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金錢物質價值觀甚囂塵上的物質化時代,詩人何在?詩人何為?上個世紀80年代,詩歌代表著文化創新的最前沿,代表著時代的最強音。然而今天,詩人似乎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那令讀者心靈莫名蕩漾,或浪漫、或張揚、或優雅、或激情的詩意空間,在浮躁的塵世中,你還找得到嗎?如果你想在精神的世界里飛翔,在生活的律動中歌唱,那請來湖北秭歸,在詩歌之鄉釋放一縷悠然,為你空靈的心沐浴陽光。
“夜讀春秋尋大義,醉向伯牙覓知己……辭慕屈子追司馬,武尊衛青霍驃騎……五千年來日月明,大江東去長空碧!”在碗碟杯盆的敲擊聲中,楚風楚韻楚辭古調且吟且唱的祭哭悲鳴,這是著名詩人柳忠秧在 2012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端午詩會上的演出,拒絕現代樂器,而選用民間祭祀常用的日用品,演繹了一曲原汁原味的“鼓盆而歌”。
現代視聽的詩詞盛宴
在屈原故里秭歸,端午節不僅是民俗的盛會,也是詩歌的盛會。這里幾乎每年都會舉辦民間端午賽詩會。6月20日,“詩在民間——湖北秭歸2012端午詩會,在秭歸影劇院舉行。這是自2011年秭歸成功申報“中國詩歌之鄉”之后,舉辦的最為隆重的端午詩會。
屈原投水汨羅江,神魚托身回故鄉。自屈原投水的那年端午開始,屈鄉人民就在召喚一個民族的偉大詩魂、一位兄長的不死靈魂,一曲婉轉深情的《我哥回》拉開當晚詩會的序幕。以紀念屈原為主題,詩會上篇為相約端午,下篇為詩意秭歸。26首詩歌作品有的是詩人們的原創作品,有的是大陸和臺灣的名家寫秭歸的詩章。三峽希望小學一群詩社學生用合唱的方式來展現“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魅力,幾個聲部演唱,清晰而明朗,配合手中的竹簡,猶如數十個屈原站在臺上。靈動的舞蹈《天問》、詼諧的情景劇《漁父》以及一琴一簫間名人秭歸詩篇的吟誦,無不展現出歷代詩人對屈原的崇敬和對這片土地的向往,他們以詩歌的名義來這里拜謁,懷揣著夢想走進了詩意的秭歸。此次詩會讓詩歌回到民間,走向大眾。來自三閭騷壇、九歌詩社、蘭蕙詩社、樹蕙詩社、涉江詩社、螢火蟲詩社、杏林詩社、天問詩社、宜昌新詩學會等十多家詩社的100多位詩人、香港客人、湖北非遺工作人員以及全國屈氏宗親會成員等1000多位觀眾到場品味了這場蕩氣回腸的詩歌盛宴。
超越宗族的詩人情懷
“你投江的剎那,激起中華民族永遠的悲壯。你流放的歲月,鑄成中國詩魂傲岸的脊梁。你讓詩歌,成為中國美麗的宗教。你使美政,成為人類永恒的理想……我和你同一個DNA,下同子孫,上同炎黃。我和《楚辭》同一個血脈,上聯長江,下通太平洋……”屈氏宗親會的代表屈金星朗誦的《我和屈原同一個DNA》將現場觀眾拉入對屈原的緬懷中,民族的憂患、人性的善美、浪漫詩性的相通,遠遠超越了宗族意義上的同根同源。
“近些年,詩歌日益趨于邊緣化,也很少受到大眾關注。許多人對詩歌沒有了80年代那樣的熱衷,民眾對詩歌的熱情也在消減,這是我們詩人的責任,要是能多出現幾個北島、舒婷、歐陽江河、顧城那樣的詩人,多出些撼動心靈、經久不衰的作品,詩歌還是會再次揚起風帆的。隨著物質生活漸漸單調,會有更多的人追求精神生活的滿足,優秀的創作才是關鍵。”來自河南省屈氏宗親會的屈金星表示,現在教育上詩歌閱讀比較薄弱,人們坐地鐵捧著的大都是小說或者雜志,很難看到有人會捧著詩集。而真正好的詩歌作品不但能夠給人以撫慰,還能幫助你找回自己,具有恢復人信心的力量。屈原作為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開創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的先河。作為媒體策劃人屈金星感到,“對屈原的敬仰,源于屈原身上所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求索精神、民本精神、創新精神,而這些在今天同樣具有現實意義。”
千年傳頌的屈子品格
“……輕云淡淡說舊事,子歸聲聲訴忠魂吶……龍舟粽子蘭與蕙呀……古韻今歌騷壇人噥……”屈原故里秭歸樂平里三閭騷壇現年87歲的農民詩人李國杰登臺吟唱原創詩歌《騷壇新韻》,將原汁原味的自由唱詩展現了出來。 “吟詩,沒的平仄。”這是老人家對于吟詩的概括。在樂平里的鄉間,騷壇的農民詩人們都是吟詩,后一位詩人要跟著前面詩人唱和的韻律對詩。
李老是樂平里屈原廟的看門人,8歲就開始寫詩了,30年來參加端午詩會,一次沒有錯過。騷壇名譽會長、83歲的徐正端老人告訴記者,他和李老小時候都是讀私塾,那時候六七歲老師就開始教他們寫古體詩,當地鄉人都十分重視教育。他50歲時,已經寫過500多首詩。由于古體詩格律都有著極為嚴格的限制,現在詩社里寫新詩的占大多數,為了避免古體詩失傳,李老和他培養了2名三四十歲的年輕徒弟學習古體詩和唱和。現在騷壇的社員有80余人,大部分是樂平里當地的一些泥巴桿子詩人,一手鋤頭一手詩,不僅讓生活詩意化,還讓詩歌生活化。他們都是在平時勞動中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地打了腹稿,積攢多了寫詩歌頌屈原,每年端午社員都要挑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吟誦,與社友們互相學習。
據了解,徐正端用自己積攢的兩萬多元退休金,將屈原的《離騷》等25篇作品刻成33塊碑文,立于屈原廟內。并在退休后義務守護屈原廟20年,在屈原廟里開壇講授屈原的作品,教中小學生楚辭,成為屈原文化的傳承者。“屈鄉處處是騷客”,秭歸有螢火蟲、蘭蕙、楚風、樹蕙、天問等20多個詩社,遍布機關、學校、醫院。屈原的故鄉人以詩的形式傳頌著屈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