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據2011年《世界能源統計評論》的記載數字,2010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為24.32億噸油當量,占當年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20.3%。未來中國能源發展面臨著兩大內外挑戰,應從新的視角來思考和審視中國的能源體制和機制。
中國能源發展的兩大挑戰
中國能源發展面臨兩大內外挑戰,一是中國國內能源資源可保障中國基本的能源需求,但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二是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中國國內對能源普遍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
2011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為 34.8億噸標準煤,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為31.5億噸標準煤,中國國內能源產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90.51%。中國能源消費主要依靠其國內能源資源,對外依存度不到10%。從分項上看,中國能源消費對外依存有另外一種嚴峻的形勢。2011年,中國石油表觀消費量約為4.6億噸,其中進口石油約2.89億噸,出口石油約2822萬噸,石油對外依存度為56.8%;同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約為1340億立方米,中國國內天然氣產量1030.6億立方米,進口量約310億立方米,天然氣對外存度為23.13%。這就是說,中國一半以上的石油和約四分之一的天然氣需依賴國際市場。因此,石油天然氣這兩個能源資源嚴重的對外依賴,需要中國能源行業和中國國家宏觀政策解決兩個難題,一是供應保障,即如何從國際市場組織充足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供應,保障中國社會穩定可持續發展;二是價格合理,中國消費者用得起,不對社會的穩定可持續發展帶來沖擊。
解決挑戰之道:市場化的體制和機制改革
中國能源行業目前基本上是國有大企業主導。客觀上,國有大企業居主導地位的中國能源行業,在過去較好地解決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增長導致的能源需求急劇增加的難題,使一些諸如西氣東輸、核電站建設、特高壓輸電等大項目得以實施,并使中國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在國際油氣勘探開發方面取得了較喜人的成績。由于服務意識、市場反應、成本控制等內在短板,中國國有大企業越來越不能適應市場差異化服務的需求,中國消費者對能源行業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大。
為解決不斷提升的對海外油氣資源的依存,中國需要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保障中國海外油氣供應安全。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對海外油氣資源依存問題,只能寄希望于增加中國國內油氣資源供應,實現中國的能源獨立。從美國近40年的努力和當前實際上看,一個大國要實現能源獨立不僅是可能的,也是現實的。
要實現能源獨立,從油氣行業來說,一是要盡快扭轉中國國內海上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增長緩慢的局面,要加速培養和組建專業化的海上油氣勘探開發大企業,要讓中國專業海上油氣勘探開發企業專注于海上油氣勘探開發工作;二是要打破中國陸上油氣生產停滯不前的局面,這需要進一步開放中國國內陸上油氣勘探開發,培養出眾多擁有一定技術能力和經濟實力的中小企業,讓這些中小企業成為中國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市場的主體,從而盡快使中國油氣勘探開發出現類似美國頁巖氣生產那樣繁榮的局面。
為滿足中國消費者對能源普遍服務的需求,能源行業需要千千萬萬個有差異化服務能力的企業,這些企業要有較強的服務意識,對市場的快速反應,有較強的成本控制能力。從而也使得中國消費者擁有選擇服務和服務供應商的可能。要做到這一點,中國應開放其國內能源市場,培養出數量眾多的能源企業,這些能源企業既可以是國有的,也可以是國有經濟占主導的,更應該讓更多的民營企業加入能源服務行業,通過多元的市場主體解決服務意識、市場反應和成本控制難題。
因此,解決中國能源發展面臨的內外兩大挑戰,一方面需要有實力的大企業參與國際市場能源資源的開發、中國國內海上油氣資源開發、核電站和長輸管網電網等大項目建設,另一方面更需要數量眾多的能源企業提供有競爭性的、可選擇的差異化能源服務,更好地滿足中國消費者不斷提高的對能源普遍服務的要求。更為重要的是,要實現中國的能源獨立,必須要有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國國內能源資源,扭轉中國國內油氣生產停滯不前的局面。
為此,中國在培養多種所有制能源服務企業的同時,還可以剝離能源行業壟斷大企業的中國國內業務,使其解體,變成眾多能提供區域化能源服務的中小企業,滿足能源服務需求差異化和市場競爭的需要,增強中國國內能源市場的活力;另一方面,保留并增強能源大企業的國際化和專業化業務能力,參與國際競爭,專業從事國際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能源大項目建設工作。
用市場化的體制和機制改革破解能源價格困境
通常,電價、氣價和油價會是一個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也是一個國家宏觀政策制定面臨的諸多決策難題之一。
在中國,一種流行的說法是,電價、氣價和油價要與國際市場接軌。當然,如果中國電價、氣價和油價真的要與國際接軌,其必要前提是中國消費者實際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應該與國際接軌。僅從能源行業的有關數據看,國際市場接軌的說法也是不成立的。
2011年,中國全社會累計用電量為4.69萬億千瓦時,電力供應中火電占72.5%,水電占21.8%,風電占4.5%,核電占1.1%,其他占0.1%。當年,中國煤炭消費總量為34.2億噸,凈進口煤炭1.68億噸,進口煤炭占全部煤炭消費的比例僅為4.9%。這就是說,中國電價主要由煤炭、水電價格決定,而煤炭、水電價格又是以中國國內市場為主,與國際市場的關系不大。2011年,中國消費的天然氣中,只有不到24%來源于國際市場,而消費的石油中則有56.8%由國際市場供應。這也就是說,在中國氣價構成和決策因素中,國際市場的影響因素不應超過四分之一;而中國油價構成和決策因素中,中國國內資源的影響因素也應該占到約一半的比重。
當前,中國的發電企業、油氣企業均以產品價格不到位產生虧損為由,要求漲價或要求國家補貼。事實上,導致當前這些問題和矛盾背后深層次原因,是大型能源企業通過產品價格將自己的服務質量提升、市場反應和成本控制等企業責任,轉嫁給政府和全社會,而政府和社會大眾又沒有選擇能源服務供應商的機會和可能。
反觀當今美國之所以能夠實現能源獨立,能源產品的價格,尤其是天然氣和成品油價格處于較低的水平,就是得益于其國內充分競爭的能源市場。因此,要破解能源價格困境,必須從改革當前中國能源行業的體制機制著手,培養更多的市場化主體,通過市場競爭,使中國能源產品的價格回歸到與資源供應來源、中國消費者生活水平相適應的合理水平。
中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十二五’時期,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對能源行業來說,這些深刻變化和新的階段性特征,要求中國必須對全行業的體制機制進行力度更大的市場化改革,培養出更多能承擔社會和企業責任的多元市場主體,打破壟斷性大企業一統行業的局面,至此能源行業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