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變不良習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美國紐約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蘇珊·海特勒提出,習慣的改變就是對頭腦進行重新編程。先看以下幾個例子:
試想你在開車。你是怎樣發動汽車,然后向前走的?閉上你的雙眼,看看能否將你做的每一個動作視覺化。你會和大多數人一樣感到很累,因為你要想象發動汽車的每一個細節。然而你每天開車覺得這一切都是那么簡單,沒有任何不適。打字也是如此,你不可能在敲鍵盤之前想好每一根手指該做什么動作;投球也是如此,你不可能想好移動左腳、右腳,手指抓住球,把手臂往后伸,最后放松讓球射出去。
如果要思考每一個動作,我們會瘋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研究證實,習慣能讓動物節省腦力資源。自動執行動作,即俗話所說的“習慣成自然”,是節省腦力的活動方式。現在你要對這些自動動作進行重新編程,問題就來了。很多人以為把想要養成的行為習慣重復練習N次就行,但實際上還是改變不了原來的習慣。
“查理法則”的3個步驟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查理·德伊克在《習慣的力量》一書中提出了改變習慣的“查理法則”,分為3個關鍵的步驟:提示一常規動作(即習慣的一系列動作)——反饋。
例如,你要改變開車忘記系安全帶的習慣。首先,你要找到系安全帶的提示。你可以把插鑰匙的動作作為提示,想象一下你插鑰匙后啟動汽車引擎的樣子。看到你的手松開鑰匙后,馬上去抓安全帶,把它拉出來繞過身體,然后扣上。最后要獎勵自己。最簡單的,對自己說一聲“好”就夠了,或者你會為增加了駕駛安全的行為而感到欣喜,你甚至變得開心,因為不再會因沒系安全帶而被警察截停、逮捕。帶著這種感覺,你就可以踩油門上路了。
這個視覺化想象的過程需要一定的練習,重復數次可增加你落實到行動并形成習慣的機會。
習慣提升球技
海特勒博士稱,“查理法則”幫她改進了打網球的技術動作。
優秀的網球運動員在擊球的時候呼氣,例如在專業比賽中,常可以聽見他們每擊一球都會發出咕噥的聲音,這是呼氣震動了喉嚨所致。海特勒很欣賞這種呼吸,但是嘗試模仿的時候卻發現自己的氣不夠,原因是提前吸入的空氣不足,在揮拍擊球時已經呼出得差不多了。
為了養成吸氣的習慣,海特勒選擇以邁開步子為提示,把吸氣作為常規動作,即時的反饋就是胸中有了氣,能夠在擊球時呼出。就這樣,她養成了一旦移動腳步就吸入一口氣的打球習慣。
成功了一次,海特勒又琢磨用“查理法則”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球技。她早就知道擊球的時候手臂要伸遠一些,可使擊球力量更大,擊出角度更好。很多網球小貼士都能改善擊球動作,但她在打球時從來沒能做到。
現在,她給自己尋找提示。她想到了呼氣,就像吹蠟燭—樣,而且長的呼氣正好提示“伸長手臂”。結果她又成功了,最好的反饋就是她的擊球變得又深又有力!
(編輯:張靜)