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金融領域里一個新的發展趨勢是區域性金融合作在加強,區域性金融合作安排成為全球貨幣金融體系重要組成部分。
2010年二十國首爾首腦峰會中特別指出加強區域融資安排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合作的重要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為全球官方金融機構,迄今有近70年的歷史,承擔著維持全球金融穩定,提供最后貸款支持的重要職責。
從歷次金融危機中汲取教訓,歐洲、拉丁美洲及亞洲國家亦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大力推動本區域的金融合作,建立不同形式的金融救助機構,以便能及時有效地對本地區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這些區域金融合作機制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起向危機國家,或希望得到資金支持的國家提供更及時和更有力的救助,它們已成為維護區域金融穩定,從而維護全球金融穩定的不可缺少的支柱。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東盟中日韓在金融合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已建立了危機救助機制—清邁倡議多邊化,和經濟金融監測機制—東盟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并在促進本地區債券市場發展和開展政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但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告誡各國,金融危機一旦來臨,其擴散速度之快,破壞程度之嚴重,會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因此,東盟中日韓各國應繼續大力推動金融合作,應大幅度增加“清邁倡議多邊化”資金的承諾,近期應至少將資金承諾額從1200億美元增加到2400億美元,并要逐漸增加不掛鉤部分的比例。同時,要加快在“清邁倡議多邊化”機制下增加危機防范功能,建立危機防范貸款工具。
建立區域金融救助機制
1997年爆發于泰國的金融危機,蔓延到印尼和韓國,席卷亞洲,并波及全球其他地區。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泰國等國家提供貸款支持時,中國和其他國家積極地參與雙邊貸款支持(如中國向泰國提供10億美元的支持)。東盟中日韓以此為契機,開始了金融領域里的緊密合作。
首先,東盟中日韓財政部部長建立了財長會議機制,每年組織一次會議,并視需要可舉行特別會議。實際上,這是一個央行也參與的財政和央行共同會議,因為央行副行長也參加會議。從2012年開始,將舉行財政部部長和央行行長共同出席的會議。
在2000年5月于泰國清邁舉行的財長會議上,東盟中日韓決定建立相互間的貨幣互換協議,以此作為本區域的金融安全網(Financial Safety Net )史稱清邁倡議(CMI)。截止到2008年末時,東盟中日韓共簽署了16個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總規模超過800億美元。然而這樣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機制有其缺陷,主要是啟動程序繁冗,協調難度大,效率不高。
為此,東盟中日韓從2005年以來,加緊協商,研究如何將清邁倡議從雙邊貨幣互換轉為多邊貨幣互換機制,簡稱清邁倡議多邊化(CMIM)。經過努力,在2009年2月財長會議上達成協議,將這個多邊貨幣互換機制總金額定為1200億美元。其中中日韓共出資960億美元 ,占總額的80%,東盟10國共出資240億美元,占總額的20%。中國和日本是兩個最大的出資國,各出資342億美元,分別占總額的32%,韓國出資為16%,是中日的一半。中國出資額中,香港特區政府由香港金管局代表出資35億美元。
清邁倡議多邊化作為東盟中日韓的危機救助機制,可向其成員在發生流動性危機或國際收支困難時提供金融援助。在這個機制下,中國和日本可使用出資額的50%,韓國可使用100%,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和香港可使用250%,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和文萊可使用500%。一旦貸款申請獲準,使用國可立即提取可使用額度的20%(簡稱不掛鉤部分),但其余80%額度的提取要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規劃掛鉤。
建立經濟監測機制
除設立金融安全網外,東盟中日韓金融合作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建立本地區的經濟監測機構。這個機構的主要職能是對本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各成員國的經濟政策及金融部門穩定情況進行監測,找出經濟中的風險和脆弱面,及時提出政策建議以避免這個地區發生新的危機,為此,東盟中日韓財長會議在2010年3月決定建立東盟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經過一年的準備,這個辦公室于2011年5月成立,并開始運行,辦公室設在新加坡。
