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土記》稱包裹角黍是“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時象”,《續齊諧記》稱粽筒以楝葉填塞、系以“五彩絲”是為了防阻蛟龍竊食,聞一多則考證這其實是由南方百越民族“文身”的習俗衍化而來的,文身的目的是為了“像龍子”、使水中的蛟龍視自己為同類而免受其侵害。這些說法,均已透露出粽子作為一種節日食物,具有止惡(特別是以鱷魚為原型的蛟龍)、順時的功能,與端午風俗的主題相契;最終的競渡當亦具有此類功能。
不過,歷史文獻記載的端午生活風俗,并不只是今天仍然流行的食粽和競渡,而是包括了非常繁復的飲食、巫術、禳鎮和崇祀活動,這些活動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展開,這就是:采用各種方式和方法止惡、驅邪、除毒和防疫,應對“惡月”環境對生命和健康的威脅,消除心理上的恐懼。
自先秦以來,古人基于對“惡月”環境威脅的認識和畏懼,創造了眾多因應措施和方法,包括巫術、禁忌、民間醫藥和衛生保健方法。其中有一些自然是屬于“迷信”,但更多則屬于民間經驗技術和生活習慣。以漢代的相關習俗為例,五月生子不舉是一種禁忌風俗;門上懸掛飾物以止除惡氣,五彩絲系臂以避兵、避鬼和防御病瘟等,屬于巫術行為;而采藥、合藥則屬于理性的應對措施。東漢崔蹇《四民月令》說:五月五日要做止痢黃連丸、霍亂丸等,明顯就是針對夏季的常見病——痢疾和霍亂。這些后來都成為端午節的重要內容。
東晉南朝以后,端午風俗的具體內容和文化意蘊都因時、因地發生了很多變化,但與止惡、驅邪、除毒、逐瘟有關的內容卻始終被繼承下來并且不斷發展。從《荊楚歲時記》對端午風俗記載的詳略來看,六朝時期,端午、夏至間的民俗活動顯然以衛生防疫為主。所載相關內容有如下諸條:
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按《大戴禮》曰:“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楚辭》曰:“浴蘭湯兮沐芳華。”今謂之浴蘭節,又謂之端午。踏百草,即今人有斗百草之戲也。宗則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雞未鳴時采艾,見似人處,攬而取之,用灸有驗。《師曠占》曰:“歲多病,則病草先生。”艾是也。今人以艾為虎形,或翦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
是日,競渡,采雜藥。按……是日競采雜藥。《夏小正》云:“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取鴝鵒教之語。按《孝經援神契》曰:“仲夏繭始出,婦人染練,成有作務。”日月星辰鳥獸之狀,文繡金縷,貢獻所尊。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名擬甚多。赤青白黑,以為四方,黃居中央,名日襞方,綴于胸前,以示婦人蠶功也。《詩》云“繞臂雙條達”是也。或問辟五兵之道,《抱樸子》曰:“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著心前。”今釵頭符是也。此月鴝鵒子毛羽新成,俗好登巢取養之。必先剪去舌尖,以教其語。
夏至節日,食粽。按周處《風土記》謂為角黍。并以新竹為筒粽。楝葉插五彩系臂,謂為長命縷。
