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送教下鄉、產教一體化,把教學班辦到農村和田間大棚。這種送教下鄉不是簡單地把城鎮班搬到鄉下,而是生產教學緊密結合,實現做中學,學中做,更加符合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在實施送教下鄉過程中,河北省農廣校的原則是穩步推進,規模一定要由小到大,循序漸進;二是發揮農業部門優勢辦出農廣校特色。先對標入位,再創新突破。在管理上主要按照建、管、學、用四個環節開展工作。
——建,即選好點,建好班。這是開展送教下鄉的基礎性工作。把握的問題主要有4個。一是堅持與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即堅持開設的專業與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和農業開發、技術推廣項目相結合,突出蔬菜和養殖等高效農業或新興產業建班,實行分片集中就近招生,教學班一定要建在村里或園區里,學員上課不超過5里地。二是堅持適度規模、穩步推進。每縣的學員規模一般控制在100~500人,開設專業不超過2個,每個班50人左右。初期時辦2~3個班,然后由少到多,寧少勿濫,保證不出問題。三是考慮交通比較方便,離縣城距離比較近。四是要健全班級組織機構,要完全按照全日制的班級和學員進行管理,統一編班,統一管理,每個班級要配備雙班主任或輔導員(村干部為班主任,農廣校老師為輔導員),設立黨支部(團支部)、班委會等。
——管,即加強整個送教下鄉工作的管理。主要包括4個方面。一是健全和完善送教下鄉教學管理制度。根據送教下鄉辦學特點,農廣校重新修定完善了20多項制度,包括《教學管理規定》、《考務管理實施辦法》等,對教學點、教學、學籍、考務、專兼職教師、班主任、學員、教學檔案等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并明確了各級分校的工作職責。二是嚴格教學督導檢查。送教下鄉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是落實教學。為了保證教學的落實,農廣校強化了教學檢查與督導,成立了教學督導體系,在學期全過程各時段,通過突擊實地檢查、電話查訪等方式,對全省各教學點進行了全面普查和抽查,總的來看,教學落實情況是比較好的。三是加強助學金和免學費的管理。農廣校對涉農專業免費教育學生管理和資金申請及使用高度重視,認真負責,對于學生學籍、資助和免學費等工作,對教學班組織不力、教學計劃落實不到位的教學班,堅決停辦撤班,對上課考勤不達標的學生,堅決予以勸退。四是健全教學過程的檔案資料。
——學,即教學,抓教學環節的落實。教學是整個送教下鄉的核心工作,是硬道理。主要抓好4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一支送教下鄉的師資隊伍。要落實好教學的各個環節,必需要有一支符合辦學規模要求、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來支撐。農廣校要求開展這項工作的縣校的專兼職教師必須配備到40人以上,其中農廣校專職教師不少于13人。充分發揮農業部門專家聚集的優勢,選聘行業專家、專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通過名師授課提高教學水平。同時下大力做好農廣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積極選派專職教師參加省級和國家級師資培訓,并組織基層專職教師開展教學大練兵、教學能手大賽、說課比賽等活動,2010年農廣校舉辦了全省教學能手大賽。這些措施有力地提升了農廣校的整體師資水平,促進了全省農廣校教學質量的提高。二是開發和選用適合送教下鄉的教材。河北省教育廳2011年組織力量編寫了一套針對涉農專業送教下鄉的教材,很受歡迎。這套教材的特點就是學用結合、理實一體,形式活潑,適合學員邊講邊練、邊學邊干、學用結合、學以致用。三是打破傳統的施教順序,按照動植物的生長周期科學安排教學進程。四是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組織教學。可以根據種養專業的特點,采取課堂講授、光盤視頻輔導和田間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進行授課。保證每周平均有兩天半上課,農忙時多上實用技術課,農閑時多上公共文化課。
——用,即學用結合、學以致用。送教下鄉招收的學員基本都是職業農民,都有一定規模的種植養殖項目,對這樣的學員既不能以普通學生來看待,也不能以普通農民來看待。通過組織他們參加集體學習,應當使他們率先應用新品種、采用新技術,成為當地農業科技示范戶和農業技術推廣員。這批學員生活在農村社會,并直接從事著農業生產,現在接受全面系統的教育,思想觀念和科學知識及專業技術都有了新的提高,他們應當在農村社會發展中,成為新時代、新風尚的模范,成為生產經營和科技致富的帶頭人。 河北省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