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剛過立秋,我們就踏上了美利堅的國土,開始了考察其三農、學習其現代銀行經營管理之行。
美國真是塊寶地,面積和中國差不多,但不像中國有大片的高原、高山、沙漠和堿灘,美國的大部分地區是平原、丘陵,適于生長莊稼、草和樹木;美國也不像中國僅一面靠海,大片的內陸地區因海風吹不到而常年少雨或無雨,空氣干燥。其東西南三面有海,充沛的水汽源源不斷地吹到美國每一個角落。美國東北部五大湖地區,千湖并生,所蓄淡水占世界淡水總量的20%;中西部是大片的平原,土地肥沃,適宜種植各種莊稼,不到1%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土地輪耕輪休,糧食出口賺錢。
據記載,美國原本是荒無人煙之地。有一年,英國“五月花”號輪船載著100名新教徒漂洋過海到了美洲大陸,并在這里生根開花結果。歐洲其他國家移民也紛紛跟進,隨之爭端戰亂不斷,終于在1775年爆發了著名的“獨立戰爭”,從此美國橫空出世,隨后不斷購買土地和武力征服,使國土面積迅速擴大。
筆者一行一路途經加利福利亞、伊利諾伊、新澤西、紐約州,目睹了美國的農村、農業、農民,心情不斷地受到撞擊、震憾,驚奇、羨慕、激動、困惑、憂慮,各種情緒交織在一起。
尋找美國農民
在美國,尋找農民朋友是件困難的事。目前,美國有206萬個農場,不足全國人口1%的人從事農業,經營著1.52億公頃的耕地和5.6億公頃的牧場。處于玉米、大豆生產帶的伊利諾伊州,農場平均耕種土地380萬平方米,它和周邊幾個州的生豬飼養量占美國的2/3,肉用牛的總數占美國的1/4,因而玉米帶又常稱為玉米和肉畜帶或玉米大豆帶。在伊利諾伊大學的幫助下,筆者一行驅車去了伊利諾伊州香檳市的約翰·雷福斯特科農場。
香檳的大平原是一片汪洋綠海。一馬平川的原野上村落非常少,在這里,田地真是大大地舒展了,有點兒像中國的東北平原,沒有山,一望無際。無邊的平原被切割成井田,阡陌縱橫。每塊方形農場邊角上都有一座令人憧憬的小洋樓。
車行40分鐘,我們來到約翰·雷福斯特科農場。農場道路的左邊是大豆地,綠油油的,在陽光下泛著很亮的光澤;右邊地里種著玉米,金燦燦的。
農場主約翰·雷福斯特科熱情接待了我們。他1977年畢業于伊利諾伊大學農學系,黑紅的臉膛,健壯的身體,粗大的雙手,身穿牛仔褲,頭戴一頂草帽,唯有那一副眼鏡還露出知識分子的痕跡。“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我們這些農業專家差不多都是這樣,和農民一樣,從小就在風里、雨里、太陽里與泥土打交道。美國人不知道糧食從哪里來,他們認為是從超級市場買的。”
美國的農民,并不是自食其力、出大力、流大汗的體力勞動者,而是一個企業經營家,雖然他們仍舊從事農副業生產,但同傳統的農民完全不同。這里只有農場主,而沒有農民。
美國農田一年只種一季,春種夏收,哪年種什么,全由政府訂單決定,若沒有政府訂單,那就讓地撂荒,政府給予相應的補貼,有點“計劃經濟”的味道。由于“天時地利人和”,農業生產者的收入比城市人還高,這里“工農差別”完全消滅了。
約翰聲音宏亮,對著投影屏幕,不停地走動,繪聲繪色地講農場的生產經營,講育種、基因、生物工程。看得出來,他很愛自己的事業。
他的農場有800公頃,種植玉米、大豆各半。農場擁有數百萬美元的資產,僅機器設備就達140萬美元。只有農場主約翰一個全職勞動力,播種、收割季節雇1~2個臨時工,而播種期與收獲期分別只有10天左右,且實行免耕直接播種法。播種時,播種機同時有近30個口子把種子播入泥土。如果有哪個口漏播了一行,電腦馬上就顯示出來,隨時可補上。有GPS定位儀隨時對每塊耕地的肥料含量進行測定,施肥中,根據GPS測量反饋的信息,分地塊分別充實各種含量的肥料,使土地肥力達到種植要求;收割是無人駕控操作自動收割。農場玉米大豆的銷售一般是現貨、期貨各占一半,可有效減少價格波動帶來的損失。
約翰帶我們參觀了農具倉庫,1000多平方米的鋼架支撐的倉庫,猶如一個碩大的車間,里面放滿了形形色色的農用機械:播種機、收割機、施肥機等;倉庫對面圓柱體的5棟糧倉,在太陽下銀光閃閃。在幾棵大樹掩映中,有棟三層的小別墅,室內裝飾典雅,充滿文化氛圍,室外是寬大的綠油油的草坪。
在約翰這樣的美國農民身上,沾滿的是泥土和汗水,但是,他們流露出來的那種超脫,具有一種極富感染力的美。無論如何,我們難以把他與農民聯系起來,但他的確是農民,一個既是農場主,又是農業工人,更是農業科技與市場專家的典型美國農民。
美國現在農民很少,其習性不可能影響其他階層;相反,他們受到其他階層的影響,已經失去了農民原有的習性。他們從事商品生產、經營并到超市購買蔬菜瓜果甚至糧食等行為,就不是農民原來的生活方式。他們已經融入了現代潮流。
