。還沒走太遠,卓茂又叮囑了一句,如果以后你找到你那匹馬,就把我這匹馬送回來。對方說,放心吧,找不著,這就是我的。沒過幾天,那個人很慚愧地把馬送回來了。他說,我那匹馬回來了,我當時著急沒細看,這的確是你的馬。卓茂很謙和,他不跟人家爭這些事。這下卓茂的名聲傳開了。
后來,他到一個地方當了縣令,也是以人性的理念進行治理。治理得很好。一天,有一個人到他這兒舉報亭長。亭長是維護地方治安的小官。說這個亭長收他的禮。卓茂問,是你主動給他的還是他索要的呢?除了這兩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這個人對你有過大力的支持,你想感恩。這三種情況是哪一種呢?這個人說,不是索要的,也沒什么感恩,他沒對我做什么好事,是我主動給他的。你主動給為什么還告人家呢?我不主動給,他萬一要對我不好呢?這種事情要是放在原來鐵腕手段治理地方的趙廣漢,他就會把被舉報者抓起來,雷厲風行處理。這樣一來,官員隊伍會人心慌慌。而且這個人舉報的理由非常牽強。卓茂說,你這樣做也不合適,你們這是禮尚往來,這不是人家索要的。你先別舉報他,你先安定一下。這個人走了。這個消息慢慢傳出去,那個亭長也聽到了有人舉報他,亭長到卓茂那兒承認了錯誤。卓茂說,我們要有一種親情關系,這是一個大家庭,誰送點東西都是禮尚往來,只要你們不過杠就可以了,不主張互相告來告去。同時他用這種方式,又讓地方官,讓亭長得到一種警戒。這樣一來,互相告發的事沒有了,這個地方在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說是“教化大行”,這個地方的民風變得非常好。有沒有人有別的想法,想騙誰,也有,但是據說這些人不忍心這樣做。因為他這個人,你牽他的馬拿走就拿走。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個小插曲,他不是舉報案件沒處理嗎,上級不滿了,你這個人到底有沒有能力治理這個地方?上級就給他派了一個副手看著他,副手看了一段時間,覺得卓茂了不起,是有才能的。這種教化在他這里效果這樣好,這就是儒家的無為而治,是民眾的自治,發自內心的那種親情的流露。
儒家從孝道出發,引申出了人與人之間相處,應該具有的一種良好關系,那就是人際間的一種親情關系。
這樣的做法,再推廣開,按孔子講會有很神奇的效果,會有感應。什么叫感應?就是“此感而彼應”,這邊做事情那邊就有相應的表現,這叫感應。孔子專門講,“孝悌之志,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講的感應是“光于四海”,就是人的自然的本性的流露,一定能夠傳遍四海。這里孔子沒有講神秘的東西,可是這個感應到民間,就走形了,民間把這個感應說得神乎其神。比如說誰做什么事情,這邊剛做,那邊就有奇異的現象出現了,就長出來一個靈芝,那邊有特異的現象,我們中國歷史上,這類記載很多,一方面表達了老百姓善良的愿望,另一方面,這也是沒有根據的。
我舉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有幾個故事實際上是民間傳說。比如,《二十四孝》中有一個故事,叫臥冰求鯉。晉朝有一個孝子叫王祥,他的母親很早去世了,他侍奉后母也非常盡心。冬季的一天,后母想吃魚,王祥家在山東,北方的冬天,河都凍冰了,上哪兒去抓魚呢?王祥沒有辦法, 就把衣服解開,露著身體,趴在冰上,我們有現代科學知識的,那會怎么樣?會凍感冒了。傳說不是這么說,說他一趴下魚就蹦出來了。大家都知道這是個傳說,它表達了一種善良的愿望,一個孝子的心非常真誠,一定會有好報。
還有一個故事叫“哭竹生筍”,說的是三國時候,吳國有一個人叫孟宗,冬天他母親想喝鮮筍湯,冬天喝鮮筍湯,哪兒來的鮮筍呢?他孝順,就去找。上哪兒找?根本沒有。最后,他絕望了,對著竹子嚎啕大哭。有效果嗎?竹筍長出來了,將鮮竹筍采集回去,給母親做湯喝,一幅天倫之樂的圖畫呈現出來了。這也是傳說。
像這類故事,無非是有一個善良的愿望在里面。儒家講的感應,不是這個層面的感應,儒家講的感應是發自真情做事情,一定會一圈一圈地影響你周圍的人,會對整個社會有良性的影響。這些人產生互動,就是感應。這種感應完全是人為的,完全是理性的。
我們講了這么多孝子們的行為,用各種各樣的關系,通過人倫的支點來傳播自己人性的溫暖,具體在做的時候,不僅僅是這樣做,還要有很多形式,不然難以真正切實地推廣,到底都有哪些形式,作為一個孝子要怎樣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