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低碳經濟”?走“低碳經濟”之路,會給中國帶來哪些機遇?“低碳經濟”是天方夜譚還是必由之路?低碳經濟下的綠色機會隱藏在哪里?本刊就此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潘家華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莊貴陽。低碳經濟是全球共同愿景
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已是大勢所趨。面對這場新的工業革命的開始,英國等歐洲國家倡導發展“低碳經濟”,日本提出建設低碳社會,世界各地爭相發展低碳城市。那么,從學術和理論上來講,什么是低碳經濟?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莊貴陽介紹說,英國雖然提出了低碳經濟概念,但并沒有給出明確界定,國內學術界和決策者尚未有明確共識。不過,幾乎所有為低碳經濟所下的定義都指出,低碳經濟的目標是為了應對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挑戰,低碳經濟的實現途徑是技術創新、提高能效和能源結構的清潔化等等。
英國的低碳經濟概念,是基于一種后工業經濟的假設,其主要的目標是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限制在一定的水平之下,以防止全球變暖的嚴重負面影響,并在此過程中尋求能源安全、新經濟增長點和新國家競爭力來源。英國提出的低碳經濟以最終碳的絕對量減排為依據,基于后工業的假設,這顯然符合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現狀,但沒有考慮到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因此,中國學者對低碳經濟概念的拓展,指出低碳經濟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不是絕對的減排,而是在經濟增長的前提下,碳排放量的不斷降低。
莊貴陽研究員認為:低碳經濟是指在一定的碳排放約束下,碳生產力和人文發展均達到一定水平的一種經濟形態,旨在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形態,而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過程就是低碳發展,強調的是發展模式。低碳經濟通過技術跨越式發展和制度約束得以實現,表現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結構的優化以及消費行為的理性。低碳經濟概念具有 3個核心特征,即 “低碳排放 ”、“高碳生產力”和“階段性”。
上述有關低碳經濟的概念討論表明,低碳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重要的是要保障人文發展目標的實現。因此,低碳經濟是指碳生產力和人文發展均達到一定水平的一種經濟形態,旨在實現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
中國發展低碳經濟正當時
經濟發展對于后發國家來說從來都是不公平的,但世界向低碳經濟模式的轉型本身是中國一個“彎道超車”的絕好機會。在全球低碳經濟的形勢下,中國面臨哪些機遇?莊貴陽研究員說,首先,把低碳經濟和節能減排聯系起來,可以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同時也會督促國內傳統產業升級和新產業的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第二,中國其實有很多低碳產品,這些低碳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錯,比如太陽能、PV板等。雖然這些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也有很多污染,但國際市場對這些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中國在這方面會有一些競爭力。
第三就是技術轉移。在這股即將到來的技術轉移浪潮中,我們要抓住機會向中國轉移一些低碳技術,因為這才是低碳經濟收入的大頭。
中國低碳經濟在行動
氣候變化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問題。中國既有發展的權利,也有保護全球氣候的義務。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為應對氣候變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緩解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從保障能源供給和能源安全來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也有助于發展目標的實現。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下,把氣候政策與國家發展目標結合起來,在發展中尋求減排,走向低碳發展道路,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雙贏選擇。莊貴陽研究員說, 2006年年底發布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已明確提出中國要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低碳經濟的實質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低碳經濟與目前國內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本質是一致的。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在于龐大的人口基數、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和國際貿易分工中“世界工廠”的地位等。雖然單位產品的能耗不斷下降,但技術進步具有雙重性,產品消費數量的增加也導致能源消費總量的增加。中國通過調整經濟結構、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控制人口和植樹造林等各種措施,為減緩氣候變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關于低碳經濟的5大誤區
“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等,目前成為已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但當前對低碳經濟的探討和認識,還存在著多種誤解,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潘家華做了詳細的介紹和解讀。
第一種誤解,認為低碳經濟是貧困的經濟,咱們不能搞。
這種誤解只看到了表面現象,而沒有看到在較高人文發展水平情況下也可以是低碳的。以使用零碳的核能為主的法國,人均碳排放比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低一
半;北歐國家絕大部分主要依靠可再生能
源,丹麥基本上是風電,挪威、瑞典基本
上是水電。這些國家碳生產率很高,生活
水平也很高。可見,生活質量并不是用碳
排放的多少來度量的。發展低碳經濟并不
是要走向貧困,而是要在保護環境氣候的
前提下走向富裕。
第二種誤解,認為一旦搞低碳經濟,那么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業就不能發展了。中國有的地方一開始對低碳經濟、低碳城市很有熱情,但后來不愿意高調踐行,就是因為害怕大型的化工、鋼鐵行業投資受到限制。這完全是誤解。因為任何社會都必須要有一些相對高能耗、高排放的產業和產品來保障經濟運行、保障生活質量,否則社會沒法運轉。要是沒有鋼鐵、水泥、建筑材料,高速公路怎么建?房子怎么建?即使像英國、意大利那樣,房子都建好了,但也有個壽命期限,一二百年之后還得重建。所以,低碳經濟絕對不應該完全排斥高能耗、高排放的產業和產品,而應該想辦法盡量提高碳效率。
第三種誤解,認為一旦搞低碳經濟,我
們就不能開車、住大房子、享受空調了。
其實并非如此。在低碳經濟狀態下,
交通便利、房屋舒適寬敞是可以得到保證
