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在獨立近65年之后,仍然危機不斷。當鄰國印度的經濟崛起贏得全球喝彩之際,巴基斯坦卻仍處于正被熱議的“亞洲世紀”的邊緣。巴政治制度脆弱,經濟發展步履維艱,而宗教極端主義和戰亂,又給整個國家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
疲弱的經濟復蘇
巴基斯坦經濟仍然處于困境之中,2010年和2011年的洪災淹沒了大片國土,短期內很難從洪災中恢復過來。由于沒有一個全國性的稅收體系,巴也無法獲得足夠的資源負擔行政、安全和其他方面的支出,因而嚴重依賴美國、歐盟、其他捐助國以及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經濟和軍事援助以及定向預算支持。定居國外的巴基斯坦人的匯款,也是該國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
能源短缺也在嚴重削弱著曾經充滿活力的巴基斯坦制造業,此外,巴還在水資源方面面臨巨大挑戰。該國與印度在共享源自克什米爾地區河流水資源方面持續對峙立場,引起雙方沖突。因此,巴對本國的水資源一直管理不善。
巴基斯坦目前大約有1.8億人口,在不到50年的時間里增長了兩倍,而且預計未來20年還將增加8500萬人左右。然而,巴年輕且日益城市化的人口生活得并不輕松。隨著外國和國內投資縮減,巴就業崗位不足。聯合國2010年人類發展指數(HDI)顯示,巴在169個國家中排名第125位。人類發展指數是對健康、教育和收入方面的成就進行衡量的一個指標,而不是單純以宏觀經濟評估國家進步。
加大對教育的重視
人們普遍認為,教育上的巨大差異是巴基斯坦發展主要障礙,盡管政府承諾改善,但該國教育體系仍混亂不堪。巴教育支出與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僅為2.3%,在所有南亞國家中排名墊底,而軍事開支占GDP的比例則高達3.5%。成人識字率僅為50%,而印度的比例為60%,斯里蘭卡為92%。
此外,雖然公立學校資金不足,但教會學校卻蓬勃發展。部分教會學校培養出了目前破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自身穩定的塔利班武裝人員。
國際社會旨在解決巴諸多挑戰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成功。過去幾年,巴基斯坦接受了來自美國、日本、中國和歐盟的高額援助。然而,增長和發展藍圖雖已繪制好,但卻因缺乏執行力而廢棄。巴政府關于改革和變化的承諾,已經被更為緊迫的政治和經濟要務擠到一邊,無暇顧及。
考慮到巴基斯坦戰略上的重要性,國際社會能夠、而且應該繼續向巴伸出其亟須的援手。不過,援助重點必須從軍事援助轉向滿足人們教育、醫療、衛生和清潔水源等基本需求,并幫助巴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巴尚需外界幫助,改革經濟和政治結構并推動其經濟和政治結構進行現代化。
有了堅韌的公民社會就大有希望
盡管政治混亂幾乎永不停息,巴基斯坦社會和政府卻表現出令人意外的耐力,這讓人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阿納托爾·列文(Anatol Lieven)在其著作《巴基斯坦:一個強硬的國家》(Pakistan, a Hard Country)一書中表示:“巴基斯坦包含具有完全現代氣息且管理卓越的島嶼……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現代工業;一些高品質的高速公路;一所拉哈爾市的大學——部分學科在南亞地區首屈一指;一支強大、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軍隊;并且每一代都會涌現出許多高效、誠實和具有獻身精神的公務員。”
巴基斯坦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正呼吁享受更多的民主、經濟發展、與鄰國保持和平,同時年輕人大聲疾呼,反對封建領主利益和腐敗現象。巴通信和信息技術行業也表現不錯,農業潛力巨大。最重要的是,律師團體、人權和婦女權益活動人士以及獨立媒體,正在加大爭取良好治理和政治改革的力度。
包括臉譜(Facebook)和推特(Twitter)在內的社交網絡在巴基斯坦納日益流行和使用,并在輿論形成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居住在海外的規模龐大、活躍而慷慨的巴基斯坦人以及本國的慈善家,正對巴國內教育和醫療體系投資,這往往彌補了政府不作為而留下的空白。來自私人的舉措正試圖解決存在于該國小學、中學和大學層面上的“教育萬分火急情況”。
正如伊夫蒂哈爾·H·馬利克(Iftikhar H. Malik)在其權威著作《巴基斯坦國家與公民社會—關于權力、意識形態和民族屬性的政治學》(State and Civil Society in Pakistan - Politics of Authority, Ideology and Ethnicity)一書中所說,巴基斯坦歷經千辛萬苦才得以生存下來,盡管長期處在威權統治下,最終卻在許多領域取得進展,這充分展示出了巴基斯坦人民的活力。
國際社會行動日程表
巴基斯坦的命運取決于本國人民。然而,國際社會可以從多個方面幫助維持這個國家的穩定。他們應采取以下舉措:
首先,強化巴日益活躍的公民社會團體的作用。重點應該確保媒體獨立性和支持倡導人權的團體,包括保護婦女和兒童權益和支持被邊緣化的群體。
巴基斯坦定于2013年舉行大選,因此外國合作伙伴應該繼續探討支持強化民主制度和選舉框架的方式,尤其應關注制度建設、立法改革和選民參與,同時還應助巴推動政黨現代化進程;鼓勵宣傳巴長期奉行的寬容伊斯蘭主義蘇菲派傳統,幫助其對抗極端主義和激進主義;為巴政府提供經濟和財政改革方面的建議,并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術援助,以確保改善應災準備和災后管理;幫助制定新的反恐戰略;尊重人權,努力通過發展而不僅僅是軍事部署打擊極端主義;采取措施改革安全部門,將他們置于文官控制之下;在發生孟買市襲擊案和阿富汗發生的對抗背景下,幫助重建巴印關系;鼓勵加強巴與阿富汗在運輸等領域的聯系。重點不是舉著喇叭做外交,而應埋頭表現出友好。
巴基斯坦呈現給我們的,是各不相同的側面,無論對于朋友還是仇敵,都很難做出充分的政策回應。不過,我們必須具備毅力和耐心。國際社會加強與巴接觸,不僅有利于該國自身的穩定,而且對于其鄰國阿富汗和南亞其他國家的未來,乃至全球安全,都具有深遠、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