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年齡增大,身體越來越衰老,這是客觀規律。頭發變白、皮膚失去彈性,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世界各國的科學家一直都在努力,希望改變身體這種不可逆的變化。然而,經過多年研究,這個美好愿望還是像海市蜃樓一般,可望而不可即。難道真的沒有任何可能性了嗎?
醫院里,一位老人在做心臟檢查。經過6分鐘不間斷步行實驗,她的心臟功能狀況完全跟正常人一樣。核素掃描的結果顯示,核素在心臟內的分布比較均勻,說明心肌沒有很明顯的缺血狀況。B超檢查心臟,心室的收縮、舒張功能也都正常。心臟的EF值,就是射血分數是 55%。
接受心臟檢查的是已81歲高齡的趙銘。解放軍空軍總醫院心內科主任黃叢春綜合各項檢查結果后指出,趙老身體的各項指標正常,心臟與50歲左右正常成年人的心臟一樣健康,跳動有力。
趙銘能吃、能喝、生活自理,還能打門球。
但是,老人前些日子卻不這樣,、胸悶、憋氣、不能平躺、心臟擴大、衰竭,一個小臺階都上不去。
和大多數老年人一樣,剛一退休,趙銘確實有些不習慣。但她很快就把乏味的生活過得規律、充實起來。打門球,收拾房間。用她自己的話說,時間還嫌不夠用。(圖1)
但是,2006年,平靜的生活被疾病打破了。
季節轉換的時候,老人就會感冒,出汗、胸悶、憋氣,感覺疲憊。吃了不少藥,情況卻不見好轉。僥幸的是,這些癥狀似乎并不嚴重,也不影響正常生活。
但是,有一天B超醫生告訴老人,你的心臟變大了,狀況非常糟糕,已經到了心衰的階段,可能有生命危險,要注意。
心衰全稱叫心功能衰竭,說得通俗點就是心臟收縮沒勁了,心臟往外泵血的能力下降了。
趙銘老人的心臟真的衰竭了嗎?
科學揭示,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的心臟功能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減退,這是正常現象。由于心臟功能的減退與身體其他部位的衰減幾乎同步,因此,一般不會影響正常生活。
可趙銘老人的情況很特殊,她的心臟功能在快速變差,與身體其他部位遠遠不能協調。
研究發現,心衰主要是因為心臟的左右心室收縮不同步,造成心臟往外泵血的能力下降,使血液淤積在心臟和肺里,而其它臟器處在缺血、缺氧的狀況。所以,心衰的病人常表現出活動能力下降、胸悶、氣短等類似缺氧的癥狀。吃藥、打針,只能暫時緩解癥狀,對心臟衰竭沒有遏制作用。
走路吃力、上樓費勁、活動變慢,由心衰引發的變化影響著趙銘的生活。終于有一天,吃飯的時候,趙銘突然暈厥,不省人事。
在重癥監護病房里,老人吃不了、喝不了,只能依靠靜脈輸注營養液勉強維持生命。在醫生的幫助下,歷經40多個日日夜夜,總算把命保住了。
醫生告訴家屬,老人心衰非常嚴重。
雖然能繼續活著,但老人的生活質量非常差。家人無時無刻不處在擔心中,就怕老人的心臟再次驟停出現意外。為了防止發生意外,女兒規定,母親只能待在家里,不準外出。老人自己也生活得非常謹慎、小心。
但是,趙銘老人開始經常咳嗽,咳嗽得睡不了覺。
虛弱的老人更加難受了,身心俱疲的她往往要休息很久才慢慢緩過一點勁來。對于往日可以從容應對的收拾床鋪、桌子等簡單家務也力不從心了。
家里人心里都清楚,如果這樣下去,老人隨時有可能出現意外而離開人世。
老人被送到解放軍空軍總醫院,心內科主任黃叢春仔細分析了趙銘老人的病情,他說,老人心衰相當嚴重,已心衰3度。(圖2)
臨床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趙銘老人的左、右心室收縮完全不同步,B超計算出的心臟射血分數低于28%,遠遠低于正常值。
這么嚴重的病情,還能走進醫院就診已經是不可思議的事了。黃主任清楚地知道,如果再不作干預,老人的病情將繼續惡性循環,永遠失去治療的機會。
從目前狀況看,再對老人用藥物治療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最有可能起到效果的是近幾年臨床針對心衰的特殊治療手段——心臟再同步化治療,也就是俗稱的三腔起搏器治療。
心臟再同步化起搏器治療是在傳統單腔、雙腔起搏器的基礎上,又增加一根電極改進而成三腔起搏器。可以同步心衰病人心臟左右心室的跳動,增加心臟的血液輸出量,改變全身供血不足的狀況。
一根電極放在右心房里,一根電極放在右心室里。再有一根放在冠狀靜脈竇,代替左心室的電極。三根電極同時工作,讓心臟心房心室收縮協調,然后心室左右收縮同步。
由于左心室是心臟往外泵血的最重要部位,所以再同步化治療中起搏左心室就成為重中之重。
對于經驗豐富的黃主任來說,做手術,安電極起搏器并不是很難的事。但是,根據心臟血液循環的生理特征,左心室里流動的是動脈血;如果在動脈血里放置一根異物——電極,很容易長出血栓,而血栓一旦出現,不僅影響電極工作,還將發生更多的栓塞危險。
在深入了解心臟解剖的基礎上,黃主任發現,冠狀靜脈的一個分支剛好分布在左心室的外部,如果把電極放入到冠狀靜脈竇里,就可以達到起搏左心室又不形成血栓的目的。
但是,趙銘老人已經高齡,病史也曾經很險惡。再同步化治療,老人的身體能否安全地度過手術的危險期呢?
看著瀕臨死亡的母親,大女兒盼望著黃叢春主任能將起搏器安裝計劃早點確定下來,救救可憐的母親。


手術操作是在X光設備的輔助下進行的。雖然穿著沉重的鉛衣,但黃主任的操作還是很精細。黃主任是一個很認真的人,上手術臺之前,手術的全過程已經在他的腦海里進行了無數遍。果然,穿刺、送入電極導絲,一切都很順利,沒有出現意料之外的驚險。(圖3)
黃叢春主任說,冠狀竇電極可以說是一次成型,一次把左室電極放到位,在放置右心房、右心室電極的過程中也很順利,整個手術時間一個小時。
根據趙銘的用手習慣,黃主任將起搏裝置埋入了她左側胸前皮下。
再同步化治療結束,三腔起搏器開始工作了。
趙銘的女兒說,母親手術起來后,就像換了一個人。
面色紅潤、精神好,是周圍老朋友對趙銘的評價。
趙銘老人現在的生活吃得好、睡得好、生活恢復了自理。醫生發現,她心臟的各項生理指標都很正常,說她的心臟與50歲的健康人一樣,一點也不為過。(圖4)
技術的不斷改進,使很多原本失去治療機會的患者獲得了新生的機會。心臟重獲健康,是81歲的趙銘老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用她自己的話說,“返老還童”了。現在,各國的科研工作者仍在繼續努力攻關,希望能有更多的新技術出現,幫助臟器衰竭的患者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