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四師六十一團八連職工陳國斌憑著富而思進的進取精神,用勤勞智慧,在阿力瑪里(突厥語蘋果城)創出了自己輝煌的事業。在農四師,陳國斌是青年人中的創業明星。近年來,他獲得了“全國神農獎”、“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兵團青年致富標兵”、“兵團勞動模范”等眾多榮譽稱號。
陳國斌是一名畢業于中央農廣校中專后繼續教育2001級農村經濟管理大專班的學員,42歲的陳國斌曾打過工、擺過地攤,養過蜂,收入還算不錯。但他認為在阿力瑪里土地上勞作才更有作為。
2001年,六十一團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葡萄產業。當時很多職工對葡萄前景不看好,寧愿放土地不管也不肯種。陳國斌通過市場調研,認準葡萄會變成“珍珠”,他大膽承包了500畝土地,在地里全部種上葡萄,并聘請園藝專家歷夫倫任長期技術顧問。葡萄掛果后,畝產值達4000元。隨后,他又建起了16個葡萄育苗暖棚,葡萄苗銷售旺季時,他日收入2萬元,一個春季16個暖棚就純掙60萬元。他還陸續投資100萬興建了一座面積600多立方米的現代化全自動恒溫保鮮庫,實現了葡萄的保鮮貯藏和反季節銷售。他種植的鮮食葡萄遠銷新加坡、哈薩克斯坦等國家和香港等地區,年銷售收入100萬元。
陳國斌每日必看中外新聞、閱讀各類報刊,并喜好廣泛結交客商,南下北上調研市場,因此眼界越來越開闊。2006年,他把自己的經營模式重新做了個定位,由以往的盯著園子搞種植變為瞅準市場多方營銷,將自己種植的500畝葡萄園由主業降為副業,將主要精力用在招商引資建工廠,投身物流做經紀,搞活冷庫賺租金上來。2006年秋天,他從八十三團、八十九團、九十團等地大量收購葡萄運往廣州,收購價格高出這些團場往年市場平均價。僅一個多月,1600噸優質葡萄就被源源不斷地運往廣州,不僅讓農五師的葡萄種植戶們盡享增收的喜悅,他也從中凈賺了10余萬元。他還利用地處霍爾果斯口岸的地緣優勢,分季節將6個冷庫全部出租。夏末,他的冷庫堆滿了鮮桃;初秋,鮮食葡萄大量入庫;從入冬到春末,冷庫貯藏蘋果和梨。一年下來,6個冷庫可以為他賺回近20萬元。
陳國斌通過市場調研發現,伊犁地區葡萄種植面積達7萬畝,每畝按產商品果800公斤計算,畝需包裝箱1100只,但目前當地還沒有一家正規的保鮮包裝生產廠家。陳國斌找到了廣東客商張堅強,兩人不謀而合,決定合作建廠。2006年7月12日,由陳國斌引資400萬元興建的旺發貿易包裝有限責任公司開業,這一消息在當地引起了轟動。各地客商當天就爭相簽訂訂單。因為是伊犁地區獨家生產,加之質量過硬,產品供不應求。
陳國斌去內地考察,發現內地專業育苗基地育出的葡萄苗多為一級品,成本低、成活率高,在疆內非常暢銷。他從內地購回50萬株優質葡萄苗運到疆內銷售。每年可以銷售苗木20萬株,每年可輕松獲利15萬元。
至此,陳國斌經營的葡萄園走上了引種、育苗、種植、貯藏、包裝、銷售的農業產業化之路。
為推動團場林果業規模化、優質化和高效化發展,2008年,六十一團決定建立優質果品苗木基地,團領導請陳國斌讓出一些地。陳國斌當即答應,將準備更新品種的100畝釀酒葡萄經營地讓出來。
2009年,團領導又找到陳國斌,讓他將一些釀酒葡萄地讓出來,給少數民族貧困戶種植,并承諾給他一定的補償。陳國斌爽快地答應,和妻子商量后,將正值盛果期的經營地280畝釀酒葡萄、準備更新品種的100畝經營地、地邊的24間房屋及投資10萬元自打的機井全部讓出來,并義務指導少數民族職工種葡萄。
“每年白白把80多萬元讓給別人,這人是不是錢多昏了頭?”一些人對陳國斌的做法不理解。而陳國斌卻說:“讓更多的人富起來,比我個人富裕意義更大!”
2010年,讓出大片葡萄園的陳國斌依然沒有閑著,赴外省考察,與浙江客商共同投資2500萬元在阿力瑪里建起了葡萄榨汁廠,實現了當年建廠,當年投產,既解決了加工問題,又為本地提供了40多個就業崗位,這也使他的年收入突破了400萬元。
談起今后的發展,陳國斌信心十足,“阿力瑪里水土條件好,光熱資源豐富,產出的葡萄品質佳,我非常看好阿力瑪里的葡萄產業,只要勤勞、肯動腦筋,必定能把葡萄產業做大做強,這輩子我就經營葡萄了。”
農四師分校六十六團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