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儲家里的怪事
居家過日子,花錢是過日子太尋常不過的事了。但是你知道嗎?這花錢里邊可有很多奇妙的心理現象呢!
老儲年過40,早已過了瀟灑花錢的年齡,而且人如其名,是個儲錢的能手,花錢從來都是精打細算。
可是,今年春上的一個周末,老儲難得和太太去逛街。逛到家電商場門外看到標語才知道這一天是“3·15”,商場正搞家電促銷活動。過去,老儲對此類活動漠不關心,這次卻反響強烈,當即提議說給家里添置個大件——46寸的液晶電視機。難得老儲這次主動提議,早有此意的太太自然積極響應。于是,當晚一家人便看上了46寸的液晶電視。
大家都喜歡年前添置點大件,為的是給年添點喜慶。為什么老儲家的這個大件不在年前買,卻在過年好久了才花去這筆錢,而且一反常態說買就買,似乎腦瓜—熱就花去這筆不小的數目?你說是不是有點奇怪?
原來,老儲家過年開銷預算中本沒有買液晶電視機這一項。年過去了一算賬,呀,預算的開銷中省下了一筆錢!于是,才有了老儲的腦瓜—熱。
這省下的錢就不是自己的錢?從不亂花錢的人這回怎么這樣隨便?
細究起來,老儲這次如此瀟灑花錢,其中就有一個頗為奇妙的心理現象。這個心理現象叫作“心理賬戶”。心理賬戶究竟是怎么回事?
從薩勒教授的親歷說起
說起心理賬戶,不能不說到芝加哥大學的理查德·薩勒教授。就是這個人最先提出“心理賬戶”概念的。
薩勒講過他自己的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去瑞士講課,報酬不錯。他很高興,于是講課之余就在瑞士作了一次旅行。整個旅行感覺非常愉快,而實際上瑞士是全世界物價最貴的國家。第二次在英國講課,也有不錯的報酬,他就又去瑞士旅行了一次。但這一次到哪里都覺得貴,弄得特別不舒服。為什么同是去瑞士旅行,花同樣的錢,前后兩次的感受完全不一樣呢?原因就在于在他心里,第一次把在瑞士掙的錢跟花的錢放在了一個賬戶上;第二次把在別的地方賺的錢花在了瑞士的賬戶上。
薩勒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人們在金錢的管理上,除了現實賬戶外,頭腦里還另有一個心理賬戶。人們會把在現實中客觀等價的支出或收益,按照錢的來路不同,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賬戶中。比如,我們會把工資劃歸到靠辛苦勞動日積月累下來的“勤勞致富”賬戶中;把年終獎視為一種額外的恩賜,放到“獎勵”賬戶中;而把買彩票贏來的錢,放到“天上掉下的餡餅”賬戶中。對于“勤勞致富”賬戶里的錢,我們會精打細算,謹慎支出。而對“獎勵”賬戶里的錢,我們就會抱著更輕松的態度花費掉,比如買一些平日舍不得買的衣服,作為送給自己的新年禮物等。“天上掉下的餡餅”賬戶里的錢,就最不經用了,通常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實驗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假設在本周末將有一場激烈的籃球賽,票價為50元。將被試分為兩組,一組被試被告知,在本周之前已花50元看了一場籃球賽,而另一組被試被告知,在本周之前收到了50元的停車罰款。實驗結果表明:前一組被試回答不去看比賽的比后一組要多。人們在心理上把看籃球賽的錢和停車罰款的錢,看成是兩個不同心理賬戶的錢,而這兩個賬戶的錢是不一樣的。因此,在本周之前看籃球賽賬戶中已經有所消費的被試,這次再去就覺得為看籃球賽消費多了,于是,再次看籃球賽的可能變小了。而停車罰款花的錢,不是看籃球賽賬戶里的錢,于是,第二組被試去看籃球賽的可能就大了。
