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無返顧,承擔起沉重的家庭責任
1961年,周曉光出生在浙江省諸暨縣嶺北鎮的一戶農村家庭。作為大姐,她下面還有5個妹妹和一個年幼的弟弟,全家十口人的生計全靠母親一人的辛苦操持來維持。身為長女,周曉光早早便跟隨母親,挑起貨擔,做些簡單的販賣生意,補貼家用。
高中畢業后,家里景況更為窘迫。周曉光讓媽媽借了幾十塊錢當本錢,去附近的批發市場進了些繡花的花襯子、繡花針和繡花樣,準備去東北賣。
這本是一個花季的年齡,還是—個夢想的年齡,可是周曉光來不及追夢,就要踏上前往東北的列車。那一天,她肩挑兩個大包,獨自走了6個小時的山路,來到義烏火車站,踉踉蹌蹌地擠上了火車。當時的她,并未曾預料到前面的路有多么漫長,亦不曾了解那漂泊的旅程里有幾許的艱辛。白天,她擺地攤,夜里,她趕火車,轉汽車,在車上閉目休息。就這樣,周曉光拿著一本中國地圖,沿著公路、鐵路往前走,夕發朝至,走南闖北,6年時間,竟跑遍了大半個中國。
挑上貨擔四處叫賣,其顛沛流離之苦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為了省錢,她從不輕易舍得給自己買東西吃,中午擺攤餓了的時候,就買幾個便宜的爛蘋果,把壞了的部分挖掉,當作午飯吃。但最苦的還不是這個,最苦的是精神上的孤獨,沒有親人,經常一個人晚上捂在被子里,靜靜地流淚。每次回到家,總是撲到媽媽懷里哭一場,并下定決心再也不出去了,但下次出發時,依然還是躊躇滿志,一定要把東西賣完才回家。
這是怎樣的一份擔當,支撐起一個少女獨自漂泊的6年光陰。她會哭,也會笑,用堅強阻擋一切的風雨,內心只有一個非常樸素的愿望:要讓家里人能吃飽飯,讓妹妹們能夠有錢上學,讓媽媽在全村第一個戴上金戒指,讓奶奶有一件的確良襯衫……
飽含著淚水和艱辛,周曉光一路顛簸著。擠火車時,她時常需要肩挑—百多斤的擔子隨洶涌的人流向前,淚水、汗水一齊刷刷向下流;臨下火車時,她要早早把貨擔和自己挪到下車的車廂門口,然后站在那里,等上一天一夜或是更久的時間……
好在幸運,在家時,媽媽傳授過周曉光一些手工活,正好出門在外時候派上了用場。那時候,她不僅賣繡花針、繡花樣,還熱情而耐心地教當地的小媳婦大姑娘如何用花襯子,如何串線,如何刺繡。她的吃苦精神和熱情待客的做法,特別容易贏得人們的同情。因為這,在同行的伙伴中,年齡最小的曉光卻總是“銷售業績”最好的—個。
6年闖世界的結果是,曉光賺了2萬元。這個要強的女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實現了自己的承諾,讓一家人過上了好日子。
做行業的引領者,做有品德的企業
1985年,24歲的周曉光和來自浙江東陽的小伙子虞云新結婚了。這個和她一樣在外賣繡花樣的男孩子用真誠和善良打動了她。
1986年春節剛過,夫妻倆打點行裝,準備從義烏火車站上車,繼續開始從前的“跑碼頭”生涯。可臨到檢票時,周曉光突然提出:“我不想再繼續這樣漂泊了。”虞云新一聽,也贊同妻子的想法:“那你先回東陽,我出去賣完回來。”
和丈夫分別后,周曉光來到義烏小商品市場。在那里,她的眼睛為之一亮。很快,她拿出了所有的積蓄1.5萬元,在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里買下了一個攤位經營飾品。當時的周曉光只想著等賺足5萬元后就回農村去過男耕女織的生活。沒想人生徹底改變。
說干就干,周曉光和丈夫在義烏開起了“夫妻店”——虞云新到廣東、上海、北京等地進來原材料后,周曉光和妹妹們就在晚上加工,然后第二天在義烏擺攤銷售。一年后,她們就賺了十幾萬元。
挖到第一桶金的喜悅撾后,周曉光成為了義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開出了義烏第一個飾品店面,并做了許多新產品的代理商。而正在這一過程中,她發現廠商并不能很好地滿足客戶的供貨需求,為此,一個名為“事業”的構想在她腦海生成。