上述這些習俗,在唐代大體均被保留。比如張說《端午三殿侍宴應制探得魚字》一詩,不僅提到了“助陽嘗麥彘,順節進龜魚”和飲酒,也提到了“長命縷”,和“合丹同姬蜒,灰骨共蟾蜍”,均屬防疫保健的內容。在唐代,兒媳向公婆敬奉寓意長壽的“續命物”,似乎是一種普遍流行的端午風俗。《太平廣記》引《廣異記》載:趙州盧參軍新婚之妻于五月五日到市場上購買“續命物上于舅姑”;又載一只狐貍化為美女媚惑王璇,“每至端午及佳節,悉有贈儀相送,云新婦上其郎某娘續命”。這些故事本身雖然荒誕,但民間于此節向長輩敬贈“續命”禮物,應是一種普遍的風習。
宋代以后,中國經濟和文化中心南移,南方的風土人情更多地進入了文人墨客的視野,當地端午風俗的眾多事象和細節因此進入了文獻記載,其主體內容仍與避邪、驅毒、逐瘟和防疫有關。
直到清代仍舊如此。如清人顧祿《清嘉錄》除記載五月“修善月齋毒月”、“貼天師符”、“掛鐘馗圖”等項之外,端五之日又有雄黃酒、蒲劍蓬鞭、采百草、蟾酥、雄黃荷包、裊絨銅錢、老虎頭、老虎肚兜、五毒符、辟瘟丹等許多名目,所用之物與所取之象,或藥草、或毒蟲、或猛獸、或仙佛、或靈符,人們或飲食之,或佩帶之,或以洗灑,或以懸掛,十分繁雜,不能盡舉,其目的則不外乎祛毒蟲、驅鬼魅、避邪祟和防瘟疫。
總之,古人在端午前后所需應對的惡物眾多。有些是具體明確的,如蟾蜍、蜥蜴、蜘蛛、蛇炫(以上合稱“五毒”)、蛟龍、蜈蚣、蚊蠅等;有些則較抽象和模糊,如“鬼”、“魅”、“邪”、“祟”、“邪氣”、“惡氣”、“毒氣”、“瘟毒”等。它們或直接侵害人體,或傳播疾病、引發癘疫,危害人類生命健康。面對無處不在的威脅,端午時節,人不論富貴貧賤,地不分都市鄉野,紛紛祀神靈、行巫術,造食物、戴衣飾、服丹藥、懸符咒,凡可驅邪、止惡、除毒、祛病之物事都盡行采用,處處彌漫著畏懼和神秘的色彩,林林總總、千奇百怪的端午節俗,都是圍繞一個共同的目標:平安度過惡月,保持身體健康。
以今人的眼光來看,端午風俗也許顯得非常雜蕪、混亂而缺乏邏輯性,有些甚至十分荒誕可笑。但它們卻是傳統社會順應季節變化、抗御環境威脅和防疫保健經驗、知識、技術與方法的匯集,是長期歷史堆壘和地域變異的結果。雜蕪和混亂的表象背后,實際上存在著某種內在統一的文化邏輯。
同其他歲時節日一樣,端午風俗首先體現了傳統時代整個中華民族所共同遵循的生命活動法則——“順應天時”。在古人的觀念中,大自然中的季節更替、時氣變化和陰陽消長,不僅支配和決定著萬物的生長,而且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節律和生命健康。早在先秦時代,中國社會生活就形成了以“順應天時”為旨歸的“月令圖式”。《禮記·夏小正》、《禮記·月令》和《呂氏春秋·十二紀》不僅詳細地指出了每個月份天地萬物具有怎樣的時令特征,而且規定了如何根據時令的變化來安排國事、家政、經濟生產和日常生活,并且還特別告誡人們哪些是應該做的事情,哪些是需要避忌和不該做的事情。數千年來,不論是國家所頒行的歷書,還是采用月令形式而撰寫的農學著作(如《四民月令》、《四時纂要》、《授時通考》等),所勾畫出來的,都是根據季節更替、寒暑往還、植物榮枯和動物啟蟄而興、止、作、息的生命活動圖景,順應不同的節令和時氣,采取不同的避邪、防疫和養生保健措施,一直是其中的重要內容。豐富多彩的端午風俗活動,特別是繁復的端午節物,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義,指示著人們對這個特殊時節環境變化的感知和順應。
