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臨近歲末,數九寒冬,山鄉田園,萬物蟄伏,唯有書香繚繞,滿室生春。每當這幅圖景浮現眼前,總有說不出的自豪和滿足。轉眼間,《讀書月壇》已屆一年,各地紛至沓來的信件堆滿了我的書柜,千言萬語,訴說著農民兄弟對知識、對富裕、對幸福的渴望和期盼。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在此,謹向一直以來關注和關心《讀書月壇》欄目的作者和讀者們致以最誠摯的感謝。愿耕讀傳家,農廣流芳。
讓書香溢滿田園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遼寧省莊河北部山區的一座溫室大棚里,溫暖如春。幾位年過半百的老農,或坐或蹲或立,正用長滿老繭的、粗糙的大手,翻開書本,指點著腳下的菜畦。大棚里,一片片綠油油的小苗,生機盎然。
這是我在《莊河通訊》上看到的一則圖片新聞。不知道,別的讀者朋友看到照片后做何感想,當我目睹此情此景,心中油然生出一股溫馨的暖意,一份深深的感動,一種崇高的敬意,——老農,菜畦,一座溫室大棚,幾縷淡淡的書香,這是怎樣的一幅“田園書香”圖啊。現代設施農業、社會主義新農村、致富路上書香相伴、黃海明珠新莊河,這一串串詞句躍入腦海,我不由得深深折服這位攝影記者眼光獨到,他抓拍到的也許是農村農業戰線上最普通的一景,然而,我們卻從中看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滾滾浪潮中最富于韻味、最有生命力的一幕——讀書的農民,農民的求知。
我的家鄉在遼南第一峰,古老的步云山腳下。美麗的蛤蜊河,九曲十八彎,她流淌過眼淚,也沉淀過歌聲。改革開放三十年,家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莊河市農廣校組織的一次社會調查,讓我無比震撼。全鄉兩萬人口,七千名勞動力,初中以上文化的僅占百分之五十四。家有藏書的,僅僅為百分之三。掌握現代致富技能的,不足百分之十。多數農民依然苦守著幾畝薄田度日,靠天吃飯。最讓我感到遺憾的是,有的孩子,不等到初中畢業,便早早輟學,跟隨父母外出打工。更為可嘆的是,許多家長,自己不讀書,也忽略了孩子的求知。
僅僅靠勤勞,流血流汗,土疙瘩里面是刨不出金子的啊!當美國的農民利用現代化農業機械,一個人就能經營幾百畝甚至上千畝的農場時,我們的春耕生產卻依舊是牛拉人提,男女老少齊上陣; 當我們的一些年輕人整天沉迷于網絡游戲的時候,日本的青年卻在公交車上安靜地讀著報紙;當山東的菜農大搞網上促銷時,我們的農家大嫂卻蹲在集市上叫賣水果、蔬菜。幸運的是,我們的黨和政府高瞻遠矚,審時度勢,英明決策。一年又一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堅決支持農村各項事業的振興和發展。近年來,文化建設工程全面鋪開,“農家書屋”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一度曾經荒蕪的農村文化陣地上,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開展得如火如荼。許許多多農家女、農家漢在農閑時節放下撲克和麻將,紛紛走進鄉村文化活動室,走進課堂,打開書本,浸潤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學習現代科技知識。古老而沉寂的山鄉,美麗而貧瘠的田園,不知不覺,一夜之間多了那么幾縷淡淡的書香。那一個夜幕初降的夜晚,經過村里圖書室門前,看到幾個熟悉的身影,我的心中不由得溢滿了感動和敬佩——我的父老鄉親,拿起了書。
“為什么我的眼中滿含淚水,因為我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著名詩人艾青曾經這樣深情地詠唱。是的,為什么近來我的心中常溢滿著感動,因為我由衷地祈望,不遠的將來,莊河這顆黃海明珠,必將光輝璀璨,熠熠閃光。而襯托著這顆明珠的,正是身后那一大片美麗的山鄉田園。田園書香,正是和諧莊河,美好莊河的最有生命力的一道風景!就讓我們永遠留住那一抹書香,把我們的家園點綴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