1995年7月,周曉光和丈夫拿出全部積蓄700多萬元,在義烏青口工業園區投資建設了一家集自主研發、設計、生產于一體的工廠。至此,以夫妻二人名字各取一字命名的“新光飾品”正式誕生。沒有人能夠預料得到,此后十多年間,這里成為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飾品生產基地。而周曉光,則成為了中國飾品行業的引導者,被稱為“世界飾品女皇”。
周曉光創造了別人無法想象的奇跡。僅三年,新光飾品廠以連續翻番的速度發展,并在全國建立了自己的產品銷售網絡,一舉成為國內飾品行業的龍頭企業。1998年,當她拿著自己生產的首飾首次參加香港珠寶展,客商們被琳瑯滿目的新光飾品所吸引,隨后的訂單如雪片般飛來。
可是企業做大了,做強了,該如何更好地管理?為此,周曉光專門去中央黨校學習了半個月,有了現代經營管理的意識。后來,她干脆把浙江大學商學院教授請到公司來,開設了新光集團中層干部“EMBA核心課程研修班”,講授根據公司情況設計的課程,管理人員足不出戶,就可以進行學習培訓。
對于榮譽,周曉光從不在意,她自認“只有熱愛,才能投入”。因為女性的愛美之心,她投身飾品行業,并培養了大批的人才。
“為了客戶的需要”,“為了繁榮行業”,周曉光馬不停蹄。她的工作日程,總是排得滿滿的,早上7點起床,晚上12點回家,既是員工又是老板,她自得其樂。因為身肩責任,她腳踏實地地干著,用身體力行,踐行著行業引領者的大氣風范。
歷經淘洗,幸福的“飾品女皇”
有了自己的實業,有了施展抱負的天地,周曉光每每想起當年創業的決定時,不曾后悔。“我們當初來到義烏時,本就是一無所有,大不了再重新開始。”
1998年,當周曉光拿著自己生產的首飾首次進軍香港珠寶展時,無數客商的目光被琳瑯滿目的新光飾品吸引過來,隨后的訂單如雪片般地飛來。然而,就是在這如雪片的訂單中,她開始察覺到,自己的企業已經到了必須轉型、非轉不可的時刻。
次年,她聘請了來自臺灣的職業經理人擔任公司總經理,全面推行管理標準化。“經驗很重要,但方法更重要,背后的人最重要”,盡管曉光具有如此的遠見卓識,但她以重金聘請外腦突破自身瓶頸的努力仍然遭到了一些企業管理人員的反對:“你花那么多錢請人來講課,還不如多發點錢給我們。”
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新光飾品越來越引起同行的注目,到新光挖人的事時常發生,7年間到同行業去發展的至少有千人,完全可以再建一個新光,有人戲稱新光是義烏飾品行業名副其實的“黃埔軍校”。對此,周曉光坦然地說:“我要的是一片森林,不是一棵大樹。同行未必是冤家,只有行業興,企業才會旺。我在乎的是整個行業的發展。”
如今的新光,已經是中國飾品行業的一面標桿,它創造了不菲的社會財富,更積累起巨大的社會財富。面對成功,周曉光從不居功自傲。作為人大代表,她是全國知名的議案大戶。為了加強與選民之間的溝通,了解社情民意,2003年下半年,周曉光在義烏建設大樓907房間設立“全國人大代表周曉光聯絡點”,開通代表熱線,同時,聘請5位老同志和專家,作為她的代表顧問,幫她做社情民意的調研。2004年春節,她在義烏市電視臺打廣告,向社會各界征集議案內容……她因此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民間議案仙子”。
面對這位“世界飾品女皇”,記者心中更多的是觸動和感懷。在她看來,最理想的快樂是生活安逸,事業上有事情做;最希望擁有的才華是大氣、大度;而最害怕的事情,則講不出來,她不太會把工作中的挫折帶到生活里,遇到不順心的事,會慢慢養成調整的機制。
捫心自問,一個人的財富積累到多少才是夠?周曉光回答了這個問題。“一個人的富有,不是資產的多少,而是感情的豐富。我最大的感受是家人的真情和情感,珍惜企業的團隊,珍惜社會的大團隊,有很多朋友曾經支持過我、幫助過我,我覺得自己很幸福。”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