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您是因為什么機緣進入心理咨詢領域的?
應該說進入這個領域是一個逐漸累積的過程,但是最初的興趣卻是源于中學時看到的—部影片《愛德華大夫》,不僅被影片跌宕的情節所吸引,更對“心理醫生”這個職業感到好奇。當然最直接的原因與大多數我的心理同行一樣,本是需要一個心理醫生的我最后成了心理醫生。2000年,已經在山東一家大型國企順利做到中層管理者崗位上的我,在這一年遭受了事業與感情的雙重打擊,迫使生活節奏慢了下來,也迫使自己對生活對自身進行了深刻反思,但對于盤旋在腦中無數的問題始終找不到答案。在經過了反反復復地權衡后,重新回到學校攻讀心理學。也就在這一時期,我懂得了“與內心的自我”溝通的重要性,事實上,很多的心理障礙源于與“內心的自我”失去了聯系,他們聽不到內心的聲音,分辨不出哪一個聲音來自于內心,哪一個聲音來自外界的期待。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被某一種外力驅趕著去做、去改變。
2003年考取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后,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學網站,—邊繼續學習—邊開始接手個案。在其后的六年問有幸在國內外大師的指導下學習了各種流派的各種療法,2005年開始師從王國榮博士系統地學習整體心理療法,從大腦功能與神經系統的角度了解心理障礙的形成與運作機制,廣泛涉獵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領域,并于2009年進入神學院學習研究神學課程,這為我接下來形成自己的治療風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6年春節后進入北京軍區總院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開始大量接觸青少年網癮的個案,并與美國、俄羅斯、以色列、韓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進行學術與治療實踐的深入交流與探討。2010年作為國際青少年聯合組織中國海外志愿團成員在肯尼亞、馬拉維、盧旺達等國家訪問、交流。2011年初,與南京直面心理研究所的王學富博士結成師生之誼,成立“直面學塾”,作為存在主義在中國本土化研究的大本營。
2.請您談談對您影響最大的心理學名家。
有很多的心理學家是我所敬仰的,比如早期的笛卡爾、精神分析的開創者弗洛伊德、羅·洛梅、榮格、弗蘭克爾、斯科特·派克,以及當代的歐文·亞隆、柯克·施耐德等,這些心理學前輩在不同的時期對我有過不同的重要影響,比如神經心理學家丹尼爾·阿蒙博士,大衛·賽爾旺·施萊伯博士,幫我開辟了精神心理與大腦功能詢證式治療與研究的道路。
在執業心理的道路中,曾一度陷于咨詢困境中,陷于“咨詢技術”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我研修了很多的心理學流派,學習了很多治療技術,并為自己可以嫻熟地運用這些技術而自豪。但是漸漸地,我發現,很多人不是被“咨詢技術”治愈的,而是在“咨詢關系”中逐漸走上康復之路的。只有當咨詢師與來訪者建立了真正的生命連結,與來訪者一起走到生命的深處、生活的深處、人性的深處,陪伴來訪者一起探索醫治的各種可能性,找出潛藏的生命能量,來訪者才會從根本上獲得成長,從而達到“療愈”的目的。
在這些方面,羅·洛梅、弗蘭克爾、歐文·亞隆等一批存在主義大師,將我帶向人生命的最深處,觸碰人類終極關懷的基本主題。從而把心理咨詢不僅僅作為一種職業或專業,更是一種生命的責任和神圣的使命。榮格說:你可以學習各種理論各種療法,但是在進入咨詢室前,把它們全放在門外。因為咨詢師面對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每一次咨詢都是一次創新的旅程。
3.您從業以來最大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在八年的職業生涯中,常常會被一些求助者感動著,不僅源于他們愿意將自己內心最隱秘、最脆弱的地方向我敞開的一份信任,還有他們帶我走進他們生命深處一同去冒險、去探索的那樣一份勇氣。在那里,我看到他們的痛苦、掙扎、無奈,在艱難處境中對自我的執著和不放棄,對生命的期待與吶喊,從而讓我對生命多了一份敬畏與感恩之情。
咨詢的過程不是只有快樂、滿足和信任,還充斥著懷疑、憤怒與掙扎,有時甚至是無奈地堅持。在與來訪者共同經歷一個艱難而有成效的咨詢過程后,彼此都會感到生命中被對方充盈的活力。在結束一次次“驚心動魄”(用這個詞并不過分)的咨詢后,我不禁常常自問:在這樣的職業生涯中,獲益最多的究竟是來訪者還是咨詢師?“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也許對于咨詢師來說,最應該感謝的是來訪者。
4.您對目前國際心理研究領域的治療方法有什么見解?
