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一個以農業為主、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水資源只占到世界總量的4%,卻要養活全球17%的人口。特別是隨著近年來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步伐的不斷加快,由缺水所引發的經濟、社會問題越來越明顯。據印度水資源部測算,到2025年,印度人口總數將達到13.9億,年總耗水量將從目前的6000億立方米增至9000億立方米,缺水已成為印度未來不得不面臨的最大資源危機。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經過多年的實踐,印度政府逐漸摸索出一套適應本國特色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思路,特別是在“雨水利用和管理”方面,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辦法。
在印度,人們很早就開始有了收集雨水的習慣,并發明創造了很多集水裝置和輸水系統。直到目前,在印度的一些農村地區,這種古老的節水方式仍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城市中,人們也逐漸養成了節約用水的習慣,并形成了私人住宅與公共場所相呼應,空中、地面、地下相協調的多層次、立體集雨系統。此外,在邊遠農村地區,特別是山區,當地民眾在地方政府的幫助下修建小型攔水壩,將山頂的雨水通過導流渠引向位于山下的溝渠內,用以灌溉農作物。
印度之所以如此重視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主要出于以下原因:首先,印度是一個“貧水國”,卻不是一個“貧雨國”,整個國家雨量充沛,然而因地理位置影響,西北部受大陸氣候影響,雨水稀少,且大部分降雨時間集中在6至9月間,而東南部沿海地區受海洋性氣候影響,年降雨量超過2000毫米,且雨季漫長。在這一特殊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下,收集雨水無論對應對干旱還是排澇減災,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印度政府和民眾針對不同的地區氣候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集雨方式:在干旱地區,集雨主要目的在于補給地下水位,因此修建集雨系統的重點就放在對導流、下滲設施的安裝;在洪災頻發地區,集雨的目的則在于分流蓄水,減少降雨對河流的壓力,因此重點在于收集儲藏裝置的設計和應用。其次,印度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印度政府在“十一五計劃”中明確指出,如何合理、有效、可持續地開發利用水資源是目前印度所面臨的嚴峻挑戰。此外,與修建水庫相比,收集雨水幾乎對環境和生態不造成任何影響,可謂百利無一害。
印度在“雨水利用和管理”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政策明確。在印度政府2002年出臺的《國家水政策》中,對包括地下水開采等均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同時,將雨水的利用和管理作為改善地下水資源、防旱排澇這一系統工程中的一部分,對其重要性給予了充分肯定。
第二,通過行政強制等手段,賞罰并舉,確保有關措施的順利推行。以中央邦地區為例,印度政府規定,每座建筑的頂層必須至少留出250平方米的面積用于修建集雨設備,并由市政部門派出專門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監督,在確保政策落實的基礎上對建筑所有者頒發使用許可,而對于居民小區,則必須在開闊地帶修建公共蓄水池的前提下才授予相關完工證明。對于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的企業和個人,政府將采取免除其6%財產稅的方式給予鼓勵。
第三,重視教育的作用,加強相關意識的培養。為進一步加強民眾的節水意識,印度政府相關部門還在廣大民眾中開展了一系列宣傳教育活動,并通過展覽、電影等多種方式增強大家的節水意識,同時,為更有效地開展集雨行動,主辦方還專門設立了部分環節,向民眾傳授集雨經驗,培訓相關技能。
第四,進行相關調查、評估,為集雨行動更有效地開展奠定基礎。印度政府相關部門充分開展有關調查評估工作,不但事前對每個地區的情況進行實地走訪,對包括土質等問題進行詳細調研,以選擇最合適的集雨方式,同時在雨季結束后還進行相關回訪,了解實際集雨效果以及地下水位變化情況等,及時對集雨系統的完整性、有效性以及可維護性有所掌握。
第五,鼓勵非政府組織、私人企業以及個人的參與。在諸如新技術創新、資金支持、調查走訪等方面發揮作用,同時,印度水資源部還在2007年專門設立了“地下水資源恢復獎”以及“國家年度水獎”等獎項,用于表彰和鼓勵在保護水資源方面,特別是地下水資源恢復以及雨水利用和管理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及個人。
2011-12-19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