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研究發現,在西方國家的大選日,投出一張選票會對投票者的健康和行為有微妙的影響,有時這種影響甚至比較深遠。請問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羅奇東)
A 一項研究顯示,投票者在投票點要投出選票的時刻,究竟投給誰對某些人來說是一個有壓力的選擇。但當離開投票室時,行使投票權則會提升一個人的精神和身體健康。因為,行使諸如投票權等公民權利是參與社會公眾活動的一個舉動,這有利于提升心理健康。
根據美國杜克大學和密歇根大學的
項研究,選舉失利不但會令候選人失望,失利政黨的支持者也會對失利表現出心理和生理的反應。
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候選人落選會令他們的男性支持者的睪丸激素水平在選舉結果宣布后的一個小時內經歷一個顯著的下降。女性支持者則未表現出一個類似的荷爾蒙水平變化。有趣的是,支持獲勝者的投票者卻未顯示出睪丸激素水平的激增。可見,對于選擇獲勝
方的投票者而言,勝利對其荷爾蒙水平并沒有什么影響。
另外,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研究者發現,一次大選結果揭曉后,網絡色情內容的搜索次數會增加。運用搜索引擎的統計資料,研究者發現,那些聲稱自己支持的候選人獲勝的投票者,在網絡上搜索色情內容的需求量有所增長。
根據加拿大森尼布魯克大學健康科學中心以及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者的研究,在大選日,在最終選舉結果尚未公布之前,重大車禍發生的可能性會增長18%。研究者為這個增加的趨勢羅列了一系列原因,包括“情感,不熟悉開往投票點的路線,以及潛在的駕駛技術不佳者都傾巢出動”等等。研究顯示,在總統大選當日平均會發生24起交通死亡事故。
2010年,一項研究考察了1981年到2005年美國大選結果揭曉后自殺率的情況。研究發現,當一個州的大多數選民都選擇最終的獲勝者,那個州的自殺率就會降低。與此同時,若大多數人都選擇同一個落選者,這個州的自殺率也會降低。研究的主持者理查德·鄧恩將其歸因于社會凝聚力,也就是說無論選舉結果如何,重要的是,同一個社群中的投票者分享了共同信念的感覺。相應的,不管選舉結果如何,住在這個社群中沒有分享同樣信念的投票者會感到更加孤立。
(心理醫生 王京生)
別自己嚇自己
Q 我是位出租車司機,每天為完成定量整日奔忙,進食常常無規律,為了多拉生意,中午時分經常用盒飯速戰速決,時間一長胃就有點不舒服。這時候又恰巧聽說單位里有人得了胃癌,我不由得大驚失色,立即覺得胃部一下子不對勁了。于是我到多家醫院分別做了胃鏡,醫生診斷都只是淺表性胃炎。盡管所有的醫生都跟我解釋:這種胃炎是最輕的一種,無需太過擔心,我還是整日價作天作地。醫生說“現在看起來不會發展成為胃癌”,到了我耳朵里,就成為“將來很有可能變成胃癌”的婉轉心理暗示。
為了證明自己病得不輕,我開始拼命查閱醫學資料,終于發現了一則病例,是由淺表性胃炎發展成為萎縮性胃炎,最終成了胃癌,這回我更相信自己得了早期胃癌。我反復尋醫又越來越不相信醫生,折騰得自己越來越瘦。(周海)
A 你這是典型的疑病癥。
病情單一的患者認為自己得了某一種疾病,病情復雜的認為自己同時罹患數種疾病,并形成疑病觀念。
患者四處求醫,盡管各種檢查的結果均正常,或者患者自感病情嚴重而實際上根本沒這么嚴重,醫生對疾病的一般性解釋對患者來說是收效甚微,甚至無效。
正常的檢查結果有時雖能暫時緩解患者的疑慮情緒,然而一旦患者感到身體有輕微不適,可再度出現疑病憂慮并逐漸加重,從而導致再次就診,要求再做檢查。
病人對懷疑自己所患疾病的有關醫學讀物十分注意,而且帶著框框閱讀,對號入座,從而加強了疑病觀念和焦慮情緒。
通過詳細檢查,可以排除相關的軀體疾病。
疑病癥是一種預后較差的慢性病,治療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一般性的解釋和說服通常不易被病人接受,有時甚至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一味順應病人要求作不必要的檢查,反而會助長病人“我得的是罕見病,一般性的檢查是查不出來”的病態心理。要仔細尋找病人的發病原因,認真研究病人的病態心理,取得病人的信任,使病人樹立起“病能治好”的信心。在檢查結果切正常的時候,要向患者再三強調:你肯定沒病。然后再采用心理治療和輔以藥物治療,這樣才能起效。若單純寄希望于藥物,忽視心理治療,其療效可能不盡如人意。
(心理醫生 朱果勤)
為何我總是多疑
