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地實現基本農田保護目標,廣東省佛山市在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方面探索財政轉移直補基本農田的辦法,對承擔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其他責任單位進行經濟補貼,調動了農民保護基本農田的積極性。
2009年,佛山市選擇南海區試點實施基本農田保護財政補貼制度。在此基礎上,于2010年初出臺了《佛山市基本農田保護補貼實施辦法》。目前,這種辦法已在全市5個區全面實施。
補償范圍及對象
補貼范圍為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劃定的佛山市71萬畝基本農田。補貼對象為承擔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其他責任單位(如國有農場)。
補貼資金中每年要提留20%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專項基金,可滾動使用;其余80%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民代表大會或其他責任單位成員代表大會決定具體的安排使用方式。
把補貼范圍確定為基本農田,主要基于以下考慮:第一,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穩定,責任人明確。第二,基本農田與耕地相比面積較為穩定,農業結構調整也比較容易。打個比方,佛山魚塘在春、夏、秋3個季節養殖魚類,到了冬季可用于種植蔬菜,如果農民認為這些魚塘也可獲得補貼,對其進行確認則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也可能由此產生不必要的糾紛。第三,基本農田都是地力水平較高、連片和生態價值較高的耕地,尤其需要重點保護。
補償標準如何確定
耕地與建設用地的產出投入比差異巨大,每畝可相差萬元左右,在補償標準制定時無法做到絕對公平,只能做到相對公平。他們主要遵循“提高農民收入、讓農民受惠,有效提升農民基本農田保護意識和財政支付能力可承受”這幾項原則。
為此,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對佛山市5區36個鎮、街道的400余人進行了有效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由于這5區經濟發展的差異,農民對補貼金額的意愿也相應有較大差別,最高的是頃德區,為3561元/畝·年,最低的是高明區為425元/畝·年,全市的加權平均值為1611元/畝·年。
每個區的基本農田保護不僅是為了村或鎮,也是為了整個佛山市,因此,補貼標準應該全市統一。經過多次修改完善形成的《佛山市基本農田保護補貼實施辦法》在補貼標準方面規定,禪城、南海、順德三區不低于500元/畝·年,三水、高明倆區不低于200元/畝·年。
補貼資金的籌措
全市范圍內補貼,需要大量資金。2003年初,佛山市行政區劃調整,撤銷縣級市并建區,至今5區財政收入、支出并未全市統籌,各區財政仍相對獨立。為此,在資金籌措來源方面以區、鎮兩級財政為主,按市級財政出20%,區、鎮財政出80%的比例籌措。各區的資金籌措方法與數額依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中各區所占比例來確定,市級財政僅對高明、三水倆區每年給予各1500萬元的定額補助,暫定3年。各區每年根據統計結果先把補貼資金上繳到市,再根據各區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下放到區。
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佛山市具體補貼程序是這樣的:先由各鎮、街道確認補貼面積并上報所在區政府,然后各區政府審核數據后上報市政府,由市政府制定補貼方案。之后由市財政局統一收取各區補貼資金,最后由各級財政部門按補貼方案下撥補貼資金。
在補貼實施過程中,由于財政部門的績效評價政策原因,補貼資金的發放還需要制定配套的政策來實施。同時,村民對非基本農田的耕地也強烈要求補貼,甚至出現部分村民主動要求將優質耕地劃為基本農田的現象。此外,按照三水、高明區200元/畝·年的補貼標準,實施效果還有待進一步考量。這些都是當前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