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大縣、財政弱縣、人民窮縣、干部孬縣
農業效益太差,涉農勞動不能脫貧,涉農投資不能致富,涉農財政不能增收,誰姓“農”誰背時,誰沾邊誰倒霉。
現在,不管紅頭文件怎樣高調吶喊農業的基礎地位和極端重要性,也無論中央政府怎么用財稅支持和激勵,農業卻像一個垂暮老人,無可奈何地走向黃昏。
現在全國各地農業占GDP的比重,普遍快速萎縮。我估計最多到2020年,農業在整個GDP中的比重會降到6%以下。盡管如此,仍沒有一個地方政府滿足,而是想借助產業結構調整,把農業“趕盡殺絕”。
很多地方領導人口頭高喊重視農業,但都從內心深處把農業作為拖累本地經濟快速發展的歷史包袱。即使農業條件再優越,也很少有人感到自豪。
我曾到過黑龍江著名的三江平原,那里一直是國家的糧食主產區。70個產糧大縣當中,居然有43個縣財政收入不足億元,21個縣還沒摘掉貧困縣的帽子,絕大多數仍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維持基本運轉。據我調查統計,全國有800多個產糧、產棉大縣基本上都是“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弱縣、人民窮縣,干部孬縣”。
再看看全國百強縣,像無錫、江陰、昆山等,這些富得流油的市縣,沒一個是靠搞農業發跡的。農業即使沒被完全消滅,在經濟成分中所占的比例也特別小。
從塞北到江南,從東海之濱到阿拉山口,凡經濟欠發達地方的縣域領導人都會不約而同地選擇拋棄農業和農村,狂熱追求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
地方政府為什么要消滅農業與農村?原因就在于農業對GDP的貢獻已微不足道。發展速度上不去,衡量干部政績的主要指標達不到,地方領導人很難受。
更主要的是: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業領域給地方政府的財政貢獻基本沒有了,反成了地方財政支出的重大包袱。在這種情況下,當縣長、書記的,不去考慮如何通過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路徑以爭取財稅收入的最大化,有效保障干部職工每個月工資與福利的發放,而是去關心國務院總理強調的糧食安全問題,別人一定會說這個縣長、書記是扯蛋,是嚴重錯位!
口頭上高喊重視農業和發展農業,實際上卻雷聲大雨點小,甚至干打雷不下雨,是因為要應付和敷衍上面。
言與行的嚴重分裂,說一千道一萬,歸根到底還是農業不賺錢。
但農業效益太差,涉農勞動不能脫貧,涉農投資不能致富,涉農財政不能增收,誰姓“農”誰背時,誰沾“農”誰倒霉。弄得大家皆視農業如陷阱,各種生產要素望風而逃,凋敝與衰敗便遲早都必然要發生。誰都不會相信,一瓶麻油竟然比一瓶礦泉水還便宜,一袋金燦燦的稻谷還抵不上我們湖北的一包黃鶴樓香煙。然而,這是事實。
農產品價格超低
日本的官員對我說,你們中國干嘛呀,把糧食價格搞得這么低。
1980年代,有個叫牟其中的人,用八百多個火車皮的中國農產品跑到前蘇聯去換了4架舊圖-154飛機。按國際慣例,很不劃算,但回來一盤賬,竟然還大賺一筆。茅臺酒2010年又漲價了,我聽茅臺鎮的朋友講,茅臺酒的主要原料是糧食,而糧食成本尚不到20元錢。
吉林的同志告訴我,東北大米現在出口日本,離岸價只有2.4元/斤。恰好我去過日本,專門調查過日本超市里的農產品價格,發現有的大米品質跟我們東北的大米差遠了,但它一般都賣幾十塊錢一斤,最好的大米賣人民幣99元/斤。
日本的官員對我說,你們政府肯定通過大量財政補貼對我們進行糧食傾銷,這么好的米賣到這才4元多人民幣1斤!我告訴他:中國對于農民的糧食補貼是從2002年的農村稅費改革之后才開始,而且每畝地各種補貼加在一起也就幾十百把塊錢,平均攤到一斤糧食里只有幾分錢!農民把米賣到日本來,四塊多錢一斤已經賺了。他驚愕了半天也沒搞懂,說你們中國干嘛呀,把糧食價格搞得這么低。
日本農民的收入和教授的收入差不多
不要強調什么技術含量,技術含量是工業資本借以壓榨和剝削農業的一種借口。
我曾在北京講過這個事,有專家說,日本人的平均收入高,在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編者注)很小的情況下,90元人民幣1斤的大米在日本人的消費支出中,或許不見得就比中國每斤2.4元人民幣的東北大米價格高。但我有個師兄在日本當大學教授,他有個日本同事,哥哥在前不久地震的福田縣種10多畝水田,每年的糧食收入跟在大學當教授的弟弟收入基本持平。如果風調雨順,這個農民的收入還會比教授稍微好一點。