拜訪美國農協和農業合作社
次日正午,我們驅車到布盧明頓市,拜訪伊利諾伊州農場局總部。伊利諾伊州農場局不是類似我國農業局的行政機構,而是一個州一級民間性質的農業協會。這個成立于1916年的協會,原本設在芝加哥,1960年根據農戶的要求搬遷到農作物集中產區的小城市布盧明頓市。
放眼車窗外,地勢低平,肥沃的草原黑鈣土,土層深厚。路邊玉米和大豆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和著黑泥土味兒彌散在清新的空氣中。靠近市區,是一片丘陵,沿途林木茂密,可清楚地看見丘崗上起伏延伸、錯落有致的綠地。綠地遍野,無邊無際,綠得浩浩蕩蕩、富于層次。
伊利諾伊州農場局總部設在市郊的丘崗上。總部的道格拉斯·尤達高級主管給我們介紹了農業協會的組織結構、運作模式和農業合作社的情況。
美國農業協會歷史悠久,是一個農民自發組織,成立于1919年,已有近100年的歷史,現有600萬名會員,主要是農民(全國有80%的個體農民參加協會)和與農業有關或對農業感興趣的小型生產商或個人。協會分聯邦、州、市鎮郡三級。農協的主要職責是通過遍及美國各州的協會收集會員意見、建議,每年1月份召開年會,制定相應的代表多數農戶意愿的政策,如農業稅收、環境保護、政府投入等,并代表農戶到國會游說,力爭使農戶的建議變為聯邦政府的政策支持,協會工作體現出相當強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協會是非政府組成部門,政府只負責產業政策導向和市場環境建設,而不參與協會的組建、人員安排和經費的資助。美國聯邦政府只從稅收上進行管理,其他政府部門對行業協會等社團無管理權,只有資助或不資助的權利。協會無政府經費資助,日常開銷依靠會員繳納的會費。伊利諾伊州農協現有102個分會,40萬名會員。農協有7家附屬的獨立的合作企業,其中草原農場、保險公司、信用合作社規模較大,效益很好。
美國的農業合作社是農業生產者為了共同利益,自愿組織起來為自己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合作社為全體社員共同所有。
美國的農業合作社始于19世紀中葉,當時農民為了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而聯合起來。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農業合作社得到了較快發展,種類多樣化,服務領域不斷拓展。1922年后,農業合作社出現了聯合重組的趨勢,一些基層合作社聯合起來,逐步發展成為區域性或全國性的、仍然具有合作社性質的集團公司,合作社的規模擴大,數量減少,營業額增加。伊利諾伊州農場保險公司和GROWMARK農業合作社就是在基層合作社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前者是世界500強企業,在美國500強中排名第13,其車輛保險額在美國保險公司中排名第一,是美國最大的車輛保險公司;后者是美國東北部最大的農業合作社,有6000多名員工,向25萬農民提供農產品銷售、農資采購和銷售、融資和保險等服務。
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出現了一些新型農業合作社,形成了新型合作社與傳統合作社并存的格局。傳統的農業合作社社員出資較少,合作社的資本積累主要靠利潤留成;合作社的分紅以社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量計算,每年的分紅不超過8%;由社員投票選舉產生董事會,董事會代表全體社員對合作社進行管理,社員每人只有一票表決權;社員在合作社的權益不能自由轉讓,社員退出合作社,其權益由合作社贖回。新型合作社與傳統合作社的區別,主要在于其資本金主要來自于社員的入股,按股份進行分紅,股份可以自由轉讓。
美國的農業合作社種類多樣,提供的服務涉及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農業合作社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提高農民的議價能力,拓展農產品市場;二是提供農產品加工、農業生產技術及融資、保險服務;三是采購和供應農業生產資料;四是聯合起來游說政客,向政府爭取有利于農業生產者的政策。