的。歐洲現在有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熱效果非常好,一旦用自然通風、地熱把室內溫度調控到一個合適的水平,能保持很長時間。在交通領域,我們可以開發太陽能汽車、生物燃料汽車等;同時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所以搞低碳經濟并不一定會降低我們的生活品質,相反,生活品質可能還會得到改善和提高。第四種誤解,搞低碳經濟要用先進技術、低碳能源,成本太高,我們做不了。這聽起來有道理,但實際上不對。從長遠戰略上來看,低碳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今后的競爭不是傳統的勞動力競爭,也不是石油效率的競爭,而是碳生產率的競爭。如果我們為減少成本,圖當前一點蠅頭小利,將來我們的產品、產業甚至整個經濟就可能沒有競爭力,從而被排斥出世界經濟的主流。從現實競爭力來看,這種說法也不成立。現在歐洲、美國的很多產品都有“碳標簽”,標明該產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消費者會有意識地選擇低碳產品,如果我們的產品碳含量比較高,別人不買,我們就失去了市場。把長遠戰略、現實競爭力、環境成本等因素綜合考慮,發展低碳經濟就不是高成本,而是具有競爭力的低成本。第五種誤解,認為低碳經濟是好東西,但太遙遠,我們現在還沒到發展低碳經濟的水平,以后到了那個水平再說。這種認識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低碳經濟是點點滴滴匯集起來的,任何節能的、防治污染的、環境友善的行為,都是對低碳經濟的貢獻。我們搞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關閉小火電、小水泥;作為消費者,隨手關水龍頭、關燈,把白熾燈換成節能燈,用太陽能熱水器,這都是在向低碳化邁進。所以低碳并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生活、生產、消費中。
2010年11月25日,“2010中國綠色產業和綠色經濟高科技國際博覽會”在北京展覽館舉行。圖為來自臺灣的“增程插電式試裝車”。》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展示自己的聚光光伏光學發電系統。此發電系統成本低廉,是中國自主研發的高效聚光電池轉效率達到40%,放大倍率達500~1000倍,可用于不同規模電站使用。
國外的低碳實踐
自2003年英國政府提出低碳經濟概念以來,不僅歐盟、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相繼制定了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措施,而且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等經濟轉型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也陸續開展了低碳經濟政策研究。低碳經濟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更主要的是出于產業競爭力的考慮,低碳經濟有條件成為帶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引擎,尤其在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減緩的背景之下。
美國對國際氣候合作雖然態度消極,但這并不表示其在推動自身低碳發展方面也無動于衷。 2003年,美國出臺的《能源部能源戰略計劃》把提高能源效率上升到能源安全戰略的高度。 2006年,美國公布新的氣候變化技術計劃,推動在新一代清潔能源技術方面的研發與創新,尤其是資助碳捕捉與封存技術此外,奧巴馬政府把新能源產業作為擺脫經濟衰退、創造就業機會、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要戰略產業。
日本提出“低碳社會”概念,倡導在低碳排放和氣候安全的條件下建設富裕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并實施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 2008年“福田藍圖”提出把日本打造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低碳社會,并選定了13個城市作為“環境模范城市”(即低碳城市)。除了在能效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之外,日本多年來一直積極開發太陽能、風能、核能等新能源,將利用生物發電、垃圾發電、地熱發電以及制作燃料電池作為新能源,特別是對太陽能的開發利用寄予厚望。經過多年發展,太陽能在日本已逐漸普及,很多家庭都購買了太陽能發電裝置。
歐盟一直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倡導者,積極推動國際溫室氣體減排。 2000年以來,歐盟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政策、機制和行動計劃,推動其成員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將低碳經濟作為國際合作的核心要素,極力輸出其碳交易規則和碳市場管理做法,旨在帶動歐盟經濟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轉型,并以此引領全球進入“后工業革命”時代。
不僅僅是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很快意識到低碳經濟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采取了許多措施推動經濟的低碳發展。印度強調保障能源供應,努力降低能源使用的碳強度。在可再生能源發展和節能領域,巴西提出將繼續推進實施國家乙醇燃料計劃、國家生物柴油生產和使用計劃、替代能源發電扶植計劃、國家節約用電計劃、油氣及其衍生品合理使用計劃,促進資源的回收和循環利用。
建言中國低碳經濟
莊貴陽研究員認為,雖然低碳經濟理念已經得到多數國家的認可并付之于行動,但對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來說,低碳經濟有著不同的內涵。對中國來說,如何發展低碳經濟,他解釋,第一,要盡快制定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規劃。一是將低碳經濟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進行總體安排部署。二是將低碳技術研發納入國家科技規劃和相關科技計劃。三是制定專項規劃,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目標、重點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經濟的統計和考核指標,并作為國民經濟規劃中的引導指標。四是制定重點行業和部門的低碳發展規劃,向低碳轉型。
第二,用低碳理念規劃和建設,開展低碳經濟試點。選擇典型地區、城市和重點行業進行低碳經濟試點。借鑒國際經驗,出臺發展低碳經濟的指導意見,引導地方和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綜合考慮經濟、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價格形成機制,為我國塑造一個可持續的低碳未來。
第三,重視低碳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技術儲備。按照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原則,研究提出我國低碳發展的技術路線圖,促進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逐步建立節能和能效、潔凈煤和清潔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匯等多元化的低碳技術體系。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重點著眼于中長期戰略技術的儲備;同時整合市場現有的低碳技術,加以迅速推廣和應用。
第四,制定相關政策,形成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逐步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法規體系和政策體系。正確運用政策手段,為低碳經濟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