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峽大壩拔地而起,高峽出平湖。據了解,三峽大壩蓄水前,許多名勝古跡不得不另選他址“安居”,在將被淹沒的古民居中,秭歸古鎮青灘的明清古民居是最有代表性的。青灘是長江上有名的險灘,古鎮因灘而興,老百姓靠灘吃飯,船老大靠灘發財,發了財的船老大便大興土木,修建了這些豪華的民宅,建筑工藝相當精湛,極具峽江地域特色。為了保護好這一古代文明的珍貴遺產,三十多座古民居便遷于著名長江地質景觀鏈子崖下的鳳凰山中,一幅古代山水樓臺美輪美奐呈現眼前。與之共同遷徙過來的還有那百年來沿襲傳承的“活化石”——峽江皮影,當洪亮的地方唱腔響徹鳳凰山,那原汁原味的田野至美也展現得淋漓盡致。走進秭歸,走進鳳凰山,我們踏著青石板小路,穿過簇簇綠蔭,來到青磚黑瓦的 “王氏宗祠”前,去體驗那份最為質樸的民風民俗。
“各位看官,若問這位是何人?抗日英雄,馬上的是,大將軍薛平貴!”嘹亮的念白帶著山野的氣息和韻味,揭開了一場百萬雄兵的“戰事”。“鐺、鐺、起鏘起、鐺、鐺、鐺、鐺、鐺。”喧天的鈸鑼聲沖進耳鼓,緊張而激烈的廝殺就此開始。武藝高強的兩員大將槍來劍往、閃轉騰挪,打斗得難解難分,臺下觀眾目不轉睛、凝神屏氣。“嗨!嗨!”隨著幾聲高亢有力的吶喊,觀眾禁不住好奇,向白色幕布后觀瞧,兩個將軍手持兵器,在木桿的指揮下左右翻飛,在一位老藝人的手指間靈活地揮舞著6根木桿,口中不停地模仿著打斗的喊聲。一出《薛平貴征西》在鑼、鈸、鼓、板子、梆子的烘托下,演繹得扣人心弦、熱鬧非常。
在屈原故里秭歸縣鳳凰山上,3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常年堅守在古民居王氏祠堂內,守候著一份彌漫著古色古香氣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峽江皮影戲。走進皮影館,左側墻壁上皇帝太監、文臣武將、神仙妖怪,一應俱全;舞臺上山石草木、樓臺亭宇、飛禽走獸、花草魚蟲,應有盡有;栩栩如生的古今人物,一個個聲情并茂的動人故事,伴隨著或激昂或纏綿的唱和,躍上心頭。
門廊右側,3位老師傅的一個個榮譽證書,一張張與友人、領導的合影懸掛在墻壁上,作為幕后演員他們是各有專長,配合得更是默契有加。73歲的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鄧從岳從上個世紀70年代就開始演出皮影戲,可謂是這個小小皮影戲班里的翹楚,手指纖長的天資和從小山野間民風民俗的熏陶,讓他的唱腔、表演原汁原味、爐火純青,真是“一口道盡千年事,雙手舞動百萬兵”。而另外兩位傳承人魯成國和鄭之林都是60多歲的退休教師,說起學習和表演皮影戲,他們表示,純粹是喜歡。魯成國從小喜歡皮影,他常常跟著磁帶學習唱腔,加之語文教師的身份,讓他在創作上也顯示出了獨有的天賦。鄭師傅更是心靈手巧,小小的皮影在他的小錘敲擊下,很快就出現端倪,各種樂器的制作也是他強項,打擊樂配樂是他的最愛。2010年,作為皮影戲“老將”的鄧從岳如虎添翼,與魯成國、鄭之林組成了固定的班子。配合著劇情的或緩或急、或喜或悲,魯成國和鄭之林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唱腔時而悠揚、時而高亢,器樂伴奏時而緊張震撼、時而明快舒緩。
趕上旅游旺季最忙的時候,3位老師傅在古民居中,一天能唱上27場,一班人走了,又來了一班人。盡管鄧從岳最愛唱熱鬧的劇目,喜歡演出楊家將和薛家將這些愛國的忠臣,可考慮到游客的需求,每場戲只有3至5分鐘,很難有機會唱一出完整的臺戲,也很難找到時間上長短適中的劇目。沒有合適的,他們就自己排。2012年春,他們幾個老伙計在一起合計,參照歷史故事,制作皮影、設計唱詞、編排表演,創作了兩出新劇——《華容擋曹》和《過五關斬六將》。
想起創作時的艱辛,3位老人十分感慨。皮影館藝人鄭之林表示,“要出一個好本子,第一個就是要求對劇情熟悉;第二個就是我們人手剛剛合適,能夠演;第三個就是這個劇情比較好,能夠受觀眾的歡迎。”“過去都是4人班子,現在受到人數限制,創作時往往要考慮可操作性。而且唱詞究竟是用皮影戲它本身的特色方言,還是用普通話,這個都是我們困擾的問題。”魯成國說。而鄧師傅更是全面把控,根據傳統對唱腔、用詞嚴格把關。新劇目里,雕工精細的皮影道具、精彩別致的表演形式、獨有的“九板十三腔”,讓《華容擋曹》和《過五關斬六將》別具風味。
看到記者對做工精湛的皮影十分好奇,鄧師傅拿出了一箱自己珍藏多年的寶貝——驢皮影。一看才明白,行里人所謂“銀燈映照千員將,一箱容下百萬兵”。鄧師傅說,皮影戲里人物的衣衫和頭都是分開來儲藏和放置的,便于攜帶和相互搭配。在演出前,藝人會根據需要拼好人物。現在他手上的人頭有100多個,衣衫只有50多個,這些東西都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至少有一百多年歷史了。文革期間,皮影曾被紅衛兵視為“四舊”,要堅決消除。可深愛皮影戲的鄧師傅不忍心舍棄這些老輩人的心血作品,他冒險悄悄地把師傅傳給他的皮影藏了起來。而今天他們在皮影館里表演的皮影戲,也正是他當年藏起來的皮影,這也給他們今后的創作,帶來了更多的便利。除傳下來的皮影,老師傅們也在制作新皮影,新皮影都是彩色的,舞起來更是活靈活現。
現在人們的娛樂生活豐富了,可峽江皮影戲的傳承卻岌岌可危。回想當年那個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鄧從岳說,“過去,每年從正月初一一直忙到二月初,我和老師傅們背著道具箱走村串鄉,頗受歡迎。平時趕上哪家老人、孩子生日,還常邀請我們去做祝壽表演。有時候一唱就是一天一夜,那叫痛快。”那時皮影戲的演出陣容強大,有時會有10多個人一起配合, “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的熱鬧紛呈、精彩大氣,是鄧師傅最懷念的。“現在這種場面很難看到了。”鄧從岳感慨著。看著一個個身懷技藝的老師傅相繼離世,鄧老先生感到了傳承的緊迫,他希望自己這二三十部的 “腹中書”后繼有人,收徒傳藝成為了他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魯成國師傅告訴記者,如果靠唱皮影戲生活,幾百元僅能達到溫飽,這也是很多人不愿學的原因。過去,皮影戲之所以能傳承下來,是因為在農村有生存環境,而現在農村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而表演時,喜歡的人多,可卻沒人愿意學。盡管他們都非常希望能夠有更多熱愛皮影戲的年輕人加入到這種傳統藝術的表演中來,但因為皮影戲藝人收入有限,目前他們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三位老藝人告訴記者,他們都是六七十歲的人了,面臨皮影戲行將消逝的局面,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心愿,希望能有人很好地把這一民間藝術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