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歲的雪芬,是一個7歲男孩的母親,丈夫也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可是近來雪芬總是鬧病,耳鳴,失眠,胃口不好。前兩天為治胃病剛剛出院,依然身體不好,依然很瘦弱。雪芬說,知道自己是心病,是心里遇到了一個過不去的坎,所以前來做心理咨詢。
原來,雪芬發現了丈夫和一個女同事的曖昧關系。那個女人是丈夫單位里的一個未婚女孩。起初雪芬只是勸丈夫不要玩火,兔子還不吃窩邊草呢。丈夫說是一時糊涂,保證不再繼續。但是,事實上他們不僅繼續著,而且深入著,直到有了性關系。從此雪芬和丈夫開始內戰不斷,雪芬不僅和丈夫鬧,還找了丈夫單位的領導,找了那個女人。
說到這里,雪芬再次淚流滿面了:我心里始終放不下這件事,陰影跑到我心里去了,心里的陰影越來越重。我恨丈夫,恨那個女人,越想越恨。
雪芬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心得到救贖?
我想到了佛家的—個故事。
一天佛陀問他的弟子:未受過佛法教化的人,每天吃飯、勞作、睡覺,經歷生老病死以及種種煩惱;受過佛法教化的人,一樣每天吃飯、勞作、睡覺,一樣經歷生老病死和種種煩惱。那么,受過佛法教化的人和未受過佛法教化的人,又有什么區別呢?
佛陀說,我們平時所經歷的各種身心的煩惱,就好像一支支利箭向我們射來。比如,在病中的人,要承受身體的痛苦。而這個時候,人往往會憂慮,會擔心自己的病不知什么時候好,擔心自己耽擱了工作,甚至為自己得病這件事而煩惱。這樣,他所承受的就不只是身體有病的痛苦了,而是在這個痛苦之上又添加了一重痛苦。如果說最初身體的痛苦,好比是射向我們的第一箭,那么后來添加的痛苦,就是第二箭了。受過佛法教化的人和未受過佛法教化的人的區別就是:前者不受第二箭之苦。
如果說第一箭是客觀存在的,那么,第二箭就是自己制造的了。我們蕓蕓眾生很難完全不受第二箭之苦,但是,大多數人會自發地盡力減少第二箭之苦,不會無休止地讓自造的第二箭傷害自己。如果說雪芬當初的婚姻遭遇麻煩是第一箭,那么,后來她關于這件事兒的種種內心的糾結,就是自己給自己制造的第二箭、第三箭,甚至更多的箭了。這后面自造的無數利箭在不斷地刺傷她的心靈,讓自己苦不堪言。這就是她走不過的那道坎。究其原因,與她的人格特征不無關系。我們不難看到她的任性,偏激,極端化,情緒化,自我中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女強男弱的婚姻關系。這樣的人更容易給自己制造第二箭。雪芬所謂報復那個女人,其實是自己不堪無數自造之箭的痛苦,以為報復別人可以解救自己的心靈。然而,正是這樣的心態,給自己不斷制造著第二箭以及無盡的箭。所以說,雪芬不放過別人其實是不放過自己。而且,如此下去將面臨更大的潛在危機:他們的婚姻真的可能破碎。因為無盡無休的自造之箭早晚有一天會徹底摧毀雪芬的心。
我建議雪芬:第一,不再對親友訴說這件往事,因為減少一次訴說,就會減少一分痛苦的回味;第二,嘗試增進夫妻性生活,因為增進一分性關系,就會減少一分冷漠和對抗;第三,進行一些積極的自我調整,因為多一點自我調整,就會少一點自我傷害。如此,雪芬也就會早一天告別第二箭之苦,早一天走過自己心里的那道砍,早一天讓自己的心靈得救。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