Q 在我的性格中,有個不好的毛病——多疑。我會懷疑我的同學、父母和老師,包括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別人都不在乎的事情,在我心里總要犯嘀咕,拿得起,放不下。小時候我上的是整托、寄宿學校。我膽子很小,不會和別人交往,沒有真正的朋友,有的人還欺負我。也許這對我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使我對一切都抱有懷疑的態度。可是,現在我的學習挺好的,但仍然很難和別人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我感到非常痛苦,我該怎么辦?(小秦)
A 性格對人工作和生活的影響是很大的,它一部分來源于遺傳,一部分來源于后天的教育方式和生活環境。你的早期生活經歷對你的性格確實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別人對你是不友好的,你總處在不安全的心理環境中。因此,你對別人都是不信任的,這樣的態度會一直影響你的行為方式。
其實,任何一個地方都會有你的朋友,任何人都有好的一面,就看你是否努力去發現他。如果你到一個新的環境,周圍有10個人,一開始你對他們都很好,有的人會回報你友誼,也有的人會恩將仇報,還有的不當回事。那么,兩個人可能成為你的朋友,兩個人可能成為你的對手,有6個人可能成為點頭之交,下次你就會有區別地對待他們。千萬不要因為少數人對你不好,就認為所有人都這樣,也不要還未與人交往就把自己緊緊地封閉起來,這樣你一個朋友也不可能有。
另外,你要調整你的觀念,人與人之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以,你沒有必要憑空懷疑別人會對你不好,他為什么要這樣呢?在和人交往時,首先學會欣賞別人,主動關心幫助別人,你一定會得到別人同樣的關懷。如果你只想到維護自己的利益,你當然會緊張的。當你真正和別人成為好朋友時,你會深切感到友情的無比可貴。
許多事是需要先做再想的。在做事之前,你有那么多的疑慮,瞻前顧后,這樣想來想去,許多事情會做不成。如果你義無反顧地先行動,行動的結果會大大地增強你的信心。
多疑的人經常只看到事物消極悲觀的一面,很少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其實,把擔心的事想透了,結果也沒有什么可怕的。希望你能學會客觀地看問題,這樣才能快樂生活、健康成長。
(心理醫生 楊藝)
“滿足”讓老年人更快樂
Q 據說,讓人快樂的事情會隨著個體年齡增長而變化;年輕人快樂主要與“興奮”相關,老年人快樂更多源于“滿足”。是這樣嗎?(魯冰)
A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凱西·莫吉內教授及其團隊找來五組不同年齡段的人:10多歲的青少年,20、30、40及50多歲的成年人。這項研究由5項調查組成,結果由《社會心理學和人的性格科學》期刊發表。
首先,研究人員用一個復雜的電腦程序,分析五組調查對象數百萬篇博客中與“快樂”等感受相關的詞匯。另外,研究人員記錄調查對象對“快樂”的界定;讓他們聽一段舒緩或激情的歌曲,隨后說出自己的感受。
在調查中,研究人員為調查對象朗讀一段文章,然后讓他們寫下一段文字。最后,研究人員詢問五組調查對象打算用100美元買什么禮物,記下他們是更專注于刺激物還是較為平靜的事物。
五項調查顯示參與者“快樂感受”相當一致的變化。對年輕人而言,60%的快樂源自興奮,隨著年齡增大,80%的快樂源自滿足。
“當一個20歲的人和一個60歲的人都說自己‘快樂’,這兩種‘快樂’可能完全不同”,“我們談論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快樂,”莫吉內說。
這種不同來自人們對未來和眼前在平程度的不同。她說,年輕人著眼未來,因而快樂更多依據“興奮”:老人著重眼前,所以“滿足感”更容易給他們快樂。“研究沒有驗證年齡與快樂程度的關聯,而確定了年齡與快樂意義的關聯。”
莫吉內教授說,考慮不同年齡的人如何定義“快樂”,對改善他們的生活至關重要。“應該牢記年齡是如何影響人們對‘快樂’的判斷,而不要把這種改變與‘真的變得不快樂’相混淆。”
莫吉內補充說:“人們應該想那些會讓自己快樂的事,期待他們的幸福體驗發生改變。人們不應該對這種變化感到驚訝,或者把這種改變歸因于生活本身變得讓人不快樂。”
研究人員布雷特·佩勒姆說,依據現有研究框架,今后可能研究性別和文化對人們快樂感受的影響。
(心理醫生 朱果勤)
脫發的心理怪圈
Q 我談過多次戀愛,但最后都沒有開花結果,所以至今仍然單身,父母經常催婚,給我很大的壓力,讓我備感焦慮。也許是心事太重,晚上很難入睡,失眠已成為我生活的常態,年紀輕輕的我頭發掉得厲害,已現謝頂的趨勢,我還有救嗎?(陶正經)