美國政府視農業合作社為具有某種社會福利性質的非營利組織,從許多方面給予扶持和保護。一是1992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凱普—沃爾斯蒂德法案》,給予了農業合作社有限的反托拉斯例外,把合作社從《反托拉斯法》中豁免出來,這對合作社特別是大型合作社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二是對取得免稅資格的合作社采取減免稅待遇,無減免稅資格的合作社與其他企業相比賦稅也是比較低的。這些支持政策有力地推動了農業合作社的發展。2008年,美國有農業合作社2473個,會員240萬人,總資產達691億美元,凈值230億美元。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920億美元,稅前凈收入48億美元,正式雇工12.4萬人,臨時雇工5.38萬人。
見證美國現代農業
筆者與伊利諾伊大學農業與消費經濟系主任保羅·艾靈杰教授、凱西·貝利斯副教授、理查德·沃格教授,就美國農業的現狀和特點進行了交流探討。
美國農業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用現代最新科學技術裝備起來的高效率大農業,具有生產手段機械化、智能化,生產技術化學化、生物化等特點。當前美國已經進入全盤機械化、自動化階段,不僅種植業、畜牧業離不開機械化,保護自然資源、美化城鄉環境也離不開機械化;不但農田作物生產及收獲已全部機械化,一些難度大的行業與作業也實現了機械化。從播種到施肥等田間管理、收割,都實行高科技、智能化管理。在美國,農民就是一個機械手和卡車司機,駕駛卡車在田地巡視,操作農機在地里耕作。近年來,更是綜合運用土壤保護、生化防蟲、測土施肥、衛星定位等先進技術。大學、科研機構幫助農場分析數據,按地塊編制分品種的產量與肥料、濕度等相關關系的操作圖和操作程序,用于指導機械作業。目前已有45%以上的農場采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輔助農業生產,可以依據定位系統,有針對性地施肥、灌溉,大大提高了整片土地的生產率。美國農業還廣泛使用農業生物技術,降低自然災害發生率。美國目前全部農作物的67%都具有耐除草劑、抗蟲劑、殺蟲劑等基因改性農作物,直接改善了生態環境。
美國農業專業化程度很高。由于各地區氣候、土壤、勞動力以及市場條件不同,美國農業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專業化區,大致可分為九大帶區。即地處五大湖以南和東北部地區的乳酪帶;位于牧草乳酪區以南的玉米帶,主要包括衣阿華、伊利諾斯、印第安納、內布拉斯加和密蘇里等州;位于美國中部和北部地區的平原小麥帶;位于美國東南部的棉花帶;落基山西部山地放牧和灌溉農業區;分布于棉花帶和玉米帶之間的混合農業帶;太平洋沿岸南部水果、蔬菜和灌溉農業區;墨西哥灣沿岸亞熱帶作物區;太平洋北部小麥和林業牧業區。早在1914年,美國農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種植專業化,這種格局保持至今。
美國農業的社會化程度極高。農場的耕作、播種、施肥、噴藥、灌溉、收獲、加工等,可以自己動手,也可以請服務公司全程代辦。美國農業銷售渠道發達。農場的農產品生產出來以后,一般交由各類發達的商業性儲運機構來運輸和保管,這些儲運機構通常由農場主們合作投資。農場主通過互聯網隨時了解農產品現貨、期貨、期權等價格動態,通過國內外大型糧商、交易所等渠道以有利的價格和方式銷售產品。
美國農業比較效益高。美國農業生產以家庭農場為主,隨著農場規模的擴大和農產品價格的上升,農民家庭農場的收入大幅度提高。2001~2008年,一個農民家庭農場年平均凈收入達9.6萬美元,2007年和2008年更是高達近20萬美元,遠遠高于美國一個家庭年收入5萬~6萬美元的平均水平。1993~2007年,美國農場年投資收益率達11.84%,高于零售業投資,略低于公寓和工業投資的收益率。
美國農業風險承受能力強。美國農場主擁有較大規模的土地、機器設備等資產,且大多數負債率低。農場的平均資產達140萬美元,其中機器設備42萬美元,土地56萬美元。2008年,伊利諾伊州每個農場平均耕種380公頃土地,平均資產負債率為27%,77%的農場負債率低于40%。
與中國傳統農業的長期弱勢性截然不同,美國現代農業無論與其國內其他行業相比,還是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同類產業相比,均處于強勢地位。
探尋美國農村金融和農業政策
