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焦慮揪心,心肌都會變薄。這看起來很不可思議的聯系卻是確實存在的。現代人焦慮情緒過重,“揪心”綜合征很困擾現代人。而研究表示,焦慮情緒過重,其實很“傷心”。
“不治之癥”其實是“揪心綜合征”
記錄人:南京市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王軍
人們走進醫院求助專家看病,結果發現是心理因素造成的,這在臨床上非常普遍。
我曾經遇過一位女病人,她是一位30歲左右的白領,在一家公司擔任辦公室主任。某天在一場會議中,她突然感覺心慌胸悶、呼吸急促、雙手麻木,匆忙到醫院急診觀察,心電圖、胸透等檢查均沒有異常。
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發病了,她說她在公共場合曾多次發生類似情況,于是急診醫生建議她去心理咨詢門診看看。
第一次見到她的時候我嚇了一大跳,她手上厚厚的一摞病歷,全是這幾年在南京各大醫院看門診、做檢查所積累的,奇怪的是,所有檢查結果依然未見有何異常。在多次溝通后,我發現所有問題都能出在多年前的—個“心結”上。
七八年前,她剛剛大學畢業,就在南京找了份工作,那時她有個交往多年的男朋友,兩人一直甜甜蜜蜜,但后來她發現男友劈腿。和男友攤牌的結果是她傷心離開南京。兩年后她偶爾得知前男友在一次游泳中不幸身亡,積壓了兩年的思念和后悔一起涌上心頭,她忍不住想,如果自己還在前男友身邊,說不定能阻止悲劇的發生。
之后因工作調動,她又回到南京,讓她異常震驚的是,她現在所在的公司,竟然是前男友當年就職過的!看到那些有關前男友的資料,還有他使用過的痕跡,她常常難以平靜,從此,就經常在公眾場合出現胸悶心慌、呼吸急促等癥狀……
我后來給她分析,她的癥狀其實和內心的焦慮有密切關系,前男友的死雖然和她無關,但她因為太在乎而內疚不已。人都有自我保護意識,女強人的身份讓她潛意識里不容許把自己的情感暴露出來,長期壓抑自己,當遇到壓力較大的時刻,比如公司要組織重要的會議,焦慮情緒就通過軀體不適的形式表現出來。
像這位白領這樣出現眾多軀體癥狀,根源卻在情緒的病例并不少。有個剛做完胃癌手術的老人,總覺得頭昏胸悶、胃口不好、大便干結,幾乎查遍了所有科室都沒有異常,在抗抑郁治療后,癥狀就好轉了;有個十六七歲的少年,脫發嚴重,經過多次心理咨詢才發現,他的癥狀和他一直被寄養的經歷有關。
目前江蘇省精神疾病患者約有16—20萬人,有心理問題的約有60萬人,其中不少是焦慮障礙患者。焦慮患者會出現各種軀體癥狀,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往往不會第一時間得到心理疏導治療,“根子”,沒除,癥狀也不會改善。
“揪心”情緒最易“傷心”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們或多或少都有過焦慮情緒,只是輕重程度有所不同,很嚴重的患者會出現很多軀體癥狀。焦慮情緒會影響各類器官已經是共識,而醫學研究表明,在眾多“揪心綜合征”中,心臟很受傷。南京市第一醫院也進行過相關研究。焦慮隋緒和心臟已確定的聯系中,有些甚至看起來很荒誕,讓人意想不到。
太過焦慮會使心肌變薄
一邊是無形的焦慮情緒,一邊是有形的心臟肌肉,這兩者看起來聯系并不大,但醫學界有一種病卻恰恰將兩者聯系在一起。這種病常常表現為左心室的一塊心肌突然變薄,被血液沖擊得像氣球一樣鼓起來,又像章魚的頭部,所以被稱為心肌氣球樣變或是章魚冠心臟病,又因為這種病通常起因和情緒有關,所以也被稱為應激性心臟病。
