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農民的數億元“保命資產”,僅憑當地有關領導“打招呼”、村干部“研究決定”、鎮街辦事處主任“同意處置”,就被私自低價變賣,數千名群眾不知情。最近,這起發生在廣東省鶴山市的“權力買賣”,因群眾舉報被戳穿。
“下蛋母雞”被私賣 失地農民不知情
在廣東省鶴山市沙坪街道辦事處中東西村,因為大部分土地被征用,當地政府要求開發商配套建設沿街商鋪和標準廠房,置換給村集體,為失地農民養一群“下蛋的母雞”,作為今后的生活保障。
但讓4400多名村民沒想到的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保命資產”,卻被當地個別干部“合謀”變賣,從中漁利。企圖侵吞這批集體資產的,首先是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馮維根。
接到群眾舉報后,記者曾詢問馮維根。他承認“村里商鋪已賣掉了2/3”。據馮德洪等村民估算,屬于村民集體所有的沿街商鋪,市值超過5億元,但實際入賬卻只有6000萬元。中間的“巨額價差”究竟是被惡意“低價賤賣”,還是被人侵吞,不得而知。
馮維根辯稱,當時變賣這些集體資產時,“由幾十名村民代表同意”。但接受記者采訪的村民均否認知情。
據鶴山市民政局副局長劉錦棠介紹,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項,需經多數村民討論通過,“中東西村沒走這一程序,涉嫌違法,變賣行為當屬無效”。
但據記者了解,該村大部分集體物業資產已“合法”易主。鶴山市住建局提供的《查詢結果通知書》顯示,已有300多個原權屬中東西村的商鋪被交易過戶。最近一宗過戶手續,發生在2011年11月21日。
上級領導“打招呼” 村鎮干部“蓋公章”
調查發現,私賣村民“保命資產”的報批手續疑點重重,但在經過市、鎮兩級政府的審核過程中卻“一路綠燈”,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
住建部門是物業房產交易過戶的最后一道關。“我們審批主要認兩個公章,一個是物業原權屬方村委會申請出售的公章,一個是鎮街辦事處同意處置蓋的公章。”鶴山市住建局有關負責人說。
當被問及“為何過戶時不要求提供村民集體同意的手續”時,市住建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問題出在“體制滯后”上:我國對村級集體資產過戶的條件并沒有明確規定。鶴山市的做法是,“如果鎮街辦事處同意,就給予辦理,不必有村民集體簽名”。
那么,變賣“保命資產”的兩個公章,又是怎樣蓋上的?
鶴山市住建局提供了一份題為“中東西村委會關于要求處置房地產物業的請示”,上面寫著:“經我村委會研究,擬將權屬我村委會的房地產物業進行處置,處置物業情況詳見附表。”下面蓋有村委會的公章。在左下方有“同意處置”四個字,蓋的是“沙坪辦事處”公章。
這顯示,兩行字的“請示”,加上四個字的“同意處置”,就成了變賣幾千名村民數億元“保命資產”的“法定”手續。
鶴山市政府一位知情干部透露,審核環節形同虛設的背后,是馮維根等人在當地“人脈深厚”,其親友十幾年來長期擔任江門、鶴山兩市紀檢部門的要職。
誰來保護失地農民的“保命資產”?
“鶴山市干部私賣失地農民‘保命資產’的行為,在全國具有警示意義。”廣東省政府參事王則楚說,如何在村民自治制度下,有效保護被征地村莊的“保障性”集體資產安全,正成為各地推動城鎮化的一個新課題。
“讓開發商配建部分保障性物業資產,本來是政府為保障失地農民長遠生計的精心安排。”王則楚說,但如果沒有配套法規嚴格保護,好事隨時轉化成壞事。中東西村的教訓顯示,廣大村民沒有“保命資產”的處置權,是十分危險的。
“說到底,鶴山市住建局把中東西村的集體資產當作普通的企業資產處理,只認公章和法人代表,就是沒有與村民自治制度銜接好,村民的自治權利沒有得到保護。”廣東省國土廳相關負責人說。
“被征地農村的保障性物業資產,一般具有完全產權,但對其交易,目前在國家層面尚沒有明確的法規,急需立法完善。”廣東省民政廳政策法規處處長王先勝說,國家應當明確被征地農村“保命資產”的監管職責和審批過戶門檻。
據了解,目前一些地方房管部門以“內部文件”規定,在交易登記條件中加入“村民大會紀要”“村民同意書(手印)”等,這大大壓縮了個別干部暗箱操作的空間。
廣東省國土廳有關負責人還表示,為避免村干部私賣失地農民的“保障性”資產,一些地方規定將其“量化”給農民,而不是交給“虛化的村集體”。這種探索值得肯定。
另據鶴山市委常委、紀委書記甄榮毅介紹,群眾和記者反映的中東西村一案,已引起當地領導重視。馮維根涉嫌非法變賣村集體資產已被雙規,公安機關已對其親屬馮廣安、馮佳強等幾名涉案人員刑拘。其他問題也在進一步查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