應該說目前國際心理研究領域的治療方法處于一種百家齊放的階段,各種流派林立,治療技術多達上千種,治療視角不斷被擴大,從社會、人文、生物、哲學、宗教各個領域伸出的觸角探及心理學的各個角落。心理學從沒出現過如此繁多的治療方法。
盡管如此,目前還是有一種大的整合趨勢,對于治療越來越重視“人”本身,越來越關注生命的本質。而神經科學與大腦功能研究的飛速發展,從生物模式上為心理治療開辟了一條快速、有效的途徑。弗洛伊德曾說:如果能揭開大腦的奧秘,就能揭開心理的面紗。也許將兩者統一起來的治療研究將會把心理研究領域推向一個更高的臺階。
5.您如何看待當代中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
現時的中國處在一個高速發展期,中國人迅速擁有相對于過去異常豐富的物質生活,對外的自信心膨脹,與此相對應的則是工作壓力、競爭壓力的劇烈加大,社會普遍存在一種焦慮感、緊迫感,人們急匆匆往前趕,去努力、去追逐,卻不知努力的終點在哪里?追逐的目標是什么?于是內心的一種無所適從感隨著愈來愈快的生活節奏逐漸蔓延開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出現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等神經癥和精神障礙,以及快速增長的都市白領的亞健康問題,中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由此可見一斑。
6.當代中國人最大的心理問題是什么?
一些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當代中國人面臨的最大心理危機是信仰的缺失和社會急速發展導致的心理失衡。在沒有合適的信仰價值觀指引的社會大環境中,人們普遍將對“金錢”的追逐作為精神支撐。人對物質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對成功的追逐促發了人的極端不安全感。恐慌、沒有安全感會給人帶來嚴重的焦慮,而焦慮又是幾乎所有神經癥的核心癥狀。中國的心理咨詢行業還遠遠不能承載如此龐大的有心理問題的人群,也許正視問題的根源,給中國人以信仰支撐,才是最終解決之道。
7.您如何看待中國目前心理咨詢的發展現狀?
心理咨詢在中國雖是一個新興行業,卻發展迅速,從目前各大高校心理專業的設置到通過勞動部、衛生部拿到從業資格證書的人數日益攀升,足可見這個行業的發展速度。現在,心理咨詢業已滲透到社會現實生活的許多層面,各種心理咨詢服務人員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進行各種形式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各個綜合醫院、精神病醫院已普遍建立心理咨詢門診,許多高校,還有一些中小學校也已開展心理咨詢活動。社會上也出現了林林總總的咨詢服務機構及熱線電話、危機干預中心等。心理健康、心理咨詢的概念漸漸深入人心。
但是心理咨詢市場巨大,有效需求卻嚴重不足,出現了“有行無市”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人員素質良莠不齊,行業資源分布不均也令人堪憂。在進一步規范行業管理、有效引導和支持行業發展上面,國家任重而道遠。
8.普通人(兒童、情感婚戀、育子、老人、職場、成功心理學、網癮等特定群體)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
首先不要封閉自己,多與人接觸,人際關系的效用比得上任何藥丸或手術;可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幫助別人的同時幫助自己,提升自我的價值感;交幾個可以說知心話的朋友,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遇到煩心事可以向朋友傾訴,也可以達到緩解不良情緒的效果;抽出時間與家人相處,維護家庭關系,即便家庭曾經讓你有過不愉快,但是你的社會交往模式往往就是家庭模式的翻版,內部順了,外部也就順了。
