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專題片中最重要的莫過于主題和結構。結構是框架,它尤如一座樓房的外形和樣式,體現著設計師的水平。結構也關系到收視率,因為它是一種講述方式,講述方式能否調動觀眾的興趣,牽住觀眾的心,符合人們的審美,自然會影響節目收視率。結構布局對于一部農業科教片能否吸引受眾、傳播知識,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拍攝制作一部電視片,總是要先確定主題和結構方式,然后再寫稿子、編輯鏡頭,其中確定好結構是最重要的一環。好的結構能使節目流暢、生動,從而吸引觀眾、打動觀眾,提高傳播效果。節目貴在創新,結構貴在合理、新穎,根據多年的電視節目制作經驗,我認為電視專題片結構有規律可循,基本可歸納為5種方式:“遵循規律式”結構、“導游式”結構、“層層推理式”結構、“橫斷面式”結構以及“交叉式”結構。
遵循規律式結構:它是一種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來安排段落層次的方法,多用于科學性、邏輯性比較強的題材,內容與內容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都有比較嚴格的內在聯系,段落之間不能隨意調換順序,段落內容之間緊密相關,相互依存。優點是便于理解、敘述流暢、重點突出,多用于知識性、專業性強的科普類專題片和技術推廣片。
CCTV-7《農廣天地》欄目中,種植業、養殖業類節目很多采用這種結構,把重要的技術要點,按照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有機地聯結起來,既講清了農作物、家畜的生長規律,也按生產順序為農民觀眾解答了相應問題,結構自然明了,信息量大,適合農村觀眾。如《籽鵝養殖技術》,按照人們認識鵝,飼養鵝和鵝的自然生長規律,分別介紹籽鵝的生物學特征,鵝舍的選址與設計,鵝的繁殖與孵化,育雛鵝、育成鵝、成年鵝的飼養管理等,便于廣大養殖戶和觀眾學習了解。“遵循規律式”的結構非常適合農業科普、技術推廣節目。
導游式結構:是一種以第一人稱,像一位導游一樣帶領觀眾去認識事物的結構方式。通常以出鏡記者親臨、親歷的方式或由一位主人公“我帶您去……”來引領觀眾。我曾拍攝過一部《博士之家的秘訣》,講述浙江瑞安一個家庭出了5個博士的故事。為什么一個家庭能出5個博士?我把自己作為觀眾的替身,帶領大家去尋找答案。按“導游式”的方式組織節目,豐富的采訪內容得以合理串接,信息量和興趣點都突顯出來,節目播出后,收視率很高,觀眾熱線不斷。
CCTV-7《農廣天地》欄目中一些節目也采用了這種結構,使農業類節目中的技術推廣片變得新穎好看了許多。例如《枇杷高產栽培技術》節目中的方如好是栽培枇杷的果農,也是福建省云霄縣農業局的科技示范戶,以他為主人公來引領觀眾學習枇杷栽培技術,讓整個片子活潑生動了很多,尤其是老方說話時的可愛、認真,給片子添彩不少。
用一個人物的視角或編導的感知視角,或者主持人為線索,引導觀眾去了解新知識和新技術,以這種結構來講述農業和科技,優點是能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產生親切感和美的享受,達到寓教于樂的傳播效果,但創作時要注意選取有個性的細節,而不是材料的簡單堆砌。
層層推理式結構:也叫“懸疑式”結構,從開頭拋出的一個懸念中,層層求證推理出正確的結論,可說是最時髦也最“吊胃口”的一種結構方式。好奇、探知是人類的本能,懸念總能勾起受眾的探知欲。把整個知識包裹在一個懸念里,剝筍般層層揭開,讓觀眾在最后得到“真相”,不但能增加受眾的收看興趣,也能在過程中一同參與節目,共同分析感受,這就是“層層推理式”結構的魅力所在。
這種結構多用于講述故事和事件,在CCTV-10節目中被廣泛應用。《子午書簡》中有個系列節目《傳奇女子生死之謎》,其中貂嬋一集的結構是這樣的,開頭拋出懸念,貂嬋真的存在過嗎?歷史上真有貂嬋這個人嗎?接著引出下一段,傳說中的她是什么模樣?三國演義中是怎么描述她的?元雜劇里是怎樣評價她的?歷史上到底是否存在過貂嬋這個人呢?通過一層層推理來引導觀眾的興趣,最后得出結論,原來歷史上,董卓與呂布的確為了一個婢女而關系破裂,但這個女子的名字并不是貂嬋,貂嬋是后來文學家們想像出來的。