心理賬戶解密
就是這樣,我們除有一個現實賬戶外,都有一個心理帳戶,心理賬戶影響著我們的消費決策。心理賬戶不同于現實賬戶的根本區別在于,心理賬戶資金的非替代性。現實賬戶里,錢都是一樣的,錢是可以替代的;在心理賬戶里,錢是不一樣的,此錢非彼錢,往往不能相互替代。
研究還發現,人們對心理賬戶的劃分很細致。在人們的日常開支預算中,甚至連買衣服的錢和買鞋的錢,都被嚴格放在兩個心理賬戶里,就好像買衣服的錢和買鞋的錢,是從兩個不同的口袋里掏出來一樣。而且,這樣被劃分到各個心理賬戶的錢,彼此之間往往不流動。比如,你每一年的娛樂消費心理預算1000元,服裝消費心理預算2000元。如果服裝消費超過了心理預算,你就可能不再買服裝了。但是,這個賬戶的超支卻不影響另一個賬戶,于是,你還可能照常娛樂消費。
現在你明白了吧?老儲之所以花節余的錢有點瀟灑,就是因為在心理賬戶上,此錢非彼錢。過年節余的錢,雖說不是“天上掉下的餡餅”賬戶里的錢,也是“意外收獲”賬戶里的錢。于是,花起來就有了好像沒花自己錢的感覺了。
心理賬戶人人有
生活中,我們絕大多數人花錢都會受到心理賬戶的影響。
小鐘和女友最近打算去聽一場音樂會,票價是200元。臨出發,小鐘發現一張票找不到了。女友建議到現場再買一張,可小鐘堅決不同意。找了半天沒結果后,他居然說要把手里的那張票賣掉,不聽了。可女友記得很清楚,上次他們聽音樂會時碰巧小鐘的手機被偷了。幾千塊的手機被偷,絕對是損失慘重,聽音樂會這種“奢侈”活動理應取消的,可那次他依舊按原計劃買了票。這就是因為“買手機”和“聽音樂會”的錢,在心理賬戶里此錢非彼錢。
小陳準備花200元去商場買雙鞋。轉了一圈覺得200元左右的不合適,倒是有一件300多元的比較合適。可是,小陳又覺得貴而沒有買。回來的路上,小陳碰到了一個中學時代的好友。多年不見分外高興,兩人去玩了一場球,晚上又去搓了一頓,都是小陳請客,一共花了300多元。買衣服舍不得,請客卻舍得,這是為什么?從心理上說也是因為“買襯衣”與“請客”,不是一個心理賬戶的錢。
年輕人中的“月光族”,之所以每月的錢都花光,也是由于心里賬戶作用。不過他們是由于心理賬戶劃分不清,無意識地把許多不必要的消費和必要的生活消費,都劃歸到一個心理賬戶里,因而覺得所有花的錢都是必須花的,結果成了月光族。
管好你的心理賬戶
過日子花錢,自然是誰的錢誰做主。這就不能不考慮管好自己的心理賬戶。
首先,可以發揮心理賬戶的積極作用。
王先生非常中意商場的一件羊毛衫,價格為1280元,他舍不得買,覺得太貴了。但他妻子買下羊毛衫并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他時,他卻非常開心。王先生的錢和他妻子的錢都是家里的錢,但由于心理賬戶不同,自己買花的是“貴重開銷”賬戶的錢,妻子買花的是“愛情禮物”賬戶里的錢,于是心理感受自然不同。日常家庭生活中,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有時候不妨少一些理性而根據心理賬戶憑感性來花錢。這樣,多了一點隨意,也就多了一份輕松。
其次,也要防止心理賬戶的消極影響。
在重大開銷上就要當心了,不能讓心理賬戶攪亂了你的開銷。一方面該流動的流動。必要的時候提醒自己打破此錢非彼錢的局限,有意識地讓不同心理賬戶的錢流動起來,以便做出統籌預算。一方面該分清的分清。比如,把工資存入“零存整取”賬戶作為固定儲蓄,把“獎金”賬戶的錢用于日常開銷,把“外快”賬戶的錢用來旅游休閑。再如,“月光族”則要分清“必要的消費”和“不必要的消費”兩個心理賬戶。這樣,不同心理賬戶的錢就不會被挪用,讓自己花錢有所節制。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