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船從舉世聞名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出發,溯江而上,穿過雄偉險峻的長江西陵峽,抬頭眺望長江北岸,有一座氣勢雄偉的建筑半遮半掩在桔林與翠柏之中,這便是令中外游客流連忘返的屈原祠。
由于秭歸縣地處長江三峽工程壩上庫首,三峽工程建成蓄水后,屈原祠也在淹沒之列。1998年9月28日,與三峽工程僅千米之距的秭歸新縣城建成,屈原祠再次遷徙,建在了秭歸縣城東風景秀麗的鳳凰山上。倚山面江,坐北朝南,整座祠宇被環繞在滿園飄香的柑桔林和蒼翠欲滴的翠柏之中。 三峽蓄水后,屈原祠環水相擁依山傍水,成為了三峽庫區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
端午節前夕,一些操著不同口音的屈原后裔,來到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祭拜他們共同的祖先——屈原。來自大陸10個省(區、市)的50多名屈氏后裔代表與來自臺灣彰化的屈氏后裔代表團一行15人齊聚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鳳凰山的屈原祠,共同追思先賢。
6月22日,鳳凰山屈原祠內,一曲蒼涼悲壯的招魂曲響起,拜祭儀式正式開始。“江水湯湯歌浩蕩,屈氏后裔訴衷腸,彰化秭歸聚一堂,九州合奏譜華章……”在主祭官的引導下,屈原后裔代表面對屈原銅像上香、獻酒、跪拜,禮生恭讀祭文。
據了解,臺灣明道大學的一位學者通過歷史研究,發現了全臺灣唯一的屈家村落——彰化屈家村,那里有30多戶100余名屈原后裔。此后,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得知臺灣彰化屈家村存在屈原后裔,2009年便與臺灣加強了相互聯系。從此,兩岸屈氏后裔往來與交流日益頻繁。
活動當天,中華屈氏宗親會也組織全國10個省市、58名屈原后裔來到現場,朝親拜祖。“這是我們第三次來到秭歸祭祖。屈氏宗親會成員每年都在增加,我們現在各省市宗親會成員義務進行屈氏宗譜的尋找和整理工作,也希望以此來祭奠先祖英靈。”宗親會副會長屈家明告訴記者,“我們將會用實際行動繼續努力傳承屈原文化、弘揚屈原精神。”
“我們回家了!”臺灣屈氏后裔代表屈阿明激動地告訴記者,“之前,宜昌市向我們贈送了屈原銅像,促進了海峽兩岸的交流,兩岸的屈原血脈緊緊相連。在臺灣我們也有一座屈原廟,每到端午、春節等重大節日都會舉行祭祀活動,端午節的習俗也與秭歸類似,都會劃龍舟、包粽子、做雄黃酒、掛艾蒿。每年村里都會舉行祭祀活動,而且為我們通過抽簽的方式,選擇一戶人家,把廟里小的屈原像拿回家去供奉一年。供奉過的就不再參加下次抽簽,保證村民都有機會敬拜祖先。我們那邊不同的是每年端午節正午都會去井里取水洗臉,為的是來年的順心順意。”臺灣彰化屈家村里長莊景德感慨地說,“來到秭歸,尋根問祖,有種回家的感覺。這邊的風景、自然環境真的不錯,臺灣屈氏后裔孩童對遠在大陸的屈鄉秭歸充滿向往,但由于在上學,這次無法回來祭拜。回臺灣后,會將所見所聞告訴孩子們,希望今后寒暑假時能帶他們到秭歸祭祖。”
“海峽兩岸的屈氏后人同宗同源,雖在祭拜儀式上有地域差別,但大家供認的是一個祖先。”屈氏后裔鄭承志表示,屈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岸屈氏后裔應繼承和發揚光大屈原文化,這是歷史賦予屈原后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