CCTV-7《科技苑》欄目2010年曾播出的《為了讓豬多吃草》節目,開篇就以講稀奇事的方式拋出了一個懸念:豬的青綠飼料的飼喂量一般不能超過5%,為什么有這么一家養豬場,就敢給豬飼料20%的青飼料呢?然后整個節目圍繞這個懸念,展開了層層探秘:怎敢大量喂草?究竟是什么草?怎么找到這種草的?怎樣才能大量喂?雖然是個用草喂豬的簡單題材,但編導依照觀眾的探尋視角對內容進行重新架構,按照每隔幾分鐘一個“興奮點”的方法進行剪輯,環環相扣,高潮迭起,使觀眾在收視心理上始終保持新鮮感和好奇心。本片也取得了當月欄目的最高收視率。
“層層推理式”結構最大的好處就是遵循了受眾的探知心理,牢牢地抓住了觀眾,很適合故事類、社會題材專題片,農業科教片也可借鑒,但要注意在真實性的基礎上,選擇有意義、對農民有幫助的選題,堅持選題的內涵和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還要求編導要思路清晰、設計合理,不能對懸念的發展過度地詮釋,不能對科技知識的探尋進行過多干預,保證節目的科學性和真實性。
橫斷面式結構:這種結構多用于講述一個人物,方法是截選人物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故事性、轉折性的片段,放大這個片段來詳細講述,說明他的重要貢獻或者折射出這個人的性格與情操。這就好比是醫生為化驗所做的“切片”,這種結構最大的好處就是切入點新穎、事例典型、主題集中、說服力強。
在制作《院士系列》節目時,我曾采訪中國科技大學校長、兩院院士朱清時。采訪中,我感到如果按照他的成長經歷來組接片子,結構顯然很平庸。能否以反映他能力和品格的事件作為節目的重點和主線呢?仔細看完所有采訪后,我截取了他畢業時選擇去邊遠地區工作,毅然放棄美國的高薪工作回國,當時人們認為錯誤選擇的兩件事,作為節目的主線,并取名為《我的兩次“錯誤”選擇》,很好地展現了朱清時院士善于學習和愛國品格。這部專題片作為當時欄目改版的樣片,后來也獲了獎,可見一個精巧的結構對于一部電視片,的確是至關重要的。
農業節目中也可以使用這種結構,特別是反映農村致富典型的節目。CCTV-7《致富經》欄目曾播出一期節目《一頭肉牛10萬元不是傳說》,沒有平鋪直敘地講女主人公的創業故事,而是截取了她發現商機、抓住商機、幾起幾落的幾個“橫斷面”,使觀眾很快認識到她的艱難、執著,并從中分享她的創業經驗,受到啟示。該片曾獲得首屆新農村電視藝術節暨第三屆“農村小康電視節目工程”農村小康獎最佳節目獎。
交叉式結構:指由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線索,平行交織在一起,共同深化一個主題的結構方式。在社會性題材和故事性題材的專題片中使用較多,優點是人物和題材表現得很充分,作品可凸顯出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曾經在電視界廣受好評、被廣為學習的12集大型文獻紀錄片《毛澤東》,其中一集叫《獨領風騷》,就采用了“交叉式”的結構。一條線索是紀實,編導帶領觀眾去探尋毛主席詩詞創作的發源地,展現歷史遺跡;另一條線索是詩詞,通過探尋詩詞創作前后的背景,展現歷史畫卷,展現毛澤東的心路歷程。兩條線索平行交織共同深化主題,塑造出了一位革命浪漫主義詩人和偉大政治家毛澤東的形象。
農業科教片也可嘗試把技術嵌入到故事情節里,把知識詳細地穿插在每個故事的轉折中,使知識、技術與人的命運和事件的發展交織在一起,從而增強藝術感染力。目前CCTV-7《科技苑》欄目也有相當一部分節目采用故事化線索與科學技術線索,雙線交叉的結構。《張中權的散養雞》,講的是湖南一位叫張中權的養殖戶投資養雞的故事,整個節目有5處小故事,每個故事環節又勾帶出一個技術點的產生和有效的解決辦法:“偽土雞”事件,引出放牧養雞的原因;“小雞死亡”事件,引出小雞育雛的圈養問題;“誘雞”事件介紹了大雞從圈養轉為放牧養殖的技術;“雞不毛”事件引出用蚯蚓喂雞的正確方法;“雞啄毛”事件引出EM菌的特效。每個事件安排緊湊,始終牽引觀眾,本片的主題“放牧養雞技術”始終貫穿于主人公的探索故事里,而技術在整個片子中得到充分展現,絲毫沒有削弱光芒。
值得注意的是,“交叉式”結構運用在農業科教片中,不能光講故事不講技術。兩條線索中技術線索始終要處于主線,起主導地位,而故事線索為副線,不能過度故事化地渲染而沖淡農業技術點的主題,副線應對主線起修飾、美化、輔助作用。
專題片的結構方式還有很多,合理、精巧的結構一直是電視人所追求的。相信隨著觀眾審美口味和電視人的不斷探索,會有更多更好的結構方式產生,但無論怎樣的結構,最基本的還是要做到完整自然、統一連貫、嚴謹又格調一致。
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電視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