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美金融危機及其后續的債務危機,給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帶來巨大沖擊,亞洲作為世界上最活躍的經濟區,深深感受到了這一危機帶來的“短痛”,以及世界經濟格局變化所帶來的調整的“長痛”。那么,在面對這百年罕見的重大危機時,亞洲應該做些什么?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明確一件事情,那就是亞洲是世界上最多元化的、最具有蓬勃發展潛力的、經濟發展最活躍的重要部分。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其GDP占全球經濟四分之一以上,同時,亞洲經濟本身又是世界經濟的縮影。
亞洲具有高度的多元性,其內部既有世界上極其發達的經濟體,如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也有世界上發展水平最落后的地區,如阿富汗、尼泊爾;既有人均自然資源極其匱乏的國家,如印度、中國;也有人均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的中西亞地區,包括西亞的海灣國家,以及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蒙古國。因此,討論亞洲的金融危機應對之策,事實上,具有全球經濟如何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全局意義。
綜合以上的分析, 我認為面對起源于歐美國家的金融和債務危機,亞洲國家必須做如下努力。
內部經濟發展格局
首先,金融市場創新與監管創新齊頭并進。亞洲各國雖然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并沒有遭遇如同15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那樣的沖擊,但是亞洲各國必須自省,必須認真研究歐美國家爆發債務危機的內因,汲取經驗和教訓,調整自己的經濟體制,改善自己的發展方式。既要避免歐美國家金融過度創新、金融監管不力的陷阱,同時也必須認識到金融體系不改進、金融產品不創新就無法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創新在任何時候都是必須的,但是創新和監管必須同步進行。新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必須出現,但必須伴隨著金融監管體制的推出,金融市場的創新與監管的創新必須齊頭并進。
亞洲國家也必須實事求是地看到歐美國家福利體制的弊病。亞洲國家除了日本和韓國以外,社會福利水平還處于非常低的層次,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必然要建立相應有效的社會公共福利體制,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也應該看到,這種體制必須是有效的,而不能是浪費的,必須是促進社會公平的,而不是養懶人的,更不能讓政府背上無法承受的包袱。
亞洲國家在汲取了歐美國家金融和債務危機教訓的基礎之上,必須調整自己的發展格局。整體上講,亞洲國家是屬于高儲蓄率的地區,內需相對不足,當然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有所例外。對于那些內需相對不足的國家,必須打破消費升級的障礙,公共政策必須有所作為,進口規模要適當擴大。而對那些本國生產能力相對不足、經常項目長期處于逆差的國家,比如印度,則要清醒地認識到,這種長期逆差對于發展中國家是不可持續的,早晚會引發金融危機。這些逆差國家必須堅持公共財政基本平衡。長期財政赤字加上貿易逆差必然會帶來宏觀經濟大波動,造成經濟倒退若干年。印度等國必須警鐘長鳴。
亞洲國家要加強合作,建立一個協調貿易和投資的機構。如上所述,亞洲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大的經濟區,其內部合作空間非常廣闊。在亞洲內部可以積極提倡盡量減小貿易阻隔,提升金融投資的便利。比如像中國這樣的國家,經濟繼續發展需要自然資源,所以中國投資于巴基斯坦、蒙古國乃至于中東各國,是符合各方利益的。為此,亞洲內部有必要設立一些具有常規化、約束力的協調貿易和投資的機構,類似于歐盟內部的貿易機制。這些機制可以漸進式地推出,逐步完善。
讓人欣喜的是,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亞洲各國在貨幣合作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例如清邁協議已經催生出了一個常設機構。在協調貿易和投資方面,亞洲各國也應該有所作為。
面向歐美國家發出群體聲音
亞洲國家對現行國際經濟金融制度的改革問題,要在國際上發出共同的聲音。亞洲各國飽受亞洲1997-1998年金融危機的重創,在這一輪金融危機中也是不幸的被牽連者。因此亞洲各國應該團結一致,形成共同的聲音,要求歐美國家拿出實際行動,改革現行的國際經濟金融制度。當前亞洲特別應該提出要求的,可以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在宏觀政策協調方面,亞洲各國應該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體現更多亞洲的聲音。亞洲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投票權遠遠低于歐洲,也低于美國,這是十分不合理的。
二、在國際投資方面,亞洲各國也應該聯合起來與歐美協調,要求歐美更多地開放自己的投資市場,吸引亞洲的資金去歐美投資。深陷金融和財政危機中的歐美亟需投資,而亞洲目前資金充足,卻受阻于歐美國家種種投資壁壘,這種局面對各方都是非常遺憾的。而亞洲各國聯合起來統一與歐美協調,也遠遠比單個國家更加有力量。
三、團結起來,共同推動國際貿易的進一步自由化。多哈回合的談判目前已經進入僵局,如果亞洲內部在這一問題上有所協調,尤其是中日韓與印度、東盟國家能夠進一步協調,這對于推動多哈回合談判的成功,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總之,當前的國際經濟和金融危機既是對亞洲經濟的重大挑戰,也是亞洲各國苦練內功、團結一致、攜手參與世界經濟與金融事務的重大戰略機遇。為此,像博鰲亞洲論壇這樣的國際論壇,應該成為這一重大機遇重要的催化劑和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