當然,由于中國南北幅員遼闊,山川形勢復雜,南北各地的季節轉換和寒暑更替或早或遲,陰陽消長的表現和天地變化的消息千差萬別,各地人民賴以適應和利用環境的許多知識、經驗、技術和方法,不可避免地因此具有顯著的“地方性”,并不是都能普遍適用。這種“地方性”在端午風俗中反映得最為明顯,雖然端午習俗擁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防疫和保健,但不同地區的用以驅邪、止惡、除毒、祛病的物事和方式、方法卻千差萬別。
不過,地方性和差異性中仍然寓有某些“共同性”和“普遍性”。比如,各地用以止惡、驅邪、除毒、逐疫的事物和方式方法,盡管千奇百怪、變化繁復,卻大抵基于一個共同的觀念——自然事物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古人很早就發現:在自然界中,一些事物與另一些事物是互相依賴和彼此助益的,是所謂“相生”;還有一些事物與另一些事物卻天生“敵對”,彼此之間相互抑制、不能相容,是所謂“相克”。盡管其中的某些具體經驗和知識在今天看來并不完全符合科學道理,但“相生相克”的觀念,一直是古人應對不利環境因素,尋找防治疾疫和戰勝“惡物”有效途徑與方法的思想指針。仲夏之月,惡毒橫行,邪魅猖獗,令人怖畏,人們正是利用事物“相生相克”的關系,找到了種種可以增強自身抵抗力和順時變、止惡氣、禳邪祟、驅鬼魅、除毒蟲、逐癘疫的物事與方法。當然,有時也采取以毒攻毒、以惡制惡的方式,前述“服猛”、“五毒符”即屬此類。
在端午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古人圍繞防疫保健這個主題,造作了名目繁多的節物,有些是具有神秘法力的“符物”,有些是順時應節的食物,但數量最多的是具有特殊功效的藥物。在采藥、制藥和衛生保健方面,端午節有著其他歲時節日所無法比擬的重要意義,這不僅在端午節俗中得到顯著反映,更為古代醫藥著作所證實。數千年來,采藥、合藥和“踏百草”等等,一直是端午節前后的重要活動。
五月五日采藥之俗,似乎起于先秦時代,東漢人崔塞的《四民月令》已將五月五日采藥、合藥列為重要的家政活動,說明漢代已流行此俗;魏晉南北朝以后,這一風俗習慣世代相傳,晚近時代依然余風不替。
何以古人偏愛在此日采藥、制藥?合理的解釋有兩點:其一,五月是“惡月”、“毒月”,最易生病或為毒物所傷,也最需要藥物;其二,自然界中的藥用植物,春苗夏長,至四五月間,根、莖、葉均已發育生長充分,有些植物的果實也開始成熟,端午前后的藥源最豐富,且形狀易辨,可以避免誤采、誤用。
在端午期間所采集、加工和利用的眾多藥物中,除了雄黃酒、大黃湯、蟾酥之外,艾和菖蒲這兩種植物特別重要,有多種端午節物與之相關。其中與艾草有關的物事有“艾人”、“艾虎”、“艾糕”、“艾花”(婦女簪于頭上)、“艾汁淋粽”、“門上插艾”等;與菖蒲有關的則有“菖蒲酒”、“蒲劍”、“以蒲葉刻天師像”、“以蒲葉插瓶中”、“門上插菖蒲”等,不能盡舉。何以艾草和菖蒲特別重要,乃至成為端午的重要標志性“節物”?這恐怕需從兩種植物的藥用價值和分布區域來尋求解釋。
根據中醫藥文獻,艾的用法主要有四:一是煮湯劑或作藥丸內服;二是廣泛用于艾灸,與針灸、石砭并列,為中醫重要外科治療方法之一;三是燒艾煙熏毒蟲和驅除瘟邪之氣;四是用于煎湯洗浴,驅寒祛毒。加之艾草氣味芳香,形色可玩,成為端午節物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菖蒲則不僅是一種可治諸病的常用藥材,而且可用于服食養生,在糧食不足時還用以救荒療饑,更兼有濃郁芳香的氣味和酷似長劍的葉形,在暑日炎炎、邪祟猖獗、毒蟲橫行的五月節日,被當作一種止惡驅邪的重要節物,用以表達逐惡防疫的意愿和健康長壽的祈求,無疑是一種妙選。
