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民間美術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現象,包括了最民間、最質樸的構圖和顏色,其藝術語言代表了中國農民的創造力。可是這樣巨大的藝術遺產和藝術體系目前正在遭遇著全球化和現代化空前強烈的沖擊,出現了傳承鏈條斷裂的瓶頸。
“主體衰落”與“諸暨模式”:傳承危機中的曙光個案
梳理民間美術現狀,從表面看好像很熱鬧,但在其內部卻潛藏著巨大的危機。民間美術重新成為熱點是現代城市的需求引起的,但現代人對于民間美術的欣賞,基本在審美、懷舊層面,“實用”的背景和內涵已經消散,那些與精神信仰、價值觀念、社會習俗、生產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東西,諸如祭祀、起居、穿戴、器用、裝飾、游藝的一系列物品,已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漸漸失去其原有意義和形式繼續存在的支點。因此,熱衷聲色氣氛的淺表感和浮艷感可謂現階段“民間美術”的普遍品性。這樣的“文化消費”需求的存在雖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民間美術的生機和活力,但在另一層面,卻也可能造成民間美術傳承鏈條的斷裂。
民間美術隊伍創作主體在農村正處于逐漸瓦解的趨勢,原因在于,民間美術不能像多數商品一樣馬上給農民帶來經濟效益,這使得許多農民藝人改行,即使還有人在固守,也已經邊緣化、老齡化。一份對江浙部分縣鄉文化機構的調查資料表明,能承擔民間美術教育的文化專職干部,10萬農民還攤不到0.2人。
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諸暨農村的民間美術狀況卻“風景這邊獨好”,成為一個令人深思的案例。民間美術在諸暨農村十分興旺,全市每年都舉辦不同層次的農民書畫活動,有力地推動了民間美術的傳承和發展。目前,全市有農民美術協會48個,參與人員萬余人次,涌現市級“文化特色村”30多個,其中9個村被紹興市命名為書畫特色村,璜山鎮還成立了中國書畫函授大學諸暨培訓學校。在山下湖長樂村、陶朱街道棋盤村、璜山鎮上市村等書畫村都成立了老年書畫協會,并設立了畫廊。
“傳襲死結”與“傳媒解套”:傳承探索中的有益啟迪
現代傳媒與民間美術素質教育的結合,使諸暨成功破解民間美術傳承鏈條斷裂的瓶頸
諸暨助推民間美術振興,很有效的一個推手就是利用現代傳媒手段。民間美術教育基本上是“以師帶徒”“口耳相傳”,當面對成千上萬農民美術愛好者,目前人數不多的民間美術工作者確實無法滿足現實要求。另一方面,“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的風俗構成了各地民間美術的千姿百態;也正是因為民間美術因地而異,爭奇斗妍,也決定著不同形態的民間藝術樣式的生命與價值。這種差異性決定了民間美術教育不可能像“全日制”課本,到處通用。正如諸暨的農民畫迥異于浦江的農民畫,即使是諸暨市內的農民畫,在風格、選材、技巧、審美、情趣上,也存在著幾大區塊的分野。
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可以破解民間美術傳承鏈條斷裂的瓶頸。新傳媒具有這樣幾個特點:內容生成的即時性、內容獲取的即地性、內容傳播的互動性、內容傳播的定向性,這些特點決定了其信息傳播迅速、廣泛、多樣。可以說,新傳媒手段使得民間美術師資匱乏的難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緩解。據統計,諸暨農村每個鎮鄉都開通了有線頻道,農村有線電視的普及率達到98%,電信寬帶網絡普及率達到了60%。諸暨不少鄉鎮在聘請專家或美術輔導干部進村指導之際,往往要全程錄像,然后把講課內容通過有線電視網絡傳輸到全鎮其他村文化室里。結果,一個老師下鄉,全鎮民間美術愛好者可以同時獲得教益。如果老師有事分身乏術,也可以把老師的講解刻成光碟分發所需鄉村,作為受眾的農民美術愛好者就可以足不出戶,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學習。一些農村遠程教育點還開通了與城里美術專家的互動教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可以當場解惑釋疑,氣氛活潑,收效顯著。就地域而言,縣域在文化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區塊,縣(市)級電視媒體要承擔發掘、傳承本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民間美術樣式的責任,設置固定的節目,安排固定的時段,對特定的受眾進行持續的傳播。事實上,在不少地方,民間美術的樣式以鄉或村的狹小范圍存活,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對于狹小區塊民間美術傳承,“定向性”傳播意義重大。
“文化歡宴”與“公益大餐”:機制創新中的難得機遇
民間美術教育傳承與現代媒體的結合,是一大創舉,更是一場革命。盡管路程漫漫,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在人才培養、機制創新、新技術應用,以及支持措施等多項配套工作,尚待多方探索。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主任尹吉男教授指出,報紙、電視、網絡等多元化的傳播制度促進了當代美術的多元化發展,是“文化環境的寬容,帶來了美術生存和發展環境的寬松,這使不同面目、不同性質的美術方式都能獲得存在、試驗與發展的可能與空間,徹底改變了在權力話語專制下有一元獨尊的美術狀況”。
隨著電視的普及和網絡寬帶遍及鄉村,解決了農村從集鎮到村落一公里的傳播“哥德巴赫”命題。上有源頭,筑渠引水,傳媒承擔民間美術的傳播任務顯得責無旁貸了。
由此可見,對于農民的民間美術教育與傳承,應該列入公共文化事業,承擔的主體自然也是多元化的。
事實上,為完善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浙江先后通過創建文化先進縣、文化示范村等途徑,加大了對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新建和改建了一大批基層文化公共設施,形成了縣、鄉、村三級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十五”期間,全省對農村文化事業財政投入逐年增加,累計安排用于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專項資金達6500萬元,各地用于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配套資金達10.05億元。諸暨市也計劃在5年內投入上億元資金,創建文化強市,并重點將資金流引向農村。民間美術將在新農村建設中重現生機。
結 束 語
事實證明,建立起一個現代傳媒網絡構架,文化、傳媒、鄉村多元聯動,可以破解民間美術傳承鏈條斷裂的瓶頸,是提高農民的美術素質、壯大民間美術隊伍的一條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