中國過去曾討論過“腦體倒掛”,認為不合理。發達國家農民的收入水平為什么能跟一個大學教授的收入水平差不多呢?其實,農民本來就要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農業有很多無法抗拒的風險,這些必須反映到價格中來。我認為,不要強調什么技術含量,技術含量是工業資本借以壓榨和剝削農業的一種借口。
受制于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特定的政治因素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現象,本是人所皆知的極不公平的社會現象,但長期以來一直被全社會熟視無睹,到今天仍沒什么人站出來講一句公道話。
農業是弱勢產業
工業產品的價格相對自由地放開了,而農產品卻在很大程度上仍處于管制之中,使工農業的價格差距越來越大,存在一種嚴重的人為扭曲。
很多經濟學家喜歡拿勞動生產率的老調重談,說什么農業領域的勞動生產率低,用來掩蓋所謂的社會平均利潤率對農業勞動價值的侵吞,從而為工業資本、金融資本壟斷農產品的定價權制造借口。由于農產品價格與價值被人為扭曲和嚴重低估,農業經濟對國家發展的重要功能也被有意忽視和嚴重抹煞,淪落成遭受強勢產業肆意壓迫的對象。
現在,農產品之所以不值錢,不是農業本身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在下降,不是農產品的供求關系上發生了供大于求的變化,也不是社會平均利潤率的自動調整,而是在工業社會階段,對農產品價格和農業價值的一種嚴重的人為扭曲。
嚴格地講,我國的農產品價格體系本來就不完全是按照價值規律和供求關系構筑起來的。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政府在價格領域,特別是工業產品的價格機制上遵循市場化的取向進行了多次大膽探索,但對許多農產品,特別是糧、棉、油等產品始終還是堅持以行政調控為主,也就是說,工業產品的價格相對自由地放開了,而農產品卻在很大程度上仍處于管制之中,使工農業的價格差距越來越大。
比如說稻谷的價格,1992年就被定在0.9元/斤,但種子、化肥的價格卻年年爬坡,到2010年,中央才決定把稻谷的最低收購價格提高了3.3%和10.53%。但同一時期,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指數卻上漲了20.28%,農業生產用工成本也在不斷上漲。過去說在外面打半年工要頂農民在家里種一年田,現在農民在外面打一個月工,甚至半個月工,就頂在家里種一年田。
我哥哥還在老家種田,一家5畝多地,刨開種子、農藥、化肥等這些現金成本外,人工不算錢,一年下來就3000元錢,約為我侄兒在外面打工一個多月的工資。
農民工有未來嗎
只要企業老板不惹出嚴重影響到社會安定團結的大麻煩,政府很難旗幟鮮明地為勞工利益找老板叫板。
現在農民的年均收入中,絕大部分來自于非農領域的打工。專家認為這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功勞。但依我看,這事對不對還要歷史檢驗。這種背井離鄉、無可奈何的外出打工并沒真正解決農民的收入問題,更沒徹底解決農業的發展問題。我愛人她哥哥、嫂嫂、弟弟、弟媳也都在長三角打工,打了將近20年,家里的田任由80多歲的父母廣種薄收。聽說最近因傷病要回來,我問他買了養老保障與醫療保險沒有?他說沒買。我說你為什么不找老板?這可是你的合法權益!他說敢找嗎?一找,就會立即炒你魷魚。
企業炒你魷魚,是因為買社保要提高用工成本。政府為什么不去干預?因為要維護和優化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環境,以更多更好地招攬社會資本來投資。一般情況下,營造和優化經濟發展的環境就是要維護企業老板的經濟利益。有些地方的態度是:只要企業老板不惹出嚴重影響到社會安定團結的大麻煩,政府很難旗幟鮮明地為勞工利益找老板叫板。
中國的“人口紅利”非常明顯,但民眾并沒從中得到蠻大的好處。我愛人的弟弟、弟媳在浙江溫州打了近20年工,稅收給了當地政府,利潤給了企業老板,到了50歲不能再拼命干活時,卻不得不帶著一身傷病無可奈何地回到湖北農村。
農用土地有多賤
不管怎么打擊,農民不在乎,集體不在乎,地方政府的干部也不在乎。為什么?因為農村土地實在是不值錢。
在教科書上,土地一直被視為財富之母。專家學者們總是責怪說,農民兄弟,你應該像對待自己眼睛一樣愛惜土地呀!但如果種糧食糧食不賺錢,種棉花棉花不賺錢,不管種什么養什么都不能賺錢反而還虧本的話,這個“寶貴”的土地還值錢嗎?還值得農民兄弟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去愛護它嗎?
