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噩夢的心理預警作用
夢是夜里的內在航行,又受現實經驗的影響。現實經驗到的創傷在夢里發生變形、扭曲,制造一個自我體驗到的恐怖世界,這就是噩夢。噩夢會影響人的現實世界,因為人會將夢中的經歷投射到現實的物質世界,而導致現實生活中的認知扭曲與適應障礙。
噩夢中驚悚的意象,尤其一些原型意象,比如死神、惡魔、鬼怪等,攜帶著巨大的、有時可以是顛覆或者毀滅性的心理能量。做夢人的負性情緒被引爆,甚至失控。經常做噩夢而導致心理的負性強化,情緒越來越糟。
夢具有自動處理情緒的作用,而被噩夢困擾的人,這個處理系統可能失靈,不僅起不到處理的作用,反而會將情緒的“垃圾”堆積、發酵,使負性情緒增多、增強。
夢境回放:一個性受害女孩的夢魘人生
我又看見了那個人,那張丑惡的臉一點一點向我逼近,令人惡心的煙臭味熏得我透不過氣來。我想立刻逃走,可雙腳不聽使喚,只能驚恐地盯著他,左躲右閃。那張臉扭曲著,變得越來越長、越來越長,當他貼近我的瞬間,變成了一條冰冷而可怕的毒蛇,緊緊纏住我。
鳳香釋夢:噩夢是有毒種子的溫床
這是一位性受害者的噩夢。被侵害事件就像一顆有毒的種子,深深埋藏在受侵害者的內心。隨著這顆種子的發芽、生根、結果,受侵害者的一生都會在心理強暴中度過。在強暴事件發生后,很多被強暴者的腦海中經常閃回自己受侵害時的畫面,然后,同樣性質的畫面常常以噩夢的形式再度出現。被強暴的痛苦和屈辱不堪回首,受害人一再告誡自己,要忘記那段經歷,不要再想起。為什么想要忘記卻偏偏會記起呢?這樣的噩夢究竟具有什么意義?
調查表明,很多時候,這樣的噩夢是為了促進心理認同的發生。也就是說,被侵害者通過在夢中反復回味當時的場景,希望獲得原諒和寬恕侵害者、解脫自己的理由,即通過噩夢對自己進行心理“療傷”。這聽起來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但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確實如此。
性侵犯行為發生后,受侵犯者被卷入巨大的憤怒和恐懼之中,擔心再次被侵犯,整日惶恐不安。為了不被自己的恐懼和憤怒吞噬,有些被侵犯者會轉而認同侵犯者。為了促進認同的發生,潛意識會邀請夢的幫忙,每一次噩夢出現,都能使被侵害者的情緒變得更平緩一些。盡管被侵害者每次都會被噩夢驚醒,但是每次醒后都會有一個不同的聲音出現:“也許我沒必要殺了他。”“也不過如此嘛!”這樣的認同心理像一針強鎮痛劑,使被侵害者免遭激烈情緒之苦。
噩夢的自我麻痹作用也為被害者的心理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夢中發生的事和現實發生的事一樣,可以對人的心理世界產生真實影響。受侵害者在夢中反復重演被侵害的情景,等于她的心理世界一次次重復遭受傷害。個別的人會在一次次的面對中激發出勇氣和智慧,但大多數人會導致自我價值感降低,認為自己有個永遠抹不去的污點,自己比別人低一等,因此自我貶低、自暴自棄,甚至最終走向自我懲罰、自甘墮落的道路。
列夫·托爾斯泰的巨著《復活》中的喀秋莎,因為一次次被強暴,最后終于選擇了妓女生活,她認同了這種生活,認為那里才是自己最恰當的處所。當悔過的聶赫留朵夫向她表白自己的感情,決定同她結婚時,她不相信,并怒斥他道:“你今世利用我作樂,來世還想利用我來拯救你自己嗎!”
這就好比古代那些性格卑賤的奴才,他們并非生來卑賤,而是遭受了諸多被貶低、被輕視的對待后,慢慢形成了卑賤的個性。由最初的憤怒,轉而無奈、轉而認同,奴性的、阿0似的性格~步步形成。
另一方面,夢中反復出現的侵害和被侵害場面,會固著在受害者的心理世界,左右她的價值判斷、影響她的行為方式。噩夢的反復強化,可能使被侵犯者轉而模仿侵犯行為,去侵害比他自己更弱小的人。
精神治療師布魯諾·白特罕在德國集中營的生還者中調查發現,很多人對待身邊人的方式,和在集中營中自己遭遇到的方式一樣。一位生還的女性經常毒打自己的女兒,并用惡劣的語言對她進行辱罵。
急迫喚醒噩夢中的人不可取
在影視作品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畫面:一個人被噩夢糾纏,在夢中驚恐地掙扎、喊叫,身邊的人見狀急忙把夢者喚醒,強行中止噩夢,使夢者逃離虛幻的災難。醒來后的夢者也慶幸地欷歔不停:真是萬幸,真是萬幸,原來只不過是一場夢!這樣的做法是否妥當?叫醒噩夢中的人究竟好不好?這對于夢者的心理作用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呢?
古代很多醫家論述過這個問題。東晉·葛洪在《肘后備急方·治卒魘寐不寤方第五》中說:“魘臥寐不寤者,皆魂魄外游,為邪所執,錄欲還未得所。忌火照,火照遂不復入。”葛洪主張魂魄致夢說,就是說,人擁有魂魄,當人的身體睡著以后,人的魂魄就會離開身體到外面游蕩。魂魄在游蕩過程中發生的事情就以夢的形式展現出來。魂魄遇到普通的事,就做普通的夢;魂魄遇到邪惡的事、被邪氣糾纏,就做噩夢。葛洪強調,噩夢中的魂魄被邪氣糾纏,還沒有回歸身體,這時千萬不要用燈光驚擾夢者,否則魂魄將會被嚇壞,不能回歸身體。這就好比對待因為淘氣、貪玩而迷路沒有回家的小孩子一樣。擅自離家的淘氣小孩十分懼怕家長的責罰,當千方百計終于找到家門時,孩子卻不敢徑直回家,而是悄悄地在門口徘徊、觀望,看看家里的動靜是否異常。如果家里一切照舊、井井有條,孩子就會很踏實地回家:如果家里燈火通明、雞飛狗跳,孩子很可能會被嚇跑,因為他擔心家長已經做好充分準備,要重重地責罰自己。
所以,如果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早回家,就不要用異常的氛圍驚嚇他;親人們當然都希望噩夢者的魂魄能夠安然地回歸身體,所以也不要驚擾他。
但是,葛洪又說了,“而有燈光中魘者,是本由明出,但不反身中故耳。”意思是說,如呆做噩夢的人本來就是在燈光下睡覺的,也不要把燈光撤掉,讓它亮著,保持原樣就行。就好比那個迷路晚歸的孩子,如果孩子出門前家里本來是張燈結彩很熱鬧的,這時也不要故意把燈熄滅,故意讓家人都安靜下來,那樣也會引起孩子的警覺,嚇得不敢回家。
由此看來,葛洪強調的不是忌諱火光刺激,而是強調不要驚擾夢者,要讓夢者自己從夢中醒來。如果夢者正處于驚恐不安的時刻被驚醒,外出的魂魄沒有找到回家的路,就會導致夢者的心理更加混亂,這對心理康復是有害無益的。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