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玉珊跟著她媽媽走進心理咨詢室的時候,眼睛又紅又腫。
我將祁玉珊單獨請到咨詢室,問她發生什么事。祁玉珊馬上淚流滿面,邊哭邊憤怒地說:“我恨死我媽啦!”
我—邊遞給她紙巾,—邊說:“能給我—個理由嗎?”
她擦了擦眼淚,激昂地“控訴”起媽媽來。
祁玉珊姐姐秀氣文靜,媽媽從小就特別喜歡她。祁玉珊自幼性格粗獷,男孩一般。從3歲開始,媽媽就很偏心,給姐姐買好東西,卻不給祁玉珊買。隨著年齡的增長,媽媽更是事事向著姐姐,還動不動就斥責祁玉珊。最近媽媽聽說E初二的祁玉珊談了一位男朋友,非常惱火,非讓她與男友徹底斷絕關系。祁玉珊說什么也不能接受,多次和媽媽吵架。
“我都這么大啦,談男朋友是應該的,她為什么這樣對我?她要堅持這樣,我就離家出走,永遠不回家!”祁玉珊憤怒地說。
我感到事情相當嚴重,說:“玉珊同學,換成別的任何同學,就是老師我,如果遇到這樣的事情,也會像你一樣的。”她一塄,說:“老師說的是真話?”我說:“你都長這么大了,應該獨立決定自己的事情,媽媽從小就對你不好,現在又不讓談男朋友,這怎么行?”她感激地說:“你要是我媽就好啦!”
接下來,我請祁玉珊談了她自己的成長過程、對爸爸媽媽和姐姐的看法、與老師同學的關系、愛好的事物和討厭的事物、自我評價等。根據掌握的信息,我認為,祁玉珊是位好女孩兒,她之所以跟媽媽不斷地吵架,甚至離家出走,主要原因可能有這么幾點:第一,一般家長好像更喜愛文靜的女孩兒,祁玉珊媽媽也有這一心理特征;第二,祁玉珊已進入了青春期,自主意識越來越強;第三,她從小到現在都有受歧視的強烈認知,所以要反抗;第四,祁玉珊在家中沒有得到應得的關愛,所以,她就要尋找這樣的對象,即談男朋友。
與祁玉珊的第二次約談是三天以后。這次首先請她觀看了幽默視頻,喚起她的愉快情緒。我先向她簡明介紹了人的一生的歷程,并指出她現在正處在青春期階段。“老師,我討厭青春期!”祁玉珊突然皺起眉頭說。我一愣,馬上笑著說:“是應該討厭。整天那么多的學習任務,在家里還老受氣,談個男朋友說說心里話吧,家長又不讓。”“就是。”她說。我說這只是一個方面,你很聰明,要學會全面來看青春期。我接著講了有關青春期的知識。
祁玉珊說:“老師,我姐是我媽生的,我也是我媽生的,媽為什么對我不好,光對姐好?媽這樣做,我只能忍著嗎?”
“能說你媽媽就不愛你嗎?如果不愛你,對你什么都不好,不讓你吃飯,不讓你住家里的房子,不拿錢供你上學,等等,你能長這么大、你能上學上到初二嗎?”她低下了頭,小聲說:“不能。”我說:“所以說不能說媽媽不愛你,但對姐姐的愛是不是更多一點,我不太了解,即使多一點也不能算錯。也可能姐姐還認為媽媽對你更親呢。”她陷入了思考。
過了一會兒,我笑著說:“老師想問你個問題,你能回答嗎?”她說什么問題。我說:“今年能做后年的事情嗎?”她說:“不能啊。怎么了?”我說:“談男朋友是不錯的,但是要到談情說愛的年齡才能談戀愛呀。你才14歲,談戀愛是不是有些早呀?”她低頭思考了好長時間才說:“是。”我接著說:“你說你離家出走,可你認真想過嗎?你現在有吃有穿有房住,有錢上學,靠的是什么?是父母的支持。如果你離家出走,你怎樣生存?如果你想自己養活自己,只能停學去打工,可你還不到16歲,懂法律的單位也不敢用你。再說即便有人用你,難道你這么小就不上學了嗎?現在和將來都是知識型社會,沒有一定的知識你怎么生存呀?”她又一次低下了頭,過了好一會兒說:“老師,能讓我再想想嗎?另外,我怕我變了,我媽媽不變。”我說:“如果你媽媽改變了,你能改變嗎?”她說:“當然能!”