如今,國家越來越嚴格地為保衛耕地面積的“紅線”而嚴厲打擊非法使用土地的行為,但不管怎么打擊,農民不在乎,集體不在乎,地方政府的干部也不在乎。為什么?因為農村土地實在是不值錢。
要真正保持18億畝土地的紅線,最根本的辦法是讓土地能賺錢。如果土地上生產的農產品不賺錢,土地就不值錢,不值錢就沒有人把它當回事。
美國為什么高補貼農業
一旦棉花領域垮了,就是7000萬人失業,對政府來講,是天大的事情。
農產品價格長期嚴重偏離價值的現象,不僅極大挫傷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導致了農業經濟的衰敗,而且經常引發城鎮農產品市場周期性的“地震”和“海嘯”,多年來,我國經濟生活中的農產品“買難賣難”的情況總是在不斷地循環往復,一會多了,一會又少了的現象經常發生。
源于青萍之末的“蝴蝶效應”,往往可以在國家經濟生活當中產生嚴重的波動,甚至成為爆發社會危機的直接導火索。
有些專家持不同意見,認為中國的農業無所謂。因為現在世界經濟已經一體化了,只要有錢,什么東西都可從國際市場上買到。但這些專家可能忘了,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農業發展中政府也采取了大量的財政補貼政策,使其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競爭力。
西方國家對農業進行大規模的補貼,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降低價格來出口傾銷。如果通過政府大規模的財政補貼,使他們國家的農民把糧食的價格弄低,然后再傾銷到中國來,那美國政府的這種為外國政府分憂排難,為世界人民養家糊口的善舉,豈不成了“英特納雄耐爾”了么!這怎么可能呢!
美國補貼農業有三個目的:一是提供就業機會,2010年就為美國國內提供了近100萬個工作職位;二是增加農民收入,平均每個農戶每年大約能從政府得到1萬多美元補貼;三是減少農產品過剩,以維護農業生產的平衡、持續發展。把農業作為解決就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這是包括先進發達國家在內的普遍共識。
中國也是,《新聞聯播》播了,中國的棉花產業中,種棉花就有5000萬農民,同時,圍繞棉花的加工又有2000萬工人在就業,7000萬勞動力啊!一旦這個領域垮了,就是7000萬人失業,對政府來講,是天大的事情。
糧食應大幅提價
中國的糧食至少每100市斤稻谷應賣到200元。從2009年開始,我提出要300元/100斤。如果加到300元/100斤,農民才有利可圖,才有人愿意回去種糧。
在農業問題上,這種復雜性和特殊性,就像豆腐掉到灰里,吹也吹不得,碰也碰不得,打更打不得。這就考驗決策層的智慧,怎樣使農業能夠更好地發揮出它的綜合效應。
多年以前,我就極力主張中國的糧食至少每100市斤稻谷應賣到200元。從2009年開始,我提出要300元/100斤。如果加到300元/100斤,農民才有利可圖,才有人愿意回去種糧。
為什么要漲價到300元/100斤?以我哥家為樣本來核算,他一家5畝多地,種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如果收1500斤/畝,5畝多田能收獲八九千斤。如果300元/100斤,最多可賣到2.7萬元,刨除成本,夫妻倆大概一年人均1萬多元,1000多元/月的收入。這樣農民才覺得可以與外出打工的人有得一比,如果種田一個月能夠搞個一千多元到兩千元,很多農民就不一定非要拋妻離子出去闖蕩了。
只有通過農產品提價,特別是通過發展農業生產來讓農民獲得基本收入,形成農業繁榮與農民富裕的良性循環,才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一個長遠辦法。
一定要適當運用價格杠桿,適當放開或提高農產品價格,讓農民主要去通過發展農業生產來獲得合理收入。這樣,不僅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進步,而且國家在經濟基礎、政治基礎、社會基礎領域中很多長期受困擾的矛盾問題,也會隨之迎刃而解。
(原載《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