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歷史上發生的各種經濟危機,我們會發現,如果每個國家都選擇獨自應對,那么,不論是危機的始作俑者,還是危機的受害者,都會讓局勢更為惡化,讓危機持續的時間更長,帶來的危害更大。
1929年發生的經濟大蕭條就是最好的例證。許多國家以自我為中心,采取利己政策,竭力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當時,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舉行的經濟會議早已設計好了各種協商機制,可惜,“人人為己”的態度在當時極為盛行,這些協商機制都未能發揮作用,后來的結果眾所周知。這樣的慘痛記憶,在80年后的今天也揮之不去。
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2008年末達到危機頂峰。銀行面臨陷入癱瘓的風險,世界經濟停滯不前。這一次,各個國家采取了團結合作的態度,貿易保護主義和“人人為己”政策和做法敗下陣來。大家反思了20世紀30年代發生的政策失誤,這有助于避免重復之前同樣的錯誤。從2008年到2010年,法國在二十國集團峰會上,一直呼吁大家要采取全面、一致的措施應對危機。為了讓這些應對措施充分發揮效力,二十國集團在國家和政府層面召開了許多會議。正是由于所有國家和多邊機構的協調應對,才避免了全球經濟的深度衰退。
呼吁了半個世紀的結構調整開始了
有些人希望改寫上述這段歷史,批評這些拯救危機的凱恩斯主義決策,導致公共債務水平的攀升,并導致了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新困難(歐債危機)。但是,這種批評論調是站不住腳的,他們忘了2007年和2008年那兩年的形勢有多糟糕。
今天,盡管危機的性質和強度有所改變,但危機依然還在持續。這次經濟危機揭示了過去40年來世界經濟運行中的缺失和不足,特別是那些在國際經濟活動中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參與者。
在美國和歐洲,無論政府還是每個家庭,對信貸的依賴無處不在。次級債務的邏輯是假定那些按揭房地產的價值會無休止地上漲;公共債務的邏輯則是經濟增長和隨之而來的所得稅上升最終能夠償清借貸。
但是,一旦經濟增長趨勢放緩,這種邏輯就不再有效了。由于缺乏共同努力應對,經濟增長潛力持續衰減,如果通過債務維持消費,就沒有足夠的資金來籌劃未來,而籌劃未來才是發行公債的唯一正當理由。
現在到決戰時刻了。我們首先需要歐洲和美國做出結構性調整;其實這是我們與別的國家,特別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中的經濟貧困成員,共同呼吁了半個世紀的結構性調整。
當然,這些調整措施都要求恢復公共賬戶、私人賬戶和日漸脆弱的社會—經濟體系的財務平衡。這些措施實施起來非常困難,因為盡管采取了大刀闊斧的經濟一攬子方案,但恢復信心的過程仍比預期慢,但即便如此,許多國家還是都已行動起來。
相互分享,才能和諧與安寧
當人們面臨不確定的事物,擔憂未來前景時,貿易保護主義的誘惑、“人人為己”的想法又會流行起來。任何人都無法對這種危險的想法免疫,即使內心清楚這樣不對,即使貿易活動中的溝通協調機制暢通無礙,都不能讓大家免于這種恐懼和誘惑,那些憎恨經濟自由主義的人還會乞靈于關稅壁壘的回歸。
然而,大家都知道,醫治過程也許比疾病本身更為糟糕。對外貿易不僅僅是個統計數據總和的問題:如果我們拒絕進口貿易伙伴的產品,他們怎么可能會無動于衷,不予以反擊呢?
當然,貿易參與的各方為了避免被人曲解,避免給那些急于搞貿易保護的國家以口實,都必須遵守和堅持公正的互惠原則,特別是在公共采購領域,都能認識到避免貿易保護主義對大家都有益處,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很明顯,那些去全球化的說法必須予以反對;這樣的喧囂迎合民眾,而不開化民智,所提的解決方案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在這個歷史時刻,我們要堅持開放和團結兩大核心理念;借此,我們能夠找到擺脫危機的最佳路徑。如果我們不能確保鏟除那些產生恐懼和沮喪的根源,那么,危機所催生的政治和外交后果可能難以預料。
處于困境中的國家需要再次走上經濟增長的道路:可以通過努力提高競爭力,進而促進貿易發展和合作。我們必須對未來進行投資,對人才培養、科技研究的投資,特別是對精英人才和創業精神的培養等。而不要退守國內,最終導致貿易戰。
同理,那些經濟表現較好的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應當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相應的貢獻:開放本國經濟,積極面對國內需求的增長,幫助本國的窮人,而不是輕慢或忽略他們。
團結一致、關注群體利益與開明合理地維護自身利益,是一枚硬幣的兩個方面:在這個星球上,每個人都相互分享彼此的利益時,才能夠擁有共同的和諧與安寧。
亞洲的特殊作用
在這個互相依賴、互相聯系的世界里,亞洲起著特殊的作用。即便亞洲國家自身問題重重,也還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在世界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受到各方的關注和期待。例如,中國提出兩個很有意義的價值觀—合作和開放,可以為世界帶來安定和信心。歐洲作為民主地區,也應當發揮同樣的作用,因為貿易自由、投資自由以及人員貨物流通自由等都是社會契約的組成部分。歐洲必須繼續在國外推行全方位自由的理念,同時,也不應該忘記在國內落實這一理念。
博鰲亞洲論壇設計在亞洲大陸框架內,這是其戰略考慮。雖然成立僅十一年,但已經成績斐然。論壇面向歐洲,構建了一個洲際對話的高端平臺。博鰲亞洲論壇和《博鰲觀察》雜志的創刊,必將會使我們的世界更加開放、更好溝通、更為團結。
讓-皮埃爾·拉法蘭
博鰲亞洲論壇理事、法國前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