A 焦慮的心態或抑郁的傾向會加快加重脫發的發展,心理疏導必須是脫發治療的一部分。
項調查發現:上海成年男性中有1/4人受脫發困擾,而“頭頂”大事在治療上卻存在誤區。盡管脫發給生活帶來的諸多不便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但大多數患者對這種疾病依然缺乏基本認識,患者治療存在誤區。
在對全國12764位男性脫發患者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一半以上的患者(56%)對“頭頂”大事采取了“自行了斷”即自己診斷和治療,去正規醫院治療的僅為44%。調查中發現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另一半患者即使去醫院治療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使治療常常中斷。有近2/3(65%)的脫發患者治療時間少于3個月。專家指出,脫發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看到治療效果最少要3個月,而看到最佳效果時間則需要1~2年。
專家認為,年輕的男性型脫發患者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的情緒,與此同時,這些由于脫發造成的心理問題反過來進一步加重脫發的病情進展,由此形成一個封閉的心理失衡的怪圈。尋找止脫生發的突破口,開展理性情緒療法,成為醫患共同努力的方向。
國內外均有報道稱,脫發引起的心理影響,在年輕、單身無戀情的男性患者身上尤其明顯。其他心理狀態從自卑到不滿意自己的身體,各色效應不而足。
焦慮的心態或抑郁的傾向不僅會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品質,而且會加快加重脫發的發展。一些皮膚科醫生已經引入了心理疏導的方法,以配合用藥取得更好的綜合療效。治療時,醫生傾聽病人的訴說,病人在傾訴性宣泄中平復由抑郁情緒造成的失衡心理,同時建立正確的認知,如設法改掉刺激、油膩、多糖的飲食習慣。理性情緒療法就是這樣一種心理疏導手段,對早日擺脫脫發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在選擇治療時,應到三甲醫院皮膚科。
(心理醫生 諸葛芹)
愛頂嘴的孩子
Q 我兒子今年15歲,已上初三,平時學習尚自覺,成績中上等,只是他緊跟時尚,不勤儉節約。為此我常教育他,可他常常與我頂嘴,總是強調“時代不同了”,說是老生常談,頂嘴后幾天不理我。心理醫生,請問我應該,么辦?(王女士)
A 孩子頂嘴當然是壞習慣,是一種出氣的方法,帶有挑戰性,常常激化矛盾,造成家庭不和,甚至引起離家出走。如何化解“教育一頂嘴”這一對矛盾呢?
心理學界普遍認為,12~16歲是孩子的“心理斷乳期”,隨著接觸范圍的擴大,知識面的增加,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了,極易對父母產生“逆反心理”。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對社會、對人生有著與父母不同的看法,不要父母處處管自己,于是與父母時時頂嘴,事事抬扛。據統計,愛頂嘴的孩子約占70%,這是一種正常現象。
對孩子的頂嘴,家長一不要害十白,二要教育引導,三要注意方式。
這要先從家長自身做起。
1.不要輕易責備孩子。常常不講方式、不分場合地批評孩子,是父母的通病。有些批評十分尖銳,卻不完全正確,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漸漸引起孩子內心的憤恨、埋怨,甚至記仇。所以批評孩子前先要弄清緣由,不要亂批評i需要批評時,要注意語氣、場合和方式;批評時要循循善誘,使他心甘情愿接受。而對孩子的困難和挫折,要真心幫助解決。這樣,孩子還有什么理由與你頂嘴呢?
2,尊重其自尊心。對有問題的孩子,可以用啟發、引導的方式,不擺家長的架子。只有自尊自愛的人,才會奮發向上,成為有作為之人。再者,愛頂嘴的孩子很有見識、內涵和智謀,只要正確引導,他們會早日成才的。
3,孩子有理時可以申辯。對頂嘴的孩子,不要謾罵、不要體罰。要在家庭中發揚民主,鼓勵孩子申辯。這可使孩子感覺到無論做什么,只有“有理”才能站穩腳跟,這對發展孩子個性極為有利。孩子有時可能會狡辯,這時你可正確引導,與孩子充分擺事實、講道理。這是一種鍛煉,可使孩子學會從各種困境和挫折中擺脫出來。
(心理醫生 林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