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對于孫明波是充滿變數與挑戰的一年。6月份青島啤酒前董事長金志國召開董事會,在會上金志國宣布辭去現職,孫明波接任青啤董事長。這也宣告青啤正式進入孫明波時代。
平穩過渡,無預兆接任
孫明波從2008年6月就開始擔任青啤總裁,早已處于核心權力層。按照孫明波自己的說法,這次交接是“平穩過渡”。盡管如此,由于事前幾乎沒有征兆,仍不免讓外界猜疑金志國的“健康問題”并不是個有足夠說服力的理由。這種猜疑也將繼任者孫明波推向風口浪尖,并引發青啤股價一路下跌。
“董事長就是管未來的。”孫明波非常清楚這場人事變動的沖擊力。他親自拜訪重要客戶,并與公司高管團隊座談,討論青啤的未來規劃,保持青啤內外部的穩定與信心。他說,自己剛習慣了做總裁,帶團隊沖鋒陷陣、攻城略地,感覺挺過癮,現在突然被任命為董事長,正在努力轉變角色。
其實擺在孫明波面前的第一道坎是達到1000萬升銷量的目標。但孫明波認為這個目標戰略其實很清晰,就是實施整合與擴張并舉的雙輪驅動戰略。一是不斷開拓市場及完善產業布局以實現內涵式增長;二是通過收購兼并,聯合、聯盟實現外延式增長。
2012年,青啤在他的帶領下,交給了大家一份不錯的答卷。今年前三季度,青島啤酒共實現營業收入21295億元,同比增長13.7%:營業收入為83.9億元,與同期相比,增長近兩成。孫明波接手之后的這半年時間內,青島啤酒更是交上了連續兩個月銷量突破百萬千升的答卷,連創歷史新高。
青啤公司在孫明波的帶領下從管理能力、品牌運作、產品銷售、人才管理、技術水平等各方面的系統能力得到了整體提升c而且繼今年落子九江,揭陽投產,蘭州、菏澤擴建搬遷之后,青啤公司又啟動了在中原基地市場的整合與擴張。
品牌驅動的國際化戰略
然而孫明波的目標不止如此。孫明波曾明確地告訴外界,對啤酒行業來說,目前不僅是國與國的集中程度,全球的集中程度也在提高,背后推動的力量就是規模經濟效益。“未來三到五年,全國的市場會被瓜分得差不多,中小企業基本被整合殆盡。”因為在他看來,青啤要抓住最后的機會,才能把產能和市場做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走國際化發展道路已經成為青島啤酒的必然選擇。
青島啤酒的核心競爭力即是青島啤酒的品牌,因此青島啤酒國際化戰略的根本點是一個品牌帶動下的發展戰略。“我們認為扎扎實實做品牌可以獲得真正的回報,也可以為投資者和消費者創造較大的價值。”孫明波說。
一些激進的企業通過并購進入國際市場,這樣的做法考驗企業的國際化運營能力,一旦操作不慎,極易陷入萬劫不復的泥沼中。另一種做法是品牌培育法,走循序漸進的道路,先是產品出口,適應當地市場的文化,了解消費習慣和消費文化,同經銷商建立良好的關系,用良好的品質和商譽培育品牌影響力,待市場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再考慮在當地利用品牌影響力許可證生產、并購或者興建企業,實現國際化。青島啤酒選擇的顯然是后者。在孫明波看來,國際化產銷和國際化有著根本的不同。國際化產銷是指產業鏈在不同的國家。國際化要求企業的資本運作能力、產品運營能力,都要達到國際化的運營水平。只有將國際化的能力和國際化的資源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國際。
青島啤酒對國際市場一直是非常關注的,青島啤酒從50年代開始出口,現在逐漸采用合作生產,到最后的投資生產,我們只是把握了一個原則——以品牌驅動的發展戰略。我們先創造品牌影響力,在此基礎上才能合作投資,分階段實施。所以我們不是以投資驅動的,這也是我們區別其他不同企業的一個方面。孫明波說。
國外消費者已經接受了青島啤酒,他們認為青島啤酒是中國質量最好的啤酒。在美國舉行的國際啤酒評比中,連續幾年青島啤酒都獲得了第一名,消費者對青島啤酒非常信服。但如果消費只是接受質量,說明他們對青島啤酒的品牌形象有認知誤區。
孫明波認為要把青島啤酒這一民族品牌做大做強,參與全球整合勢在必得。下一步挑戰就是文化方面,首先要建立一個開放的文化,開放的公司。為此,孫明波時刻保持冷靜。他表示:“能不能容納全球不同的文化,才是判斷你的公司是不是全球化公司。僅能容納青島文化,那你是青島文化;僅能容納中國文化,那就是中國公司;能夠容納全球不同文化的人才,我認為這才是全球公司。”我們期待青啤在孫明波的手中繼續大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