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業綜合開發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一)農業綜合開發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生產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是生產發展。農業綜合開發的重點就是進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田水利建設,機耕路、農業技術設施等農民直接受益和使用的基礎工程設施,努力改善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提高項目區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保障項目區生產發展。
(二)農業綜合開發在促進農業增收,改善農民生活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農業綜合開發通過一系列治理措施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通過對項目區的財政投入,改善生產條件,降低生產成本;通過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水平,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通過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延伸農業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擴大農民受益群體,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
(三)農業綜合開發在推動農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上發揮了巨大作用。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1989年被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縣(區),多年來,零陵區堅持“國家引導,配套投入,民辦公助,滾動開發”的投入機制,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合理開發和利用農業資源,改善了項目區生態環境和農民的生活環境,農村面貌也得到明顯改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糧食生產能力,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充分發揮了田、渠、林、路綜合治理的作用,為生產綠色食品,發展有機農業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四)農業綜合開發在提高民主管理水平,促進新農村建設上發揮了巨大作用。零陵區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推行了“一事一議”,項目公示制、項目招投標制等一系列尊重農民意愿,體現群眾參與,增加工作透明度的創新制度,使農業綜合開發成為“陽光工程”。他們始終把“農民要辦”和建設“農民滿意工程”作為工作目標,把農民群眾全程參與項目建設貫穿整個過程,強化了農民群眾的開發主體地位,促進了群眾參與和民主管理。
二、農業綜合開發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一)農民籌資籌勞難。在目前農民種田已不交公糧,生產性投入還有補貼的情況下,對農業綜合開發籌資投勞確實難以理解和接受,而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涉及許多村莊和農戶,并且農戶受益程度差別很大,實施起來意見難以統一,甚至會造成事實上新的不公。農村“空心化”現象也給項目籌資投勞帶來一定難度。這些都給項目區工程和新農村的規劃、設計、建設帶來不利影響。
(二)土地占用和調整存在困難。隨著農村人口的增加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民人均占有土地面積越來越少。而要建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勢必要解決好排澇、灌溉和出行問題,解決大中小渠道的疏浚和農田道路的順通問題,必然牽涉一些耕地的占用調整。妥善解決這些問題還需鄉鎮村干部做深入細致的工作,處理好項目建設中農民整體利益和個體利益的關系,避免阻工等現象發生。
(三)農業產業化是個難題。現在農村實行的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經營,嚴重限制了農業新機具、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成為實現集約化生產和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的障礙,制約了農業開發和新農村建設。要解決這個問題,應該打破這種條塊分割,鼓勵長期進城打工或經商等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償、規范”的原則,以租賃形式轉讓土地使用權,將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實行統分結合,在明確土地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實行反租倒包,有償轉讓,推進土地使用合理流動,開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升農業科技推廣的質量和效益,降低生產成本。
(四)農業科技貢獻率低。新農村建設,需要造就一大批具有文化知識和科技頭腦的新型農民,而眾多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壯年外出務工,加上受“上學難,大學畢業后就業難”思想影響,輟學的學生多,對這一目標的實現構成了挑戰。
(五)在與其他支農資金的結合上存在銜接問題。農業綜合開發作為國家財政支農的重要力量和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居住環境整治等農村公共產品提供“真金白銀”。同時,農業綜合開發具有區域性、綜合性特點,資金量大,投入集中,可以為其他支農資金提供項目平臺和產業平臺,并發揮資金的集聚作用和規模效益,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源向新農村建設集中,從而加大其投入力度,促進新農村建設。
三、農業綜合開發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議及對策
(一)堅持以人為本,發揮農民在農業綜合開發中的主人翁作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規劃和建設要充分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尊重其權利,確保其基本利益不受損害;要從實際出發,符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習慣的要求,為他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為形成良好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定基礎。要充分引導和發揮他們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的主人翁作用,使其真正成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體。
(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機結合土地治理項目和產業化經營項目。新農村建設應該也必須充分發揮農業綜合開發的區域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積極扶持項目區新農村建設,著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和區域優勢的農業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消除種植結構單一、產業結構雷同現象。龍頭企業一頭連著基地和農戶,一頭連著市場,在整個產業鏈中的環節十分關鍵。目前,土地治理項目和產業化項目突出表現在兩者的結合不夠緊密,甚至相互脫節,相互割裂。在開發過程中,只著眼于整個產業的開發,未能按照“圍繞產業扶龍頭,圍繞龍頭建基地”的思路,沒有統籌安排土地治理和產業化項目。在今后的農業綜合開發及新農村建設中,要注意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產業化經營,支持龍頭企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產業特色和規模優勢,提高開發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從分散的項目建設向產業建設的根本轉變,把農業開發項目區建成優勢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生產原料基地。
(三)加強部門合作,實現資金整合。狠抓資金整合,按照“渠道不變、資金配合、各盡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配合各部門搞好支農資金整合,提高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效率,開創“各燒一盤菜,合成一桌席“的投入格局,促進新農村建設。
(四)創新機制,提高素質。科技措施不能有效實施一直是農業開發工作的薄弱環節,我國農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主要體現在科技應用上。如何結合新農村建設,把農業綜合開發科技推廣費用好用實,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此外,要在農民技術培訓和扶持農民協會上下工夫,把培訓做真做實,真正提高農民科技種田、科學養殖的意識和技能,使農業開發項目區成為科技對農業增產有較大貢獻的新農村建設示范區。
(作者單位: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