第二天,我對尚女士說:“有人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任老師。回想我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自己也有不少問題呀。比如有時管得過嚴,有時又過寬,等等。不知您有沒有同感呀?”一聽這話,尚女士若有所思地說:“您說得對,仔細想想,我兩個女兒都有些毛病,這些毛病都跟我和他爸有關系。玉珊一生下,我一聽是女孩兒,就有些不如意,本來想要個男孩子。加上她沒她姐姐文靜可愛,就更有些煩,所以有些事可能對她姐更好些,平常也不想跟她說那么多話。不過學習上我可沒偏心過。”我說:“你能認識到這些非常可貴。如果咱家長對孩子一視同仁,平時多溝通,讓孩子覺得家里溫暖,她的有些問題可能就不會發生了。”她忙說:“您說得太對了。可現在玉珊成了這樣,我一點招兒也沒了。”我說:“任何人任何事都會變化的,就看怎樣引導了。我想問你個問題,你剛才說了玉珊不少缺點,現在你能談談她有哪些優點嗎?”尚女士想了想說:“要說優點,玉珊還真不少。她腦子靈,學得快,不算數學,哪門功課都在85分以上,有的還是95分。她大膽,敢說敢做;社交能力很強,和老師同學都處得好。還有,她干啥都干得快。這些都是她姐不如她的。”
我說:“青春期或反抗期是少年學生發展的正常現象,在這個階段,孩子對自己發展的認識是超前的,家長對他們的認識往往是滯后的。孩子認識超前,是說孩子具有成人意識但不具備成熟的心理條件;家長認識滯后,是說家長只看孩子半成熟的一面,忽視了子女成人感這一發展事實。所以說,作為家長,一是要正視這種現象,不能不知所措,更不能陷入與孩子的矛盾中去。不然的話,問題會更嚴重。二是改善對子女的態度,尊重他們的自主要求,多看孩子的進步和優點,尊重他們的隱私權。三是放棄控制的理念和方法,與孩子建立朋友式的平等友誼關系,還要善于引導子女接納自己的變化。”
此后,我又和祁玉珊交談了五次,跟她媽媽交談了兩次。對她們每人每一點進步,我都及時地給予強化。一段時間后,祁玉珊打來電話,說她感到家里溫暖了,已經與男友中斷了戀愛關系,與媽媽的關系也和諧了,心里從未有過的輕松。我又問了她媽媽,她媽媽說祁玉珊確實變化很大,知道尊重她這個當媽的了,也不談戀愛了,數學課也開始補了。
祁玉珊的轉變令人興奮。她自幼認為媽媽疼愛姐姐不疼愛她,現在媽媽又武斷地不讓她談戀愛,這使處于青春期的她對媽媽產生了仇恨心理與激烈的反抗情緒。根據她的這—特點,我們堅持人本原則,首先應用共情技術,真正理解祁玉珊的心理,尊重她的情感。當她對我們產生了信任,我又通過講解青春期知識,暗示她的做法是有問題的,她也很快意識到了暗示的意思。然后運用具體化方法和換位思考方法,來轉變她對媽媽的從小就不疼愛自己而疼愛姐姐的認知。接著用比喻手法,使她認識到現在還不應該談戀愛,主要任務是學習。最后用“如果你媽媽改變了、你能改變嗎?”的循環問句,為媽媽轉變后促進祁玉珊轉變作了鋪墊。
在她媽媽轉變過程中,我們一是使用了共情技術,除理解做母親的心情,也有建立相互信任關系的目的。二是應用例外方法,使她看到祁玉珊的優點而不只是缺點,增加她對女兒的好感。三是傳授青春期知識,讓她知道處于青春期少年的特點,并向她提出幾點建議。堅持以上理念和方法,母女關系終于和諧起來,祁玉珊不但不再談戀愛,學習也更努力了。
(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