這個辦公室一方面承擔以上對經濟金融的監測職責,每個季度提交東盟中日韓區域經濟監測報告和每個成員國經濟分析報告。另一方面,如果某成員國發生流動性危機或國際收支出現困難,向清邁協議多邊化求助時,這個辦公室將向東盟中日韓貸款審批決策機制提交關于該國的經濟情況報告。在貸款批準后,這個辦公室將負責監測貸款的使用情況,負責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亞洲開發銀行的協調,以保證借款國的政策承諾予以落實。
目前,這個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運轉順利,它已經得到其他區域金融機構、研究機構以及金融機構的充分認可和重視,并在積極開展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國際清算銀行、經合組織、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機構的合作。
發展亞洲債券市場
東盟中日韓金融合作從一開始就高度重視發展亞洲債券市場,因為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經驗是,相對于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亞洲債券市場落后許多,企業融資多依賴銀行貸款,這種融資結構在資本流動大量頻繁進出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金融部門的不穩定。而一個發達的債券市場,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有利于金融市場的穩定和發展。
東盟中日韓推動債券市場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03年提出“亞洲債券市場倡議”(ABMI)至2007年末;第二個階段從2008年開始,提出“亞洲債券市場倡議新路徑圖”(ABMI New Roadmap)。
在第一階段中,重點是發展本地區債券市場,促進儲蓄資源投資于本地區,并避免貨幣和期限的錯配。為此,東盟中日韓做了大量的基礎性研究,在以下兩個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首先是由亞洲開發銀行承擔,建立了關于亞洲政府債券和公司債券全面信息的網上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向政府和公司債券發行人、投資者、市場監管機構、政策制定者、評級機構、金融中介、多邊金融機構和學術機構提供關于東盟中日韓各成員國債券市場的各方面的信息,包括政策進展、債券發行、信貸風險、債券市場的各方面的指標。
其次是經過認真準備,建立了東盟中日韓信用和投資便利基金(CGIF),資本金為7億美元,其中中日各出資2億美元,韓國出資1億美元,東盟國家出資0.7億美元,亞行出資1.3億美元,這個基金設立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設立這個基金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信用增級和提供擔保,促進東盟中日韓地區本幣債券市場的發展。現在資本金已到位,人員已配齊,很快將開始業務運作。
在第二階段中,“亞洲債券市場倡議新路徑”(簡稱“新路徑”)將鼓勵東盟中日韓成員國主動采取措施,繼續推動本幣債券市場的發展,同時也鼓勵成員國自動組合,攜手推動本地區債券市場的發展。另外,在債券市場機構建設方面,找出需要改進之處并設計解決方案。
為實現上述目標,東盟中日韓要在四個方面努力。一是從債券供給方面促進本幣債券的發行;二是從需求方面,要創造便利,有利于投資人購買本幣債券;三是著力改善監管框架;四是改進債券市場的相關基礎設施。
為具體落實以上工作,專門成立了四個工作組和一個協調技術援助小組,它們通過一個指導委員會向東盟中日韓決策機制匯報工作。
為推動政府部門和私人部門在債券市場監管、市場規則制定方面更緊密的合作,東盟中日韓于2010年推出了亞洲債券市場論壇(ABMF)。論壇自成立之后已在馬尼拉、吉隆坡、北京等城市先后舉行了會議,為提升“新路徑”形象和擴大影響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大力開展經濟金融研究
為進一步加強本地區的金融合作和促進本地區的金融穩定,東盟中日韓2003年決定設立專門的研究小組,每年由財長會議確定專門的研究題目,由各成員國自由組合并承擔研究項目,一般是兩個國家共同承擔一個研究題目。研究經費由成員國捐助,中國和日本是兩個最大的捐助國。迄今,研究小組共同完成了23個重大題目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不僅在學術上有重大價值,更重要的是這些報告中所提出的政策建議對推動這個地區的金融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
僅舉一些研究題目為例,比如2004年的研究題目包括“東亞經濟監測和政策對話”和“從中期探討提升清邁倡議功能的途徑”;2006年題目包括“探討區域貨幣單位的實施步驟”。其他研究題目涵蓋了本區域資本流動及資本市場的研究、推動貿易自由化和金融市場開放、公司信用信息體系及信用擔保體系,及推動本地區使用本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等多方面領域。這些研究成果對本地區加強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有效開放及管理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進一步推動貿易自由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魏本華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原副局長
“東盟+ 3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