多與自然和動物接觸,養寵物、養花草都會對你的心率協調起到重要作用,帶來精神的愉悅感。
多進行戶外運動,不但強健你的身體,還會令你的大腦分泌一種興奮物質“內啡肽”,這對保持情緒的健康非常有效。
多讀書,會令你思路開闊。
有信仰,能讓你有正確的價值感和世界觀,從關注自我中脫離。
如果你的情緒影響到了你的正常生活,那么一定要去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這會為你的人生帶來巨大的轉機。媽媽。不要再來傷害我
珍珍來到咨詢室時已經三天沒有吃飯,被媽媽和舅舅強行帶過來。珍珍二十六歲,在家四年,每天除了上網就是睡覺,兩年前還與“男朋友”私奔,半年后回來。媽媽無法忍受珍珍這樣無所事事、頹廢的生活狀態,要求珍珍接受心理治療,但是被他拒絕,并以絕食三天來進行抗議。
到咨詢室后,珍珍恨恨地坐在我旁邊的椅子上,兩只手插在上衣兜里,頭倔強地扭向另—邊,長長的頭發將她和我的視線完全隔離開。媽媽和舅舅則守在門口不敢離開,難恐一不留神珍珍就會奪路而逃,據說以前出現過這種情況。
珍珍的母親在兩周前與我電話聯系,得知珍珍在兩年前被某醫院診斷患有神經性抑郁癥,服用左洛復一年,接受過蘭個咨詢師為期—年的治療,后自覺好轉停藥。但最近半年來,珍珍拒絕出家門,不愿見.任何人,也不愿與家人交流,每天在網上不是打游戲,就是聊天寫博客。情緒易激惹,呈周期性的抑郁與亢奮交替。近來與母親沖突較大,有幾次拿著刀威脅母親讓其安靜些,不要打擾她。珍珍母親在電話里泣不成聲,說怎么養了這么一個“廢物女兒”,曾經是多么乖巧和懂事,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都是母親和老師的驕傲,不僅成績好,而且能歌善舞,聰明伶俐,左鄰右舍是多么羨慕她有這樣一個女兒。如今的珍珍不僅讓母親顏面盡失,甚至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珍珍的變化發生在大二下學期,珍珍的男朋友和一個除了漂亮各方面都不如她的女生好上了。心高氣傲的珍珍無法接受這個打擊,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來穿衣打扮與參加各種舞會上,并在外結交了很多“朋友”,經常—連幾天音訊全無,有時喝得醉醺醺地回到宿舍。學校鑒于她的這種表現,勸其休學一年。珍珍母親得知這一情況苦苦哀求學校領導,最終休學兩個月后回到學校。從此以后,珍珍似乎沉默了,也不在外面“混”了,但很少與母親交流。勉強畢業后,珍珍也投過幾次簡歷,沒見有回信后就不再出去找工作了。珍珍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平時很少回家,兩三個月才能見珍珍一次。
最初的咨詢異常艱難,每次都被媽媽和舅舅押著來到咨詢室的珍珍,大部分時間都沉默不語,偶爾說話,也是很簡練的兩三個字。她很抗拒治療,并把我和她母親視為“—伙的”。第三次咨詢,我用不容置疑的口氣讓珍珍的母親和舅舅到外面等候,如果沒有我的邀請不要進來,珍珍母親很不放心地出去了,只留下我和珍珍。我注意到珍珍插在兜里握著的拳頭漸漸放松了下來,緊皺著的眉頭也漸漸舒展開,但依然倔強地把頭轉向一側,不肯給我一點機會的樣子。我決定冒險打破這種局面。
“珍珍,看得出,坐在這里接受治療對你來講是件很痛苦的事情,這不是你愿意做的。其實,每次見你我也壓力很大,這種治療太痛苦,如果不是你媽媽一直要求我給你做,我可能不會接你這個個案的。”