這種應澈性心臟病最先是在日本發現的,后來被歐美乃至全世界認可。因為這類患者本身并無心臟病變且有明顯精神受創史,醫學專家才把兩者聯系起來。至于焦慮情緒為什么會引發心肌變薄,這主要是因為焦慮情緒會引起人體內激素改變,進而引發心肌的變異,同時局部血管痙攣又會加重癥狀。與真正的心臟病患者相比,這類患者心肌有恢復的可能性,預后也通常比真正心臟病患者要好。
焦慮情緒更易誘發血栓
軀體疾病常常會引發精神障礙,調查顯示,冠心病患者伴發情緒障礙的比例高達30%,進行過冠心病介入手術后出現焦慮情緒的患者并不少見。南京市第一醫院曾經對300位做過冠心病支架手術后的患者進行過數據跟蹤,結果顯示,有焦慮情緒患者再次發生血栓的危險更大。
一些植入支架的患者對支架非常在意,老認為心臟中有個不是自己的東西,擔心哪天支架罷工自己會再次倒下,由此引發焦慮情緒。相比健康病人,支架手術后的患者如果有焦慮情緒,所擔的風險更大,這是因為焦慮情緒會改變血液粘稠度,更易引發血栓。其中的機理還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時期。人在焦慮情緒下,血液中凝血因子的生成會增加。原始人類在捕獵時精神緊張焦慮,凝血因子的增加有利于被野獸咬傷后的止血,這種生理變化延續下來成為本能反應。正因為有這層連鎖反應,所以情緒焦慮的支架手術患者術后更容易發生血栓。
心電圖能捕捉到特殊“焦慮風暴”
焦慮情緒對心臟的影響,早期可能從心電圖上看出端倪。醫學專家們正試圖尋找隱藏在心電圖上的焦慮情緒的特殊訊號,這種訊號被稱作“焦慮風暴”。“焦慮風暴”在心電圖上是一種特殊的波形,表現有G波起點前移、波形增寬等等。不過也有心臟科專家表示,以“焦慮風暴”來提示病人焦慮情緒準確性還有待研究,操作也相對專業,患者目前還不用過度在意。
如何分辨真假“心病”?
焦慮情緒會引發“心病”,但真正出現心臟實質病變的患者也會有種種心臟不適,分辨這兩者之間的區別關鍵注意頻率。焦慮障礙患者會出現胸悶、心痛、背痛等一系列癥狀,一些心臟病(比如冠心病)患者癥狀也類似,但兩者頻率不同。冠心病患者胸悶心痛常常持續半小時左右,之后稍有緩解,然后再次重復,而焦慮障礙患者的心臟相關癥狀往往會持續一整天。
此外,焦慮患者可能有失眠、口干、出汗等一系列癥狀,但同時心電圖等檢查并不會像真正冠心病患者一樣出現心肌缺血表現。
“不治之癥”有可能“不藥而愈”
醫學專家曾經有意識地做過一項治療——在問診后對一些確定因焦慮情緒引發心臟癥狀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等抗焦慮治療,結果有近百人“不藥而愈”。心臟病是如此,焦慮引發的其他軀體癥狀也是如此。
以頭痛頭暈這個癥狀為例,有調查研究顯示,1/3的頭痛頭暈其實和情緒有關,40%其實根源在耳部疾病,其他還有原因不明的,真正和腦部血管等病變相關的,其實只有10名左右。也就是說,90%的頭痛頭昏患者如果沒有找對病因,很難改善癥狀。
臨床上也會碰到很多患者,他們可能出現心臟病的癥狀、呼吸系統癥狀、消化系統癥狀等等,看相關科室卻找不到病因,治療也沒有效果。這些癥狀看起來可能并不太嚴重,卻成了“不治之癥”。當遇到這些久治不愈的“不治之癥”時,可以嘗試從心理上找找原因,以免精神“禍根”不除,陷入惡性循環。
(編輯:唐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