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開放導報》編輯電話邀我為創刊20周年寫點文字時,那些關于亞膠大紅封面的《開放導報》的記憶,如同穿越劇般涌現于腦海。我曾陪同這本期刊走過10年歲月,那思想和文字匯聚而成的力量,至今難忘。
《開放導報》的創刊有些傳奇。當時,中國的改革開放正在起步中,著名經濟學家蔣一葦先生在首都北京創辦了《改革》雜志,并很快在中國經濟理論界和政府決策部門形成重大影響,蔣一葦先生和林凌先生商議應該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辦一本開放經濟理論的刊物。導報落戶于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并得到了研究院的理事、國內最知名學者們的熱烈響應和積極參與。作為院刊的導報,從申請到審批,再到創刊號出版,獲方方面面鼎力支持。導報篤定改革開放,篤定向世界展示中國,向中國介紹世界,是國內第一份將開放經濟學理論和實踐經驗系統全面推介給國內外學界和廣大讀者的期刊。
我有幸從開始就參與其中,聆聽老一輩經濟學家馬洪先生、林凌先生、沈立人先生等的教誨,在學習中成長,受益一生。
導報在重點欄目、熱點問題的策劃上,力求前瞻性、探索性。在全國經濟理論刊物中率先推出了“本期論題”,將新聞媒體的專題策劃形式引入理論性期刊中,讓看似沉悶的經濟理論變得鮮活、生動、宜懂,具有較強的時效性、針對性和指導性,也因此首開全國經濟理論刊物由刊登滯后理論研究成果向刊登超前、同步理論研究成果轉變的先河。
導報從創刊開始每期的選題會,就是研究院主要研究人員的一次“思想沙龍”,所以,導報選題是集體的智慧,從宏觀到中觀,從中觀到實務,在思想的碰撞中,集中研究和推出了諸多國內外開放理論的熱點難點問題。
導報的主編和編輯們恪守著經濟學新思維傳播者的職責,敏銳地判斷和預測全球經濟大勢,發現問題,迅速組稿,力爭在全國最先預測經濟熱點、難點問題,快速提供應對策略。一段時間,我們通過香港代理將導報發行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導報在香港期刊界和學界都享有較高的美譽度。1998年6月,《開放導報》榮獲中國期刊協會經濟期刊聯合會頒發的“全國優秀經濟期刊獎”。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新加坡原總理吳作棟,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學者克萊因,我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洪、劉國光、于光遠、厲以寧、林毅夫、樊綱等,許許多多的領導和經濟學家們,都為《開放導報》撰寫過文章。也因此讓導報20年一路走了過來,在期刊界贏得了一席之地。現在,有些老前輩已離開我們,在紀念導報創刊20周年之際,我們深深表達對他們的崇高敬意。
時光荏苒,我為自己曾在導報工作,無悔而驕傲。
今天的導報,在主編和編輯們努力下,正以更快的時代節奏、更先進的信息手段,繼續肩負著新時期改革開放思想傳播者的重任。
我堅信,《開放導報》一定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