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發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動員令,指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十分艱巨,全黨同志一定要埋頭苦干、頑強拼搏”。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重點和難點是實現欠發達地區的跨越式發展。云南省昭通市堅持用新的視野認識科學發展,用新的理念提升科學發展,用新的舉措推動科學發展,奮力推進富民強市新跨越,努力實現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一、深化認識,完善昭通跨越發展的戰略思路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東北部,地處滇、川、黔三省結合部,集革命老區、民族貧困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自然災害多發地區為一體。昭通彝良“9·7”地震發生后,昭通基本市情呈現出“三個并存”的特點:一是歷史上的繁榮鼎盛與現實中的貧弱落后并存。二是資源的相對富集與開發利用滯后并存。三是加快發展的愿望強烈與思想上的因循守舊并存。
在進一步深化市情認識,集中全市人民集體智慧的基礎上,昭通市委提出了今后一段時期的發展思路,即:以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堅持科學發展這一主題,抓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主線,建設“四基地一屏障一走廊”,即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中國西部重要的能源產業基地、新型載能產業基地、生物產業基地、產業轉移承接基地、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和中國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的雙向大走廊,成為西部大開發的特色區域和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新興增長極,全面提升昭通綜合實力,顯著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實現富民強市新跨越的戰略發展思路。
二、牢固樹立“災難變機遇、重建促發展”的思想。努力推動昭通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9月7日,昭通市彝良縣連續發生5.7級、5.6級兩次破壞性地震。由于受到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的多重疊加影響,加之地震災區屬烏蒙山區、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聚集區,災區山高谷深,斷裂構造復雜,地層結構破碎,地震給災區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截至9月9日統計,災害共造成81人死亡,821人受傷,74.4萬人受災,房屋倒塌7138戶30600間。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37.04億元。當前,抗震救災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轉入恢復重建階段。面對災難和困難,昭通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云南省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災難變機遇、重建促發展”的思想,最廣泛地依靠和發動黨員、干部、群眾,堅定信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促進災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使災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超過震前水平。截至11月28日,全市民房恢復重建開工28242戶,開工率88.9%,完成投資17433萬元;民房修復加固開工35307戶,開工率97.1%,完成投資1468萬元,其中竣工4573戶。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特色產業、扶貧開發、城鎮建設、防災減災、生態環保等七大工程項目也在積極實施。
在抓好抗震救災工作的同時,昭通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認真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實事求是地選擇符合昭通實際的發展道路。一是必須堅持以投資拉動為主的經濟增長方式,逐步過渡到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二是必須堅持以第二產業帶動為主體,逐步過渡到依靠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的增長方式。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支柱,沒有工業的發展,就沒有財力的增長,更不可能有消費的增長和基礎設施的改善,實現跨越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就現階段而言,昭通必須仍然依托資源優勢,堅持“工業強市”戰略不動搖,著力培育壯大煙草、能源、煤化工、礦治建材等支柱產業,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最終實現由主要依靠二產帶動向依靠一、二、三次產協同帶動轉變。三是堅決改變長期以來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的經濟增長方式,堅持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帶動經濟增長的方式。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是經濟長足發展最基本的動力和源泉,也是昭通縮短與全國、全省發展差距,實現富民強市跨越發展的智力保障和重要基礎。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的發展道路。
三、著眼未來,堅持用黨的十八大精神統領昭通富民強市新跨越同步小康的偉大實踐
(一)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實現跨越發展的根本保障。一是調優一產。著力發展農業優勢產業,努力把昭通建設成為云南重要的煙草、馬鈴薯、蔬菜、蘋果、蠶桑、魔芋、核桃等生產基地,力爭到2020年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兩番的目標,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并逐步縮小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二是調強二產。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依托資源優勢,重點培植煙草、能源、煤化工、礦冶建材、農特產品加工五大產業,大力發展中小工業,到“十二五”末,使工業總產值突破1200億元,到“十三五”末,突破2500億元以上,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250億元以上的目標)。三是調快三產。加快制定扶持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信息產業和面向民生的商貿、房地產、社區服務和文化旅游等服務業;大力培植城鄉消費市場,充分挖掘消費潛力,努力提高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促進一、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二)進一步破解發展難題。堅持改革開放,著力破解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是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所在。一是著力破解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充分發揮土地、礦產等資源的資本積聚功能,努力將資源轉變為資產,將資產轉化為資本,加速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的進程。按照“簡政放權”的要求,進一步理順體制、創新機制、簡化程序,盡快建立上下聯動、配套銜接、提高效率的體制機制。二是著力解決自我發展能力不足的問題。一方面,進一步加大向上反映昭通困難、尋求各方支持的力度,努力爭取各級各部門在資金、項目、審批等方面加大對昭通的傾斜、支持和幫助力度;另一方面,大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開展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區域經濟合作。三是著力解決人口過度膨脹的問題。綜合采取人口控制、素質提高和有序轉移相結合的方針,下大力氣解決好人口過快增長的問題。
(三)進一步夯實發展基礎。搶抓擴大內需的重大機遇,全面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跨越發展的迫切需要。加快建設公路。鐵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通訊設施建設,加快完成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著力打造昭陽中心城市,推進其他10個縣城和特色小集鎮建設,力爭到2015年將城鎮化率提高到35%左右,到2020年提高到45%左右。
(四)進一步改善民生。高度關注民生,全力加快社會事業建設,是實現跨越發展的根本目的。一是努力實現學有所教。繼續強化基礎教育,加快發展學前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扎實推進昭通師專“專升本”進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二是努力實現勞有所得。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認真解決大中專畢業生和特殊困難群眾的就業問題。三是努力實現病有所醫。著力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保障的目標。四是努力實現老有所養。切實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推動老年人福利事業發展、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和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五是努力實現住有所居。進一步加快城市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建設,大力實施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農村茅草房和危房改造工程,切實改善城鄉困難群眾的住房條件。六是努力實現困有所助。認真做好城鄉低保提標擴面工作,逐步建立包括養老、工傷、生育、失業、醫療等社會保障網絡。
(五)進一步加強生態建設。加強環境保護,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實現跨越發展的基本要求。一是深入實施“七彩云南·昭通保護行動”,努力做到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一起提高、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共同發展。二是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著力整合資源,促進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高效利用。三是加強環境污染的源頭治理和過程控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保護好賴以生存的環境。四是全力推進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到“十二五”末,力爭有林地覆蓋率達到32%,森林覆蓋率達到35%,林木綠化率達到55%,使昭通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調研組成員:李懷義/中央黨校黨史部副主任、崔祿春/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盧紅兵/中央黨校進修部辦公室主任,執筆人:崔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