“誰讓你接的?你可能早就和我媽商量好怎么整我了吧?”珍珍一下子爆發了,站起來將她面前的水杯用力摔在地上,眼睛噴射出憤怒的火焰,直盯住我:“在你們眼里我就是個精神不正常的人,是個廢物對不對?你們一定要讓我按照你們想要的方式去生活,去思考,從小到大我就沒有—點自由,不許我哭,不許我發脾氣,不許我玩,不許我交我喜歡的朋友,不許吃我喜歡吃的東西,我一定要成績最好,一定要最懂事,一定要……”珍珍開始哭起來,肩膀抽動著,坐在沙發上顯得那么孤獨無助。我一直在旁邊靜靜地陪伴著,珍珍哭了十幾分鐘才漸漸止住。
治療的僵局打破后,珍珍的情緒慢慢釋放出來,開始與我漸漸建立起了信任感,在第五次的治療時間,珍珍一個人來了,這一次珍珍談到了她對母親既愛又恨的感情,母親對她的干涉與控制,以及在她失戀時給予的傷害。珍珍談到那次母親與校領導交涉“休學風.波”從學校返回后,對她的指責,埋怨女兒讓她如此丟臉,埋怨珍珍沒本事留住男友,埋怨珍珍諸多的不是,好像母親生活中的不幸都是珍珍造成的。珍珍談到這里渾身顫抖,她說:“我媽站在我的床前整整罵了我一個小時,說我連妓女都不如,妓女還會掙錢,而我什么都不會,我覺得自己要崩潰了!!直到現在晚上還會夢到媽媽充滿怒火的眼睛……”
珍珍生活在—個角色錯位的家庭,母親強勢而控制,父親軟弱而疏離,母親承擔起父親的責任,珍珍承擔起照顧母親情感的角色,而父親則像一個可有可無的隱形人。在這個案例中,珍珍母親具有典型的自戀型人格。她把女兒在生活中獲得的成就作為衡量愛她多少的標準,如果達不到她所期望的,她會感到很難堪,甚至暴跳如雷;對自戀母親來說,對外展現“正確、良好的形象”要比女兒的感受重要得多。她們會把女兒當作不良情緒的替罪羊,會因自己的不快和不安全感責怪女兒。而孩子(也包括成年后的孩子)并不懂得母親愛挑毛病是因為母親對自己感覺不好,于是對這些批評照單全收,早年接收到的這些負面信息漸漸內化,在內心深處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由于這種信念的難以動搖性,自戀母親的孩子漸漸走向兩個方向:自我破壞型和高成就動機型。在本案中,珍珍選擇了把憤怒發泄在自己身上,她由最初的喝酒、濫交,到現在的“私奔”、用網絡封閉和麻痹自己,走上了“自我破壞”的道路。
珍珍母親在大學時對女兒的那次近乎歇斯底里的責罵,令珍珍產生了很深的創傷記憶,出現了“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典型癥狀,于是治療的切入點就從這里開始了。
珍珍母親不愿接受自己的問題,治療在最初十分艱難。但由于珍珍的治療進展良好,珍珍已經意識到對母親的憤怒所導致的對自我的破壞性,她接受了母親的缺陷,并在情感上與母親劃出一條界限,學會了如何辨識母親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于是珍珍的改變推動了母親的自我覺察,由最初的抗拒、憤怒到覺察出自己的情緒對女兒的傷害和婚姻中隱藏的問題,整個治療便順利展開。
本案中的珍珍在生活中無法面對自己對母親既愛又恨的情感,從而讓自己陷入情緒的深淵。我們在很多人身上看到“自戀母親”的影子,如果你的耳邊經常響起這些聲音“再努力也沒用”“你不可能做好”“還看不出來嗎?你是個失敗者,不如直接放棄得了!”……并且這些聲音毀了你的情緒,讓你的生活雜亂無序,沒有目標,那么停下來看看自己與母親的關系,是否依然在被過去的情結纏繞著?如果你有—位“自戀母親”,這不意味著你就是受害者,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負有責任。我相信幾乎所有的母親都對孩子懷有良好的意愿,不幸的是,有些母親無法把這些意愿轉變為體貼的支持,幫助孩子應對生活,即便是心懷好意的母親也有可能做錯事,不經意間傷害到孩子。
母性自戀確實存在,一旦你開始面對這—令人痛苦的事實,你就能開始討論自己生活中形成的那些令人困擾的情緒模式。誠實地思考并回答這些問題,你就能勇敢也審視自己的過去,并從中康復:
為什么我覺得不會有人愛我?
為什么我總覺得做得不夠好?
為什么我感覺如此空虛?
為什么我總是不信任自己?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