考察伊利諾伊農場信貸服務公司(系統)是筆者一行的重要內容之一。因為它是農村金融中的重要力量,具有政策金融性質,在支農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位于鄉間一處丘崗上的公司總部,高級副總裁阿隆·約翰遜與筆者一行進行了熱烈的對話。
農村信貸系統是由美國政府扶持與農場主合作相結合的支農信貸機構體系,其前身是1916年美國政府為支持農民購買土地而成立的信貸機構,1940年政府資本撤出,形成5家區域性農業信貸銀行,通過分別設在15個農業州的97家農業信貸服務社,向農民提供信貸和代理保險業務,每個信貸服務社的貸款規模從5億美元到80億美元不等。政府扶持的方式主要是通過政府擔保,由聯邦農業信用銀行融資公司幫助農村信貸系統在金融市場以較低的成本發行債券融資,從而以較低的利率向農民發放貸款。一般情況下,這5家農業信貸銀行以高于發債成本0.03個百分點的利率從聯邦農業信用銀行融資公司獲取資金,加上0.15個百分點利差后提供給97個信貸服務社,服務社再增加2個百分點,即以比發債成本高2.18個百分點的利率向農民發放貸款,貸款利率通常比商業銀行低。
美國現在的農村信貸系統是依據1987年通過的農業信貸法案,在整合相關機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農業信貸系統的全部方針政策由該系統的一個兼職的聯邦農業信貸委員會負責(1985年以后是由總統指定的三人董事會)。在全國的12個農業信貸區各設一個農業信貸委員會,根據聯邦農業信貸委員會制定的方針政策,結合本區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方針政策,而農業信貸管理局負責具體執行、日常監督和全面協調。政府農貸機構直屬于美國農業部,這種組織制度較好地保證了農村資金用于農村和農業,并根據不同階段農業的發展目標,調節農業信貸方向和規模。
除此之外,美國還有發達、健全和多渠道的農業金融支持服務體系,農業得到包括農村信用體系、政府信貸、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私人及其他金融機構等信貸支持,僅農場貸款額每年就達2170億美元。其中,政府提供免稅扶持的農村信貸系統貸款占32%,農業部和州政府機構貸款占4%,政府擔保貸款占4%,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及私人機構貸款占60%,能夠有效滿足農場生產經營的融資需求。
對于政府鼓勵、扶持的農業、農村項目和商業性貸款不愿介入的新農場、弱勢農場,主要由聯邦政府農業部農業服務署、州政府融資局直接提供支持,貸款和擔保資金由政府列入預算予以安排,出現損失也由政府列入預算予以核銷。農業部農業服務署主要提供維護農場(土地)所有權貸款、生產經營貸款、意外救急貸款、年輕農民貸款以及女性、少數族裔、新農場貸款等,約占全部農業貸款的4%。
對那些信用狀況較差、達不到金融機構貸款條件的農場,由聯邦農業服務署和州融資局提供借貸和發債擔保,擔保額為貸款或發債額的85%~95%,期限可達18~40年。擔保范圍相當廣泛,包括購買土地、設備,生產經營活動,引用新能源、高科技等,擔保融資額占農業貸款總額的4%。此外,美國小企業局也為符合小企業標準的農產品加工、包裝、服務以及設在農村的小企業提供類似的融資和擔保服務。
商業性貸款則完全按市場化原則由農場自主向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及其他融資機構申請辦理。目前,美國排名前20位的全國性大銀行中有15家涉足農業信貸領域,有5890家中小商業銀行、20家保險公司開辦農業、土地、農場按揭等貸款業務,它們提供的商業性貸款是農業貸款的主要組成部分。
同時,美國擁有全面、發達的社會信用服務體系,3家全國性的信用服務機構設有上千家分支機構——地區信用局,提供全社會個人、企業、社團等機構的信用記錄和信用評分。丹和布拉德斯特列公司可提供全球4800萬家企業的信息,政府檔案、法院記錄、政府機構的出版物等都是信用信息的有效來源。此外,銀行還通過借款人的客戶、供應商以及評級機構、保險公司等查詢、了解客戶的信用狀況。發達、全方位的信用信息記錄、評價、應用體系促進了社會信用環境的不斷改善,也為銀行貸款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美國農業之所以興盛,除了金融保險扶持外,更多的是得益于多年來美國政府采取的立法支持、直接投入、生產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強有力的支持和干預。如2002年通過的《農業安全與農村投資法案》要求6年內財政對農業的支持要達到1185億美元。2008年《農業法案》更是將2008~2012年農業補助金額提高到2900億美元。除了維持和增加對玉米、小麥、大豆、棉花等農作物的補貼外,還將補貼范圍擴大到水果及蔬菜等專業農作物。政府對農產品生產的補貼已成為農場主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近年來,美國政府對農產品生產的補貼占生產者總收入的15%~24%。政府還為農戶提供有關市場信息、農產品政策、出口對象國貿易政策、環境、運輸、檢疫、衛生標準等多方面的信息,以幫助他們擴大生產與出口。
