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農作物種業“新政”公布滿一年,種業整合正駛入快車道。兼并重組、科企聯盟以及大型農業食品企業向種源的產業鏈延伸,成為種子行業整合的主要路徑。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頒布一年來,我國種業明顯加快了向“產業集聚”方面發展的步伐,各省(市)區都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出臺了種業發展政策,并且都把種業發展放到一定高度,同時撥付了扶持資金。這些都為深化種業改革理清了思路,明確了方向,增強了責任,為新時期現代種業的蓬勃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小企業面臨“寒冬”
位于河南省新鄉縣七里營鎮的一家種業公司的李姓負責人今年很苦惱,因為種業新政頒布以來,他們公司與國務院對現代種業企業發展的要求差距太大,無論資金、品種、科研還是實際場地,都難以達到國家種業政策的新標準。“實在不行的話,我們只好退出這個行業,盡管很可惜,但‘硬杠杠’豎在那,我們難以逾越啊!沒想到經過20多年的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真不好向員工交代。對我們公司來說,種業新政讓我們依然處于寒冷的冬天。”他無奈地向記者訴苦。
同樣感受到種業發展寒意的還有江蘇沛縣一家種業公司的張經理。“我們公司已經進入破產申請了。公司還未徹底脫離老的體制,種業發展的新政策就又出臺了。我們很清楚,按照公司目前的情況,已經不適宜在這個領域競爭了。因為我們公司還是在縣農業局領導下經營,無論體制、品種培育和市場經營都存在很多不足,退出只是時間早晚。這次新政策的出臺加快了我們公司退出的步伐。”盡管張經理快人快語,但是記者分明感覺到他對受到舊體制約束的無奈和對未來的隱憂,因為他已50多歲了。
以上兩家種業公司的處境絕不是個案,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表示,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出臺以來,截至今年4月20日,全國8700多家種業公司,已有1200多家退出這個舞臺,并且呈現逐步增加的態勢。在農業大省河南,注冊資本500萬元以上的種業公司,至少有20%的企業將在今年年底撤出他們為之奮斗多年的領域,而注冊資本100萬元的種業企業退出這一行業的會更多。
向左還是向右
和上述兩家公司情況不同的山東濟寧一家種業公司王經理說:“我們有幾個品種,盡管不是很暢銷的大品種,但還有一定的市場,營銷網絡布點也算可以。在資金方面我們也有了一些積累,升級為3000萬元注冊資本的種業公司問題不大,就是發愁以后怎樣培育品種。我們公司科研育種能力先天不足,品種基本都是買來的,‘育繁推’一體化的第一個‘培育品種’就把我愁壞了。我都不知道現在該往哪個方向走。”王經理的糾結正是當前很多中型種業企業遇到的共同難題。
“我們無論如何都要保住3000萬元注冊資本的資格。”位于四川綿陽的代經理是一家以經營油菜、水稻為主的種業公司負責人。他向記者表示了大力發展種業公司的決心:“我們已經和當地的幾家民營農業科研機構聯系好了,和他們共同搞品種培育,利益分成。這樣既彌補了我們公司科研力量不足的缺陷,也為他們的科研育種資金找到了依托。至于硬件設施方面的難題,我們努力一下還是可以克服的。”
其實無論是濟寧的王經理還是綿陽的老代,他們代表的種業公司都有一定的市場基礎,并且擁有幾個比較好的品種,在當地的人脈資源、產品銷售渠道等都有相當大的優勢,但缺乏種業公司的“核心”——新品種培育。只是老代找到了一個模式,和民間農業科研機構合作經營,這也許是中型種業公司在下一步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行業整合加速
現代農作物種業新政出臺剛滿一年,種業整合正駛入快車道。記者了解到,兼并重組、科企聯盟以及大型農業食品企業向種源的產業鏈延伸,成為種子行業整合的主要路徑。中種集團一口氣在全國收購了14家種業公司,資本規模和市場空間急劇擴張;中國農墾集團的上市公司亞盛集團目前已收購甘肅農墾良種有限責任公司100%的股權。2011年11月,中國農墾集團又完成了對廣西格霖的收購。廣西格霖已成為目前國家甘蔗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廣西分中心指定的科研成果孵化基地。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采購的供種企業中,廣西格霖已成為最大的甘蔗脫毒蔗種供種企業、最大的馬鈴薯脫毒種薯供種企業。去年9月,中國農墾集團的中農發還收購了河南地神種業53.9%的股權,今年4月又同山東金海種業公司商談并購事宜。而安徽荃銀高科、皖墾、豐樂等企業先后收購10多家企業。四川省仲衍種業先后整合14家企業,組建了種業集團;川農高科、國豪、西科等企業采取聯合、參股等方式重組,擴大企業規模。
遼寧省種子管理部門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省、市有關部門都在研究培育種業龍頭企業的具體扶持措施。兼并重組方面,幾家企業已經有了初步意向
據了解,今年3月份以來,國內組建了兩大科企聯盟:一是中國農科院與北京德農、遼寧東亞、山西屯玉等8家玉米種企組建新型育種公司,二是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與荃銀高科、敦煌種業等9家企業簽署了關于提升玉米育種創新能力和水平的戰略合作計劃。
對于大型農業食品企業來說,整合種業資源更多的則是出于延伸自身產業鏈的考慮。光明食品集團副總裁葛俊杰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光明集團也將種業作為下一步發展的重點,實現產業鏈上的整合。如果在種業上有并購的機會,光明集團還會通過收購兼并來做大種子產業。其實,早在2011年,光明集團就和江蘇一農業科研機構成為戰略合作伙伴。
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宋杰凝認為,農業食品龍頭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豐富的管理經驗,不僅可為種子企業帶來科研和品種投入的增加,加快行業內整合速度,而且能提高種業運營效率,增強抵御國外種子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一些塊頭大的種業企業乘著種業“新政”的東風,跑馬圈地般整合兼并了一些相對弱小的種業公司,在形式上快速成長為“種業旗艦”或“種業航母”。但是農業科研不是靠簡單的公司組合就能取得長足進步的。就像國家每年審定的品種成百上千,但是真正具有影響力的大品種還是很稀缺。資本可以做大市場的蛋糕,但卻不具備在短時間內提高科研的能力。這時的科企聯盟如果不是具有象征意義的簡單組合,那么倒可以為現代種業發展提供一個有力的科研平臺,畢竟種業發展的核心還是科研人員培育的品種,至于其他,都是為其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