總而言之,防疫保健是端午風俗的主題,包括食粽在內的各種活動和物事都是圍繞這個主題而展開和造作的。透過端午風俗,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類生命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極其密切的歷史關聯及其演變:環境既給古人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解除威脅的自然條件;季節變化導致環境因素的改變,迫使人們不得不采取種種方式予以應對。在長期流傳的歷史過程中,端午風俗隨著社會場景和生態環境的改變不斷被修飾和改造,文化意蘊不斷被轉注,甚至主題亦被更換。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醫療技術的提高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在端午風俗的流變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它們改變了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增強了人們應對各種環境威脅的能力和信心。由于這種改變,曾經彌漫著恐怖與畏懼氣氛的端午節漸漸增添了喜慶的色彩,于今乃完全成為一個娛樂休閑的節日,不少古老的習俗雖然依舊保留,但其止惡、驅邪、除毒和防疫的意蘊卻逐漸隱退到了歷史記憶的深處。
飲菖蒲酒
李彤《四序總要》云:“五日婦禮,上續壽菖蒲酒。”以《本草》云:“菖蒲可以延年。”今州人是日飲之,名日“飲續”。
菖蒲酒產于山西垣曲,是一種配制酒,色橙黃微翠綠,清亮透明,氣味芳香,酒香釀厚,藥香協調,而不失中草藥之天然特色。入口甜香,甜而不膩,略帶藥味,使人不厭,釀和爽口,辣不嗆喉,飲后令人神氣清爽。酒度為45度,糖度為12度。遠在漢代已名噪酒壇,為歷代帝王將相所喜用,并被列為歷代御膳香醪。
插艾
午日天未明,采艾插戶上,以禳毒氣;亦有結艾為人者,與荊楚同;鄉村或采楝木葉插之,父老相傳:可以禁蚊。
系五絲線
傳三閭大夫語人:五色絲蛟龍所畏,故是日長幼志以五色彩系臂,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父老相傳:可以辟蛇。至七夕始解棄之。
簪榴花
女競插花,榴花為多,亦喜梧桐花。
祭伍相文
維庚寅五月初五,序屬仲夏,云蔚千重,晴翠萬里,八方輻輳(fú còu),四海同風。我嘉禾士民及伍氏后人,集聚伍相祠堂,謹以清酌庶饈,敬祭伍相之精魂。辭曰:
節屆端午,貞魂以降。粽纏彩線,酒洇雄黃。奉香頂禮,祭我伍相。忠魂何在?哀思何長!
伍公名員(yún),七尺昂藏(áng cáng)。文韜武略,國之棟梁。君愚不明,臣嫉忠良。父兄捐軀,挾弓出亡。昭關一夜,白發滄桑。吹蕭乞市,虎伏平陽。仗劍報吳,輔于廟堂。謀略方定,卒興其邦。破楚入郢,豪氣虹光。踐履長水,練兵胥塘。南服越人,北略齊疆。赫赫奇功,偉哉伍相!
人諱明潔,物忌堅芳。屬鏤(shǔ lòu)及身,鴟夷(chī yí)浮江。天地慟哭,山河踉蹌。剛烈之氣,化神錢塘。憤悱鼓怒,驅濤揚浪。素車白馬,朝暮兩望。皓皓其志,海闊天長。胥山松濤,正氣浩蕩。蒼黎感念,誠祭端陽。華夏精魂,忠哉伍相!
今逢盛世,國運鴻昌。社會和諧,兆民阜康。祭我伍相,千古留芳。頌我伍相,開來繼往。勵精圖治,德業輝煌。吾心拳拳,酹(lèi)酒一觴(shāng)。涕淚短章,齊薦馨香。仰祈靈貺(kuàng),伏惟尚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