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斗舸紅旗滿急湍,船窗睡起亦閑看。屈平鄉(xiāng)國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黎盤。”——陸游《歸州重五》
關(guān)于龍舟賽的起源,有個深入人心的說法——為了紀念屈原。但聞一多有考證,認為此說并不正確。
一般認為,中國人的祖先曾以“龍”為圖騰(也有反對意見,認為“饕餮”才是最古老的圖騰),但既然“龍”是遠古圖騰,而龍舟的出現(xiàn)也早于屈原。舟以“龍”為飾,理應(yīng)與圖騰觀念有更緊密的聯(lián)系及用途和(心理)價值,而不大可能出于某次實際的“救生”活動。
聞一多的《端午考》說,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劃龍舟之習(xí)俗就已存在于吳越水鄉(xiāng)一帶,目的是通過祭祀圖騰——龍,以祈求避免常見的水旱之災(zāi)。祭祀之日便是端午,在水域中競劃刻著龍飾的舟船是“龍祭”的重要內(nèi)容。
歷史上,許多古老民族的圖騰一般都是具體的植物或動物,中國的圖騰崇拜卻不然,這些圖騰都是幻想出來的產(chǎn)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人們熟知的龍——“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超自然神靈。這與水旱之災(zāi)一直是困擾華夏生民大患可能有密切關(guān)系。諸如上古傳說大禹治水表現(xiàn)的。因此,“龍旗”“龍舟”的出現(xiàn) 及其最原始的“功能”確實可能要從圖騰、宗教觀念中去尋找。
古代吳越地區(qū)以龍為圖騰,吳越之民有“斷發(fā)文身”、“以像龍子”的習(xí)俗, 祈求龍神來保護生命安全和避免蛇蟲之害,每年五月初五這天, 都要舉行盛大的圖騰龍祭。將龍形紋飾在身體上, 把乘坐的木船刻劃成龍的形狀, 龍首高昂, 龍尾翹起,涂上各種色彩, 稱為龍舟, 四角彩旗飛舞, 青壯年“著彩衣, 立龍首”,于急驟的鼓樂聲中作龍舟競渡。同時將裝在竹筒中或裹在樹葉里的食物, 拋入水中,供龍神享用。
聞一多認為,屈原汨羅江投河自殺與端午“祭龍”在時間上是個巧合。但僅僅是巧合,卻又不足以解釋為什么后來紀念屈原的說法可以取代龍舟競渡的原始功能——“龍祭”。
那么,又如何看待“龍祭”的這一變遷?
在此,古希臘“馬拉松”故事可作一個很好的參照物。馬拉松是進入現(xiàn)代奧林匹克殿堂的第一批項目,它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風(fēng)靡世界、高度商業(yè)化的運動,那個古希臘的傳令兵也因這項運動的世界化而家喻戶 曉。不過,按當(dāng)初希臘人的想法,他們是希望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永遠留在希臘故土舉辦的。如果當(dāng)年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之父——顧拜旦同意希臘人的提議,那么就不 難想象,現(xiàn)代奧運會決不可能有今天這么大的影響力,馬拉松跑也不可能有這么大的影響力。事實上,古希臘文化的影響力遠遠超出歐洲,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現(xiàn)代奧運會這個媒介。龍舟賽與馬拉松相比,在這方面正好成了一個反例。盡管今天也有所謂的“國際龍舟賽”,但實際上這項運動僅局限于華人圈,在國人的觀念里,龍舟賽還是民族的。所以屈原與那個希臘傳令兵比影響范圍自然要小得多。現(xiàn)在很多人都意識到,把一項民俗競技活動納入世界競技 圈,是擴大影響力的最好辦法。所以韓國人極力地把跆拳道塞進奧運會,而中國人也開始琢磨如何把武術(shù)塞進奧運會,這樣還能多弄幾塊金牌哩。
競渡歌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郡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瀚波飛萬劍,鼓聲劈 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只將輸 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吾今細觀競渡兒,何殊當(dāng)權(quán)路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會到摧車折楫時。” ——中唐節(jié)度使張封建《競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