長期、高額的財政支持和充分、有效的競爭,使美國得天獨厚的農業自然資源優勢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護,建立了從生產方式到生產力水平都極為發達、競爭力居世界前列的強大的現代化農業。隨著農業的專業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農場規模逐步擴大,收入大幅度提高,美國農業生產經營者甚至一些其他行業的業主在利潤最大化的驅動下,積極投資,推進農業生產經營的現代化。在這種良性循環和競爭下,實力弱、素質低的農場主被擠出農業領域,農業人口、農業勞動力持續下降到只占全國總人口的1%以下。土地的不斷集中,規模化經營持續強化,使得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的引入成為可能,從而推動了美國農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其在國內國際的競爭優勢也越來越突出。
迷失在美國農村
從皮奧里亞市參觀卡特彼勒公司全球總部返回時,已是夕陽西下,一抹斜陽和晚霞透射在遍野的花草樹木里,沿途建在農場邊上的別墅,房前屋后放著成套的農業機械,還蓋有高高的圓柱形、圓錐頂的看上去是金屬做的糧倉,能盛幾十噸、上百噸糧食。成群的牛馬甩著尾巴在草場上悠閑地吃草,藍色的天空和金黃的大地連成一片,一派恬靜安詳的田園風光。
晚飯在住地的郊外中餐館隨便對付了一下,筆者和同事散步回去。途經一片樹林,高大的楊樹、楓樹、銀杏樹等喬木,密實的灌木以及時不時露臉的花叢,都顯得生機勃勃。密林深處,曲徑通幽,多是兩三層的小樓,宿舍占地面積很大。繼續前行,網球場、排球場、兒童游藝場里陣陣歡笑聲此起彼伏。時有大片的空地,生長著保養很好的草坪,參天大樹下大片樹蔭,擺放一些桌椅供人休息,有兩個老者主動向我們打招呼。或幾人圍桌聊天,或一家人在露天燒烤,烤肉的香味伴隨著煙味隨風而至。
筆者茫然了,不知這20多天里看到的是城市,還是農村,這里的住戶是農民,還是市民?是不是我們常提起的城鄉一體化呢?
農村是對應城市的詞語,指遠離城市,以農業產業為主的從業人員的群居地。可在美國,農民不一定居住在遠離城市的地方,他們或獨居,或居住在遠離農場的別墅區,經營自己的農場,或委托他人打理。
許多地方,一些城市藍領、白領乃至金領的別墅旁邊就是一家農場,就是一座農場主的別墅,你說那是城市還是農村?許多地方,一些別墅就建在農場邊上,建在森林深處,建在河流岸上,你說里面住的是市民,還是農民?
筆者轉了一陣,又回到了原地。折騰了幾圈,只好攔了一輛汽車問路,小伙子很熱情,看了我們所住賓館的名片,笑盈盈地讓我們上車,不到兩分鐘把我們送回了賓館。我們郁悶極了。近在咫尺,竟然迷失方向,又是在郊區農村,簡直不可思議,我們幾個大老爺們心中既好笑,又不好意思講。
在美國20多天,跑了幾個地方,看到最多的是樹,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再就是草,人工的天然的、整齊的雜亂的。美國的樹不是“植”的,林不是“造”的,遍地的樹好像是原生的,自生自滅,很少有人工修整的痕跡。目光所及全是樹林和草坪,幾乎沒有看到一塊裸露的地皮,聽當地人講美國從來沒有揚塵、揚沙和沙塵暴,上蒼給了美國一個好地方。
目睹我國與美國三農如此大的差距,筆者心情不免有些沉重,作為一名農業政策性金融工作者,深感責任重大。如何正視差距,重視三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新農村,實現三農可持續發展,消滅城鄉二元結構,的確是國人在當前中國經濟的十字路口需要深思和探索的問題。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河南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