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俏江南公司董事長、著名女企業家張蘭因為放棄中國國籍成了一個“外國人”,受到了國內輿論的廣泛質疑。很多人認為企業家移民近年來并不鮮見,目前已成為一個潮流,但是她這種表面聲稱堅決不移民,暗地移民海外的這種做法,實在讓人鄙視。不過,張蘭日前也道出了她的苦衷,她說:“要不是為了在香港上市,誰愿意放著中國公民不當而當島民呢?”
國內專家對此立即作出了回應,他們認為,俏江南要在香港上市與張蘭更改國籍沒有任何關系。要知道,香港市場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市場,任何國家的企業,只要符合其條件,都可以到習慢上市,公司董事長的國籍并不在港交所的審核范圍,事實上俏江南已通過港交所的上市聆訊,在港上市基本已成定局。更有人提出,張蘭入籍國外后,已不再是中國公民,那么她掌管的俏江南企業性質就發生了變化,這無疑會讓俏江南在A股上市平添更大的阻力。
其實,俏江南早在2011年3月就向發審委提出A股上市申請,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其在A股市場上市并未獲批準,張蘭于是想到境外上市,但俏江南作為國內民企又將遇到中國對民營企業境外上市所設置的政策限制。按照商務部等六部委2006年發布的《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暫行規定》,境內公司、企業或自然人,以其在境外合法設立或控制的公司名義,并購與其有關聯關系的境內公司,應報商務部審批。因此,俏江南要尋求在港上市,還需要經過商務部這道“坎”。而一旦俏江南的掌門人張蘭更改國籍成為外國人,那可以通過外資企業的身份繞開國內的審批。我想這就是張蘭為上市而更改國籍的道理所在。
一個民營企業在國內上市未成,轉而要在海外股市上市,期間企業家還得更改國籍,從另一側面顯示了國內企業在A股上市之路的艱難。目前,A股市場的IPO盡管對外宣稱已經“市場化”,但企業仍然必須向發審委提出申請并接受其審核。而對于俏江南這樣的餐飲企業來說,明顯不屬于國家鼓勵的產業發展方向,發審委自然難對其有太多熱情,所以俏江南在發審環節通不過也在情理之中。
在完全“市場化”國家的股市,對于像俏江南這樣的民企只要符合條件就能上市,至于以多少價格上市?這需要交給市場來檢驗,如果企業的經營情況不理想,市場也可以在股價上反映出來。但是,在張蘭申請A股IPO的整個過程中,市場效用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而且權力作出了判決,這對于俏江南來說的確很委屈,也從一個側面證明,鑒于A股IPO目前還采用的是“審核制”,而不是“注冊制”,所以還不能說已完全市場化。
于是一些市場人士就鼓吹,應該結束發審制度,將目前的IPO改為注冊制行不行呢?在他們看來,發審制度不僅會錯殺了一些國內好的企業上市之路,而且人為的制造了新股供給的稀缺性,間接造成新股定價的偏高現象存在。更要命的是,發審委工作這么久了,也沒有真正起到守門人的角色,新股上市后業績變臉現象不時存在,一些新股上市之后業績滑坡25%很正常,有的甚至滑坡50%也不罕見。
目前新股的審核制還未到取消的時候,雖然審核制有很多不足之處,雖然有人對發審委的工作提出質疑,但畢竟明目張膽造假者不敢再來了,若一且改為注冊制,造假者一定會如過江之鯽涌向市場,席卷投資者的血汗錢,這樣的改革成本是無論如何也付不起的。雖然審核制會錯殺一批像俏江南這樣準備在A股IPO的好企業,但我們必須看到,A股市場還很稚嫩,不能和已經有幾百年證券史的境外成熟市場簡單類比。所以在針對證監會主席郭樹清的發問“IPO不審行不行?”我認為目前A股市場正處制度和誠信體系建設之中,還沒有完全走向成熟,所以新股IPO不審是不行的。
不過,這并不是說我們只能對這種情況束手無策,沒有改革的任何可能性。從張蘭更改國籍這件事可以看出,商務部等六部委6年前發布的那個“暫行規定”就有修改的必要,政策面上應該給國內企業境外上市提供更多的便利。目前A股市場走勢贏弱,接受新股的承受能力也很有限,我們應該鼓勵更多的境內企業赴境外上市,而沒有必要對其設置過多的限制。這樣一方面可以滿足企業的融資上市需求,并且推動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另—方面也可減輕A股市場的壓力,給A股市場一個休養生息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