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訪民俗節日:端午
端午風俗根植于古老的“惡月”觀念,作為端午的標志食品,粽子“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和因屈原而作等說法,均系后人的曲解和附會,實則具有古老悠久的南方飲食文化淵源。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
端午節是整個漢字文化圈中最重要的古老民俗節日之一(民俗所謂“四時八節”,端午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八節”之一)。“端午”之名,最早見于晉朝人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 烹鶩角黍”。
其實端午節的起源要比屈原早,它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先秦時代,民間和典籍中有各種說法,如紀念屈原說,仿效勾踐操演水師說,紀念伍子胥或曹娥說,吳越民族祭祀龍圖騰說,古代越人新年說等等,其最原始的核心因素在于古人的辟邪觀念,它的發端應是戰國時代。聞一多先生曾深情地說:“唯其端午節是一個古老的節日,和中國人同樣的古老,足見它和中國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離。”
端午節在兩千多年的傳承過程中,從名稱、內容到象征意義都發生過很大變化。在不同的時代端午有過很多不同的名字,比如浴蘭節、蒲節、女兒節、娃娃節、五月節等等。到了漢晉之際,人們才把憑吊屈原與端午節結合起來,并賦予了競渡和吃粽子以豐富內涵和想象力。《續齊諧記》(南朝)第一次完整記錄了粽子源于屈原的故事傳說:屈原在端午日投汨羅江,楚人為哀悼他便每逢端午把米裝在竹筒里投入江中以祭屈 原,后來到了東漢光武年間,屈原顯靈告訴人們:“竹筒粽子都被蛟龍偷走了,以后要纏上五色絲和楝樹葉則可以辟邪。”人們按照屈原的囑咐,形成了后來包粽子的習俗。《歲時雜記》中說:“五日競渡起于越王勾踐,后以為拯屈原。”按照傳說屈原投江之日百姓竭力營救他,最后則為他招魂。
端午風俗在魏晉南北朝基本成型之后,不斷流衍、傳播,唐宋之際終成一種全國性節日,并不斷流傳到東亞諸國和世界其他地區。
自聞一多先生發表《端午考》一文以來,近人對端午的介紹、考論甚多。不久前東鄰韓國將“端午祭”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引起了中國公眾的激烈反應,掀起了一場“傳統節日保衛戰”。
紀念屈原說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蚊龍(又一說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為什么后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后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于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 世代相傳,并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 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迎濤神說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天中節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太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沈榜宛《雜記》載:“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已出嫁之女,亦歸寧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菖蒲節 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辟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